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设计现在面临的问题
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愿景,设计的发展不可轻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世界各国在设计方面的作为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使得工业设计在借鉴和学习中快速成长。但尽管如此,由于发展时间较晚,人民的认识缺陷,政府的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工业设计在我国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国设计教育先天不足,设计人才匮乏
中国设计教育起步晚,其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并且师资力量匮乏,学生对设计认识不足,使院校不能为社会高效地输送设计人才。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几乎照搬了德国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使中国的设计教育没有历史根基,缺乏循序渐进的探索和修正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设计教育长期以来更多的关注秩序的建立,而不是基于长远目标进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理念的建构。中国的设计师资人才先天不足,以王受之、柳冠中为代表的对设计有着深刻认识的老师毕竟是有限的少数,多数设计院校的教师仍然缺乏经验和认识,导致教育普遍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由于中国特殊的招生体制使设计类学生在大学才开始他们的设计启蒙教育,而设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这导致多数学生因为缺少对设计专业的深度认识以及长远的心理准备,最后不能在设计道路上坚持下去。中国设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和修正,从重视形式转向带领学生探索设计内涵、建立设计思想、发现学生个性的道路。
(二)设计受重视程度不够
设计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穆特修斯造访英国,给德国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在德国创办德意志工作同盟,为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使德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设计强国。日本经历二战,经济泡沫破灭后,政府确立了“设计兴国”的战略,为日本设计师提供一个个可以大胆挥洒灵感的舞台,经过短短的10多年的努力,日本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反观中国设计,最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兴起,设计这么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形成遍地开花的局势,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过去的中国设计以“山寨”、“劣质”被世界知晓,究其原因,是中国缺乏版权意识,缺乏政府支持。
(三)设计的文化内涵缺失
由于中国设计发展较晚,最开始都是以借鉴、模仿西方为主,所以中国设计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市场上基本只有一些旅游产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这是远远不够的。日本设计精巧、多功能,德国设计理性、高质量,美国设计美观、商业化,北欧设计注重人情味,发达国家的设计中都蕴含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需要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四)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
现在中国设计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认为与其为原创性而付出漫长且复杂的投入,倒不如模仿或者代工来的更有现实利益,导致中国缺少有价值的中国品牌。宜家最为瑞典的家具公司,勇于打破传统,大胆创新,为瑞典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三星作为韩国的通讯企业,在韩国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虽然也有格力、李宁等知名品牌,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不够的,既要继续发展自身,也要带领中小企业勇于突破,助力中国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上焕发光彩。
总的来说,中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经济阶段,中国设计也正处于上升阶段,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从源头入手,重视设计教育,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是中国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设计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促进企业的积极性,保证我国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道路上稳步前进。
有计划废止制与绿色设计的关系
设计是一项为完成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创造性活动。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相继构成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时代背景的人们为了完成不同的个人追求,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流派和设计理念。其中“有计划废止制”和“绿色设计”这两个设计思想,具有完全相反的设计观念。“有计划废止制”只关注商业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随着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设计师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绿色设计”理论来解决“有计划废止制”对于环境造成的损伤,来保护地球资源。
“有计划废止制”对于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绿色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20世纪50-6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和首席设计师厄尔为提高商业效益提出了“有计划废止制”,这一制度让汽车的升级不再和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挂钩,而是由背后的生产者来把握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市场竞争手段,总体特征从三个方面涵盖:第一,功能性废止。第二,款式型废止。第三,质量型废止。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伟曾提出:世界上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这可以看出美国设计师对于经济效益的极致追求。随着“有计划废止制”的广泛传播和流线型风格广受欢迎,设计范围不再局限于汽车设计,而是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产品设计。几乎全世界的厂商都聚在一起谋划着同一个“阴谋”:以固定期限计划淘汰产品,促使消费者替换掉原本手中功能正常运转的产品而进行再次购买。苹果手机的设计就是很好的例子,基本每隔半年或一年就会推出新品,以独特新颖的设计和外形吸引用户的关注和购买。这样的制度的确为美国商业创造了巨额利润,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样的制度唤醒了人们本性中对于物质的欲望,违背了功能主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了解决“有计划废止制”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设计师们提出了“绿色设计”的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他出版的《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提到为广大人群设计,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设计,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正式提出“绿色设计”这一思想,设计师们开始遵循绿色设计理论来与有计划废止制博弈。绿色设计就是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及行为。绿色设计的3R原则:一、减少原则(Reduce),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二、再使用原则(Reuse),设计时要使产品及其零部件经过处理之后能继续被使用。三、再循环原则(Recycling),即设计应考虑产品材料的可回收性。绿色设计的4R理念属于绿色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Recovery(回收)、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Reduce(减量)。这四个词的词意构成了现代绿色设计的内涵之一。以汽车行业为例,绿色设计从源头出发助力汽车行业减污降碳。