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起源于艺术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18世纪伴随“美的艺术”概念出现,产生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区别:大艺术指绘画、建筑、雕塑,小艺术指所有的工艺。工业革命后,科技进一步发展。设计也从工艺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首先,设计行业开始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传统的劳动过程中,往往由人扮演基本工具的角色,能源、劳力和传送力基本上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工业革命则意味着技术带来的发展已经过渡到另一个新阶段,即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具,从而变成了劳动的性质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此时的设计被简化为适应机器制造的东西。
其次,新的能源和材料的诞生及运用,为设计带来全新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设计材料的构成和结构模式,最突出的变革出现在建筑行业,传统的砖、木、石结构逐渐被钢筋水泥玻璃构架所代替。
最后,设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标准化、批量化成为生产目的时,设计的内部评价标准就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工业而工业”的生产。对于设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的概念应运而生,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利益的追逐,成本的降低,竞争力的提高,设计的受众、要求和目的发生了变化。
2.设计具有艺术指向
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所以,设计行为中的审美意识便决定了设计中必然具有艺术指向。从古至今,设计的艺术追求都是通过设计产品体现出来的。如荷兰风格派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子,便是对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绘画的三维解读。
3.设计运用艺术的手法
设计中会运用重复、对比、渐变、统一、交替、协调、主导、平衡等艺术手法。巧妙运用这些手法可以提高设计的品位与水平。
4.艺术推动着设计的发展
(1)艺术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的变革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影响许多设计领域。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是以20世纪出的现代设计艺术运动的设计艺术探索为基础的,如包豪斯的基础课形成了现代设计教育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使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荷兰风格派简单的几何造型形,三原色、中性色彩的反复运用,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特征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2)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可以推动设计进步。如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工业革命后,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社会来不不及为工业产品准备设计师,大量粗糙、过度装饰的工业产品涌进市场,身为艺术家的威廉·莫里斯决心克服这个弊端。他组织一批艺术家开设公司,投入设计实践,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工艺美术移动,他的设计经验为现代设计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3)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可以推动设计进步。以布鲁尔为例,1920年布鲁尔进入包豪斯学院学习色彩与形体理论,这为他后来从事家具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设计生产了第一把钢管椅子瓦西里椅。
艺术与设计是孪生关系,二者如同双生花一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共同向前迈进漫漫历史而相互依存。两者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区分。但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决定了设计之中必然具备相应的艺术含量。设计是艺术之源设计又称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与设计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有明显区分。
艺术与设计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在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主观客体的相互转换。 而设计是设想、运筹、设计和预算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具 体而言艺术作为一项精神层面的创作如绘画、书法、雕塑等注重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设计作为商品如汽车、空调等具有功能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层面其目的是为市场消费而服务的。
(2)艺术与设计在审美角度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设计师的设计创造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存在于设计生产过程的制约之中。例如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创作设计的朗香教堂,绘画中的黑白灰处理,线条的力度,视觉的张力都可以在他的建筑中找到共同点,很难说是完全满足艺术情感所需还是满足商业性更强的设计。
(3)艺术推动设计的发展,艺术变革为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艺术家参与设计实践,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都可以推动设计的进步。例如跨界大师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堡大教堂,蒙德里安非对称性的几何色彩达到的视觉平衡所创作的《红黄蓝构成》激发利特维德的红蓝椅设计灵感的设计之中都有体现。
综上所述,设计虽然超越艺术与市场、科技、消费、技术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但它与艺术创作不能截然分。真正强调这一点有利于对两者关系的正确把握、克服对艺术与设计的片面认识,从而促进艺术研究设计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每个设计师的责任义务。
从渊源上来说,设计和艺术本为一体。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也就是一种专门的技艺,在18世纪以前,艺术的存在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不仅包括人类艺术活动的能力,也包括人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精细化,艺术和设计逐渐开始分家。艺术开始“自由化”,成为纯粹的精神产品,表达的是艺术家的个人精神,而设计也从所谓的技艺或者手工艺中脱颖而出,其概念大大拓展,成为一种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实用性的艺术。
在艺术观念开始变化时,产生了大美术和小美术的区别。大美术就是指所谓的纯艺术,二小美术则指为人们设计日常用品的实用艺术。
1.艺术是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18世纪后,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纯艺术的概念。
2.设计,从字面上讲是指设想与计划,通过行为而达到某种状态,形成某种计划,是一种思维过程和一定形式、图示的创造过程。
4.艺术是通过设计体现出来的:从古至今, 设计的艺术追求都是通过设计产品体现出来的,不同的设计产品体现首多元化的艺术特征。
5.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设计超越了纯艺术,同时,设计与科技、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的结合,因此设计与艺术创作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始终要考虑到具体的设计对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技艺进行创造,整个创造性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并存在于设计、生产或制约的全过程。
6.举例:丹麦的建筑及设计师雅各布森设计的“蚁”椅、“天鹅”椅和“蛋”椅这三大名椅,体现出来的是种由刻板的功能主义转变成细节的精练和经推敲的整体性和雕塑感。
7.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艺术推动着设计的发展。
1)艺术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可以推动设计进步。
3)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可以推动设计进步。
4)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
举例: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作品影响了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设计
一、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能够使多种视觉元素,如线条、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它涵盖了艺术的表达、交流以及所有的结构类型。
