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南理工-钱慧慧
39-南理工-钱慧慧
39-南京理工-钱慧慧

注册于 3年前

回答
43
文章
0
关注者
0

提纲
开头: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同时技术进步带来了设计变革,设计变革反作用于科技进步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带来的改变
分论点1:工业1.0到4.0带给设计的变化
分论点2:科技发展使人们对于设计需求更加多元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
分论点3: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发人们在设计方面的反思(例如绿色、可持续设计等)
总结

工业革命首先是发明革命,不仅新发明数量激增,同时发明过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技术上的转变,从蒸汽到电气再到信息技术。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同时技术进步带来了设计变革,设计变革反作用于科技进步。
为什么会产生工业革命?上一个社会阶段发展到十分富足的时期,人们对于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原有的生产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因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并且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理念等方面的改变,因此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科技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开创了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即工业1.0时代,设计与制造分离,因为批量化与工业化的工业生产,使得设计师不再进行产品的加工与制造,设计样式变得标准化,也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机器美学。同时带来了人们的批量消费的观念,刺激了消费,提高了人们的卫生环境与财富拥有值,设计对象从手工艺阶段的上层贵族转变为平民与资产阶级。同样工业2.0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进入工业3.0时代(科技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等新技术,开创了数字控制机器的新时代,不仅延伸了人的体力而且延伸了人的脑力,人从机器的附属品成为机器的主人。而设计逐渐从物质设计变为非物质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转变为服务与系统设计,针对个人的设计变为面向群体的社会化设计。未来进入工业4.0时代,也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核心是“智能+网络化”,工业智能化发展,从人类脑力放大到机器脑力,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机器人将摆脱人工操作,进行机器脑力劳动。人工智能将利用大数据库进行快速设计,设计师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综合设计,并且在机器设计下注入人的情感化设计色彩。
科技发展使人们对于设计需求更加多元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推进了设计的发展。例如在国际主义对风格走向极端后,人们开始对其冷漠、几何化、极度理性化的形式感到厌恶,并且当时二战后各国开始积极恢复经济发展,进行科学技术的探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一种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兴起,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外应该满足人们的情感化需求。在工业3.0时代利用大数据从数据库中获取群体意愿、群体意识与群体意象数据,对用户的潜在需求数据进行挖掘、开发和数据分类整理。例如手机短视频和淘宝,会对用户常搜索与浏览的内容进行检测,然后进行个性化推荐。再例如腾讯课堂、钉钉,会将用户的使用、浏览、打卡等记录存储下来,将这些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与处理,企业可以针对目前用户的使用状况,可以更加优化的进行升级与改进,提升用户满意程度,增加了经济效益。
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发人们在设计方面的反思,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始终围绕着满足人们需求为中心,而忽略了对自然的破坏、生态的污染、能源的过度消耗。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提出设计应当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有限资源服务,因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新的绿色设计,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了人们长久利益的设计。
综上所述,科技与设计相互促进,不论是设计还是科技的变革,始终都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了人类需求,为了创造更真实的世界。

提纲:
总起: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当具有应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能力,并且能够推动时代发展
分论点1:从当下设计发展来看,未来设计的预期状况
分论点2: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库与跨学科多维设计理念
分论点3: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应担负弘扬设计公益性理念的责任
分论点4: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需要用教育来促进设计甚至是时代的发展
总结概括