在汽车行业中,汽车产品绿色设计的目标不仅是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排放,而且还要使产品及零部件便于分类回收、拆卸、再制造或资源化利用,以及考虑汽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因而,引导企业落实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汽车产品绿色设计,对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早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没有污染的、不耗尽资源的环境,是一种设计的模式。但是,由于“有计划废止制”正中消费者的欲望且对于企业来讲具有极大的利益,所以想要彻底改变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清醒的设计师们坚持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来带领人们不要迷失在欲望中,使产品从被设计到用完丢弃这样的全生命周期中,尽量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现阶段,“有计划废止制”在商业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多年以来,环境的恶化加剧,“过设计”与“绿色设计”之间的博弈不断,但“有计划废止制”引起的“过设计”依旧存在,究其根本,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制度的不完善外,主要原因是当下的人们正被欲望支配,也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不能把当下恶劣的环境与自身联系起来,这导致了人们缺乏危机意识。设计师对于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不再仅仅只是造物与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而是拥有更加宏大的使命。设计可以引导消费者,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唤醒人们的良知,减少物质资源的过度消耗。做以人为本的设计,也要做到真正为人类着想的绿色设计,广大的设计师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的特点是用之于人,服务于生活。正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导致每个国家人民的需求各有不同,进而使得各个国家的设计都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每个国家都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特点并且结合自身发展了出适合本国的设计道路。中国设计讲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德国设计理性重质量,日本设计注重细节和崇尚自然,美国设计注重商业,其主要形式是有计划废止制,意大利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有机形式,雕塑感强。
这些国家都是在本国特色的基础上汲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穆特修斯造访英国,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决定在德国掀起设计的热潮。日本学习和了解了多个西方国家的设计经验,最后还是造访德国,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他的模式。美国的工业设计因为国外一些优秀设计人才由于战争的原因纷纷前往美国躲避,比较著名的有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所以二战期间美国才有了第一代受过工业设计教育的专业人才,这对美国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设计受到了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通过传统与自己进行综合,创造出意大利风格和个性。中国因发展工业设计较晚,于是汲取各国的设计经验,结合自身特色,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企图通过设计来发展经济,但由于设计发展的时期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导致在设计特点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德国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发展得较早,且极端追求理性主义,是其他国家的学习典范。德国的工业设计于1907年穆特修斯建立德意志工作同盟正式开始发展,那时的德国经济并不发达,以穆特修斯为首的设计师们在经历了科隆论战后,使得标准化成为时代的主题,企图这样来发展德国的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先后创办了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涌现了密斯、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莱特等多位优秀设计师,并且创作出了优秀的设计作品,使得德国设计对于世界设计意义深远。
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萧条中寻求发展道路,而美国却是在经济相对丰裕的国情下发展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因为保持中立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战争双方之间进行贸易、金融贷款等商业活动,大发国难财。战争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刺激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美国工业设计受到社会环境人文因素、战争影响、流线型风格的发展、设计师的推动等多方影响下,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商业性消费浪潮,这样的消费浪潮提升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增长。
意大利的设计同样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在战后重建时期的发展中,意大利设计有一个特别的态势——受到左右两派政治力量的很大影响。右翼政治力量推动装饰主义,反对理性主义,这刺激了意大利个人风格、手工艺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而形成了意大利出口产品最大的竞争特色。除了左右政治派别的影响之外,“民主”的意识,在意大利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相比起来地域狭小,物资匮乏,所以日本在本国特色基础上吸取他国设计经验,形成了自身的设计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极度萧条,急需寻找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于是日本政府提出“设计兴国”战略,柳宗理、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他们简洁细致、天马行空的设计作品提升了日本软实力,影响力日益深远。代表作有拉线式CD机、蝴蝶凳、无印良品等。日本的传统审美确定了日本设计的美学特质,与日本特殊拥挤的生存空间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小巧、精致、多功能、人性化、注重细节、崇尚自然。日本还实行了双轨制,使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和高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大量的人口,并且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且设计的产品有着价格低廉的特点,且中国还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设计上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设计比其他四个国家发展得晚,所以中国的工业设计仍然还在探索的道路上。
总观我们看到的各个国家,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的同时注重本国家设计风格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各个国家都通过设计的方式,去促进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在设计上的学习借鉴不能只关注于外在形式,更应该注重内在理念,并把本国的设计元素与文化贯穿始终,走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
宜家是一家由瑞典青年英格瓦·坎普拉德于1943年创立的专门销售平板包装居家用品的家具公司,也是令瑞典当代设计在国际上声名大振的最有力推手。这家公司不仅销售价格优惠、经济实用的家庭用品,而且向世人展示了“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瑞典概念。
宜家的设计受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风格的影响,首先在战后的瑞典形成了功能主义、人性化、自然材料的广泛使用、民主思想等概念。基于这些概念使得宜家的设计很有特色,他的各种产品均以富有现代感、设计新颖而著称。大部分家具都设计成拼装式的,有消费者购买后利用宜家提供的工具自行安装。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便于批量生产和平板式包装,在制造、包装、运送、储存方面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可以让价格更加低廉、实惠;另一方面,这种自己动手的过程,也完全打破了家具行业的常规,使得使用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宜家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在卖场设计上非常突出企业形象,其卖场基本都是一个巨大的盒型建筑,外立面涂成鲜艳的蓝色,凸显出鲜黄色的“IKEA”字样,蓝黄两色既是瑞典国旗的颜色,也是宜家的企业颜色,很有象征意义,而且非常醒目。
总的来说,宜家的设计受到北欧风格的影响,提倡功能主义、自然主义、人性化、人情味的设计,符合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和需求,因而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值得当代设计师学习和思考。
问 思辨题:设计如何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