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所提出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将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本文旨在分析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和反思。
一、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
首先,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便是基础课,这一课程最先是由伊顿提出并创立的,也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伊顿提倡“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来探讨形式、色彩及材料质感,并将上述要素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在色彩方面引入康定斯基、克利等艺术大师作为学院教师,对于完善该教学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包豪斯基础课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平面与立体构成上,将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最终完整形成了一套设计基础体系,使得设计更加科学和理性。例如,在基础课程中进行点、线、面的分解,对物质的色彩、材质、肌理等进行深入学习,从平面与立面的不同角度探索,寻找其变化规律并加以整合。这些课程的教学体系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将以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意识形态转变成完整且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基础知识,以科学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夯实学生的设计基础。
二、三大构成体系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因社会历史等客观因素,未曾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缺乏自身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大量吸收了西方教学体系模式。不可置否,这些教学体系为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使得中国设计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提升。
但遗憾的是,自三大构成体系传入我国以来,其形式几乎未曾变化过,出现了一种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状态,而这也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工业化仍处发展阶段的国情和国内市场占主要地位的社会根源导致中国设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未能形成以创新为中心,完善且成熟的教育体系,还处于一个不自觉的模仿阶段,对西方教学只是简单的生拉硬套,并未真正消化融合。
因此,中国设计教育应随着时代进步的要求而对构成体系课程进行一定改变。告别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人文内涵的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并不断发掘现代技术,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总而言之,包豪斯虽仅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的教学制度和理念对于整个现代设计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而我们除了从其教学体系中汲取精华,还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简述题: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
包豪斯设计学院是20世纪初起源在德国的第一所现代设计教育学校,作为设计教育的里程碑,其在建校初期就开设了基础课程,该课程集中研究平面化与立体结构,使得设计理论以科学规律为基础构建,这也意味着包豪斯从表现过渡到理性主义。它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对后世的设计理论课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三大构成的理念形成背景
构成主义最早发端于俄国战前的构成主义理念,其热衷于几何形体以及空间色彩的构图效果。在此风格下的两位大师马列维奇和李希茨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对包豪斯产生了影响,使包豪斯开始注重对点、线,面的分解,有意的寻找视觉中变化规律,将绘画用构成的语言拆分,并将这些加以整合,形成独特的视觉表现力。
在之前的设计教育中,很少涉及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感受,这对于理性的工业设计来说并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体系。包豪斯渴望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将以往绘画当中的个人意识形态转变到具有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在此萌发。
2.三大构成的理念初见雏形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最初在1919年由约翰·伊顿策划开设,伊顿对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架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基础教育设计了三个教育理念:第一,强调色彩,材料,肌理,特别是平面或立体形式的研究。第二,他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对绘画进行分析,寻找视觉规律。第三他认为对于不同的自然材料的不同,应当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
从这三方面看,图形、色彩、材料是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而这也是“三大构成”的雏形。虽然他的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给包豪斯带来了负面作用。但这一课程的开设为后续莫霍里·纳吉奠定“三大构成”基础提供参照。
3.三大构成的教育体系的完善
莫霍里·纳吉相信新技术、新媒介可以激发人类集体感知方式发生变化,而重组的感知方式又将使得新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于是他大量运用构成主义的方法,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分析两度空间的形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上。通过这些严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科学的理论教育,启发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视觉经验,打好专业设计基础。
综上所述,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育课程在逐步完善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完整体系,强调技术与理论的合一,不是单纯注重作业效果,而是要求掌握科学原理,从个人艺术表现到理性的媒介表现上来。这一科学的教育模式,直到现在也仍在影响我们。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工业设计也要顺应时代作出理论性的突破,我们应当在“三大构成”的基础上完善设计教学内容,走在设计教育的前列。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为完成这一目的而首创的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基础课"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时至今日,设计教育界依然热衷于讨论、研究、学习包豪斯的"三大构成体系",因而正确把握“三大构成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大构成体系”进行分析
"三大构成体系"是什么:
"三大构成体系"是包豪斯基础课的核心内容,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它是由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大环节构成的,是表现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等艺术设计思潮在设计教育方面为应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师而融汇形成的产物,是设计基础理论第一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并在后世遂渐发展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三大构成体系"的产生背景:
是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如火如荼展开之际,在现代艺术各个流派思想影响下,包豪斯为实现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与工艺的统一和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目的下形成的教学体系。
"三大构成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三大构成体系"的形成不是拍拍脑袋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包豪斯长期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名教员接力成就的。它首先是由教员伊顿提出,他提倡"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由此便产生了"三大构成体系"的雏形。同时,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强调"艺术创作的融合",严格地把"三大构成体系"建立在科学化,理性化的基础上,确保了"三大构成体系"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系统性。在此之后,构成主义成员纳吉接任伊顿的工作,他延续了基本的形式研究与实验精神,同时把构成主义带入了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并加入了更多实践元素:通过强调色彩和形式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由此奠定了"三大构成体系"的基础。
"三大构成体系"的影响
作为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它是现代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包豪斯精神在教育体系中的体现,它使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科学的基础上,而非仅仅基于个人的、非科学的、不可靠的感觉上,同时在技术和理论的协调下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基础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并且影响了世界范围内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体系,直到今日,它已经成为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三大构成体系” 是包豪斯精神在新工业时代条件下经过教学实践在设计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设计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具备的首创精神与先进性,是其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在此新时代下我们对“三大构成体系” 的讨论研究不能拘泥于其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机械化内容,而应该着重探究其所具备的理性化、多元化、个性化、实践性精神,以此来反哺新时代的设计教育,使“三大构成体系”实现创新发展。
有点跑题了,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设计矛盾以及三大构成体系能带来什么等等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