未来设计将会进入更加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且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设计思想也会更加个性化。因此未来教育从业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变革,将原有理论进行能动性创造,形成新的设计理论体系并引导实践,跟上未来发展的步伐,并且应当积极宣扬设计公益性理念,使未来设计师能够将公益性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推动设计进步,设计反作用于时代发展。
当今随着工业由3.0向着4.0迈进,设计发展趋势从造型设计转向了服务与体验设计,物质设计转向非物质设计,视觉设计转向了交互与过程设计,面向个体的设计转向面向群体的社会化设计。同时未来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与挑战性,面对科技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设计与其他学科领域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当今人们情感化需求更加丰富,设计也更加重视文化内涵、人文情怀、社会审美,提倡多元化、地域性与历史传承性。
首先,为了应对未来发展状况,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库与跨学科多维设计理念。例如未来人工智能将代替劳动力进行机械化生产,应用于服务领域中,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设计教育从业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设计本身是一个边缘交织学科,要求设计教育从业者能够懂设计、懂心理学、懂美学艺术、懂技术等,通过不同学科交叉培训学生,才可以使学生们更深入更客观地了解人类情感需求,多角度地发现和思考问题,培养和提升创造性思维。
其次,设计教育从业者还应担负起宣扬公益性的大梁。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更长远的利益,为人类创造更真实、更健康、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当今的设计整体环境更多偏向于设计的商业性,为了迎合市场,刺激消费市场。并且自从上世纪中叶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博朗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取得成就之后,当下许多设计专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让学生快速了解设计如何面向市场,受到消费者喜爱。但是在未来人类生存方式会产生巨大变革,设计会更加注重公益性,因而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当培养学生的设计责任意识,具有远大格局,融合多种设计形式,设计教育体系不仅要适应技术、科技、文化等发展,而且要将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辨证地传承并与时代融合,满足人们情感化需求,并且将设计绿色、生态理念作为学科与设计相融合,培养设计师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服务的意识。
最后,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需要用教育来促进设计甚至是时代的发展。百年前的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教育体系风靡整个世界,并且其三大构成课程现在仍是设计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不仅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并且其“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理论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艺术与技术对立的状况,推动了设计的发展。而乌尔姆设计学院将“设计与科技结合”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同时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未来的设计教育者应该将原有的设计理论与当下社会科技、经济、文化与艺术等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具有深刻自我认知、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加入自我见解,才能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机械性传授与重复,形成新的设计体系成果,进而引领实践。
简而言之,未来设计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变数,需要设计教育从事者具有丰富跨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具有长远目光与更大的包容性,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未来设计师,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总起:中国设计大环境
分析要点:中国设计教育存在许多弊端

                中国设计受外界舶来品影响严重
                中国设计没有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中国设计需要交叉型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引领

总结
当下随着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在工业3.0迈向4.0的浪潮中不断前进,设计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现代设计起步较晚,在设计教育方面院校教育体制固化,本土设计受外来因素影响较重,一些核心技术仍然比较欠缺,因此当下中国在设计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中国设计教育固化,缺乏创新性的理论与思想。
首先,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并且现有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都是借鉴西方原有的教学方法,例如包豪斯的三大构成,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并且大多数院校长期都是这些原有课程体系的重复,并没有一次大的创新的改革。其次,中国的设计教育界缺乏对设计理念具有创新融合的人才,一些知名的设计教育家,例如柳冠中、何人可老师这类对设计具有深刻自我认知、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加入自我见解的教育者少之又少,大部分院校的老师只是对以往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机械性地传授给学生,并没有结合当下的发展进行辩证地传承,导致学生也感到乏味。因此,只有将原有的设计理论与当下社会科技、经济、文化与艺术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形成新的设计体系成果,进而引领实践。
2、中国设计环境受舶来品影响较重,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
当今中国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设计环境更趋向“水晶宫”时代的英国。中国之前受到国外设计风格冲击较大,尤其是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建筑、产品、平面等方面显得过于理性化与几何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又兴起各式各样的设计风格例如北欧风、恶俗风、侘寂风等,此类设计也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因此从中国设计的长远发展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来看,应当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中国手工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借鉴日本的“双轨制”,将自身的民族与地方特色与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主义与批量化、工业化生产相互融合,考虑大众的情感化需求,既能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将现代主义的理性化与感性化结合,实现统一与多元化相结合。
3、中国设计需要交叉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引领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科学技术的把控,虽然中国在这方面过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现在发展仍然不平衡。当下正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与的新时代,要想让新技术与设计融合,急需培养交叉型人才,需要设计师进行跨领域的学习。例如人工智能,从事研发人工智能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等,并且仅满足功能化需求已经远远不够,更多需要满足人精神上对情感美的需求。同样人工智能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分析与处理数据,利用其智能化的创新思维可以提供设计方案,激发设计师设计灵感,提高工作效率。而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将设计从针对某一类人群的设计转变为针对大众的设计,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创新,但同样需要设计师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
综上所述,中国设计想要拥有长远的活力,应当改革并创新设计教育体系,与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交叉型人才,科学技术与之相融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