设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乏对它的总结、研究。然而,对于设计与艺术二者的关系,并没有明确指出。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1)首先,从二者的起源和结合来说,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用“设计艺术”作为专业术语名称,应更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状况。
(2)其次,从现实社会中设计的本质意义来说,尽管我们不排除专门为了某种视觉需要和心理感受而进行的纯艺术性设计。但是,在整个设计的发展史上,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特别是在物质需要中,实用是基本点,也是根本点,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 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 得以体现。因此,从设计的本质来说,用“设计艺术”比“艺术设计”更为确切,更能体现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本质特征。
二、艺术的概念
艺术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三、艺术推动着设计的发展
艺术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可以推动设计进步,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可以推动设计进步,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
“现代主义之父”威廉·莫里斯是个典型例子。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推动设计进步。再以包豪斯的学生和老师的布鲁尔为例,1920年他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师从艺术家伊顿和康定斯基,学习色彩和形体理论,接受了相关的训练,为他后来的家具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应该让设计与前卫文化、当代艺术发生联系,这种超越设计自身的大的循环,才会活跃设计的学术气氛,使设计得到新鲜的思想的滋养,开启设计的想象之门。艺术和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设计、艺术都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化着、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从渊源上来说,设计和艺术本为一体。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也就是一种专门的技艺,在18世纪以前,艺术的存在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不仅包括人类艺术活动的能力,也包括人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精细化,艺术和设计逐渐开始分家。艺术开始“自由化”,成为纯粹的精神产品,表达的是艺术家的个人精神,而设计也从所谓的技艺或者手工艺中脱颖而出,其概念大大拓展,成为一种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实用性的艺术。 在艺术观念开始变化时,产生了大美术和小美术的区别。大美术就是指所谓的纯艺术,二小美术则指为人们设计日常用品的实用艺术。
艺术和设计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比艺术更具功利性,设计是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追求的是情感与审美的统一。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设计会受到很多外因的影响。艺术具有较强的传承性,设计需要推陈出新。艺术采用个性化手法,需要手工完成;设计采用标准化的创作手法,可以借助机械工具完成。
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它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同时,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1、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设计是从艺术中分离出来的,设计活动从人类原始时期制造第一块石器就已经开始,设计的产生远早于艺术。设计与艺术长期以来都被归于艺术创造范畴。设计在满足人类实用需求之外,还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设计是将物体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特质进行美化修饰,按照审美原则、人机工程学等,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实用品。
2、设计与艺术紧密联系。
纵观设计史,从水晶宫博览会始,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美术运动,乃至后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无一不体现着设计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人们从水晶宫博览会上冰冷的机器与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装饰的生硬结合开始思考设计如何与艺术进行自然的融合,而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设计师与艺术家为之奋斗的课题。
3、设计超越了艺术。
艺术仅具备审美价值,不具备实用价值,而设计要求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满足审美需求。设计是一种计划,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为满足人类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并且不断适应并引导人类生活方式,并且设计改造人类的生活,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推动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由设计而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也被艺术所关注、探讨与表达。
4、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相互促进。
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如达芬奇、达利,早期设计师大多是从美术家中诞生的,如莫里斯等。
总之,艺术与设计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艺术化是设计发展的最终方向。
一般而言,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相对。设计艺术包括现代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手工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在内;所谓“纯艺术”是相对于设计艺术(也就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形态)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 ,实用艺术(设计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其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即它的物 功能。设计艺术与一般造物的区别在于其审美性即艺术性。
现代设计与现代造型艺术在视觉经验、造型观念、形式语言等方面的理解常常不分彼此,但设计除秉承现代造型艺术思维活跃、观念创新之外,更多地深受当代
工业化进程、物质技术手段等的制约和影响 。
首先,从功能上来看,所谓“纯艺术”虽然也都具有欣赏、教育等功能,但是与艺术设计产品的实用功能是不同的,其划分也只能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其次,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它虽然使用物质材料,但这些材料只是构建艺术形象的基础,能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它与现代艺术设计中材料的结构作用还是有
明显区别的;设计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它虽然也具有审美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但却不是它的主要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即它的物质功能。
在纯艺术、设计艺术(实用艺术)、现代设计和手工艺术(传统工艺美术)这几个概念或几种艺术类型之间,存有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是艺术范畴中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是人类所创造的、为人类不同需要而设立、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互为关系的艺术门类。从艺术本质看、纯艺术更多地体现了艺术本质的一面,而设计艺术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非艺术的一面,它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一个中介环节。设计艺术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二者不能完全分开。在历史中,纯艺术与设计艺术是互动共进的关系。
(1)纯艺术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地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2)设计艺术虽然超越了纯艺术,与技术、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与艺术创作并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师的设计自始至终总是要考虑到具体设计对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技艺的可行性,而进行创造性工作,这个创造性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存在于设计、生产或制作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