后疫情时代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如何转型
提纲:
开头:针对后疫情时代的设计现状提出分析与概括
分论点一:中国设计教育现状与简要分析
分论点二: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分论点三:积极措施
总结:认识现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正文: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在这一时期,如何实现设计创新教育的转变,包括创新能力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设计实践与设计思想方面做出突破,推动中国设计教育的转型是我们现阶段需要攻克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设计教育现状
中国的设计教育现阶段面临诸多问题,无论是设计实践抑或是设计思想方面都有所欠缺,如何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案与改变是我们现阶段应当关心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我国的设计教育与实践脱轨;我国设计教育较为重视理论知识,学生对于设计问题的复杂性和已知知识的深度没有充分了解。其认为创新就是颠覆式的,变革式的,自以为通过新人的眼光可以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要重新学习生产知识,与现实企业的需求不能对接。笔者认为只有以深度了解当今时代设计的复杂性因素,以及不断探索设计的可能性,同时必须接受良好的设计教育和知识为前提,才能够去处理社会的复杂性问题,以及在面对科学、技术和商业难题,能够通过系统化思维找到整合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设计教育缺乏对传统的探索;我国的现代设计受外国影响较大,设计方式趋于简洁,模仿性强,较为接近战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风格,缺乏文化特色与民族特征。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我们应当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新的发展方向。
再者是我国设计教育中大部分设计作品模仿和抄袭严重,缺乏创新,缺少对设计师道德与责任心的培养。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进行设计教育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值得深究的关键。此外,也要培养设计师的社会道德意识,考虑到为生态平衡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设计。
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应当提及的是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在疫情泛滥的当下,很多高校的设计课程遇到发展难题,诸如教育课程板块不够完善、课程体系的制定未落实、教学安排和教育方案的实施不够迅速。以至在疫情线上教育的初期出现教学效率低下,教育资源量费等问题。后疫情时代改变了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培育环境,原本的教育教学模式被打破,形成了以线上网络为主的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扩大课程覆盖的知识面,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不应只是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同时也应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
其次是现阶段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现状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设计的最终目的,脱离了传统式的课堂教育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向出现了突破性的改变,传统的口口相传的设计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膨胀下显得愈发渺小,学生将更多的设计精力放在了思想创新与实践的突破上。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在信息的膨胀下愈演愈烈。如何抓住这一阶段的信息爆炸的机遇,促成设计教育的转型。首先应当但不局限对于设计课程的调整,将更多的创新类课程添加到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散培养,将以往对于共通结果的追求摒弃,注重设计实践。让学生感受设计的过程,对于设计的创新性、合理性、实践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深刻认识中国现代教育现状,把握疫情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顺应时代发展,明确教育目标,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末来中国的设计教育将具有更加完备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教学实践过程,如掀起世界现代设计教育浪潮的德国包豪斯一样建立起理论和实践双进程的设计教育体系,产研结合。也只有这样,中国设计教育才能实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
提纲
疫情对于设计行业和教育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
1.我国的设计教育与实践脱轨
2.我国设计教育缺乏对传统的探索
3.我国设计教育中缺乏创新
在后疫情背景下,我国设计教育如何转型
1.后疫情背景下 中国设计教育应注重为人设计 体验设计 物质到非物质 “云课堂”
2.后疫情背景下 中国设计教育应注重科技创新 融入科技的设计 后疫情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人工智能 大数据
3.后疫情背景下 中国设计教育应讲好民族故事
三 总结 展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用基辛格的话说就是:“即便疫情过去,世界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所以,后疫情时代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概念。突发的疫情在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反思的契机,大到全世界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文明的检讨,小到每个人对举止言行、消费习惯的质疑,人们试图对美好生活寻求新的理解和探索,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中国教育设计现状
一 我国的设计教育与实践脱轨。我国设计教育或许重视理论知识,学生们常常不能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已知知识的深度,学生认为创新就是颠覆式的,一定大变革,自以为通过新人的眼光可以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使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要重新学习生产知识。
二 我国设计教育缺乏对传统的探索。我国的现代设计趋于简洁,缺乏文化特色与民族特征,文化是民族的魂,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新的发展方向
三 我国设计教育中缺乏创新,缺少对设计师道德与责任心的培养。模仿性强,思考性欠缺。由于我国没有经历大型的设计思想启蒙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套用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这导致了我国的设计教育偏向传授而欠乏思考,程序化现象严重。
(二)在后疫情背景下,我国设计教育如何转型
一 后疫情背景下 中国设计教育应注重为人设计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甚至价值取向。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期待**,安全、健康、精神、文化、环保所形成的新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同时疫情的反复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又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跨界性和开放性。**“云”课堂网课、居家“云”办公的常态化**,使得设计者必须考虑到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OMO模式**,以提升教学体验与教学效果为核心,强调以教学为核心的全场景融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通教育环节与教育数据,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场景深度融合,使产品和服务兼具标准化与个性化。我国的设计教育应大力发展在线教学,结合老师自主建课和共享优质在线课程,开展在线教学,并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 后疫情背景下 中国设计教育应注重科技创新
在**疫情防控期间**,**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尽显无遗,在后疫情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与推广。在后疫情时代,就要把涉及人类安全和生存品质的问题,交由科技来攻关,设计就要融入科技创新,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人性化地转换成可以使用的商品,并可持续加快现代商业模式的探索,以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传统市场将在与互联网的现代传播方式碰撞中,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三 后疫情背景下 中国设计教育应讲好民族故事
疫情使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应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继承问题可以与民族美德和经济利益相融合、相促进。创意设计,可以让优良传统彰显现代文化价值,同样也可以让地域资源和非遗文化更具商业价值和体验价值。中国羊绒的顶尖品牌思安•德瑞(SAND RIVER)被国际时尚界关注度最高的产品就是把金山农民画嫁接在羊绒产品上,这样民间艺术就会让产业升级,同时又把民间艺术通过时尚的形式带入了世界各地。
(三)总结 展望
设计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创造性活动”。 在“后疫情时代”,设计界应责无旁贷作出我们的回应和担当,这不仅是设计的责任和使命,也正是我们反思设计本质和社会作用的新触点。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应当在工业4.0和后疫情时代的推动下做出转变,设计家应该肩负起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责任,按照专业设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满怀热情和信心,深入生活、社会和产业,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的韧性。
“恒”与“变”这个观点提的不错的
并没有谈清楚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