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发展经济都围绕着设计进行改革以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德国延续着自己一贯的严谨理性的思想、日本追求细节和精致、意大利的战后发展被称为“现代文艺复兴”而美国的现代设计则是为了反对商业性设计,相比于这些国家韩国与中国的设计发展则较晚,他们的设计有相同之处,但在发展时间、发展方式和风格特点各有不同。
相比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而言,各国的现代设计都是以功能主义为核心,发展以工业生产的、为大众服务的产品,对产品不做过多的矫饰;在战后现代设计也被作为一种提升国家经济和促进出口贸易的一种手段。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受战争的影响不同,各国开始发展现代设计的时间有所不同。中国台湾在1961年开始发展工业设计,韩国在1960年开始发展工业设计,在此之前只是将纯美学的因素应用到产品上;日本设计在1930s开始了恢复期的发展;德国的现代主义在二战前德国工业同盟时便开始逐步发展;美国在1929年,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动开始了现代主义的进程;意大利在战前就有了初步的现代设计发展,并在1945年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风格。
在发展现代设计的路途中,各国选择的发展方式也有不同。中国台湾和韩国在发展工业设计时主要通过政府机构和政策来引导设计的发展,如台湾的生产力贸易中心成立的产品改善组、韩国对“技能出口”进行奖励的政策;日本在初期发展时主要以模仿英美设计为主,之后提出了传统风格延续和高技术领域并行的双轨制发展制度,并且在1980s提出了“设计兴国”的战略;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主要来自于一些民间设计组织的推动,如德意志制造同盟为设计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包豪斯对设计教育基础的奠定以及战后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了包豪斯主义精神,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美学;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主要是由现代艺术博物馆对优良设计的一系列宣传和包豪斯移居至美国的师生所推动的,是建立在反对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基础上的;意大利的设计是以米兰为中心,主要由开明的事业阶层对设计对设计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现代设计在各国的发展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各国的风格特点也不同。中国台湾从1980s以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成为了国际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韩国的设计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成立了如三星、LG、现代等国际化公司;日本的设计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发展期,形成了小巧、精致、人性化和注重细节等特点,在高科技产品中融入了自己的设计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并涌现了原研哉、深泽直人、板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德国在设计的发展上一直坚持自身严谨的特点,以功能主义为设计导向,在迪特·拉姆斯的带领下博朗公司产出了一系列外形简洁、色彩素雅的产品;美国认为只有简洁而诚实的设计才是好设计,不在产品上做适于材料本身处理之外的表面修饰,大力发展宣传优良设计,有着伊姆斯椅、胎椅和郁金香椅等经典设计,但是在当时的美国,这类产品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意大利的设计受到了美国优良设计和流线型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意大利风格,不仅有着功能主义的合理性,也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体现了艺术性的特征,同时意大利的汽车设计也基于严谨的科学测试,表现出了意大利汽车文化独有的浪漫和激情的特征。
总而言之,各国在现代设计的发展道路中,为了提升本国的竞争力,都在理性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由于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所以各国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实现和重建的需要。并开始通过设计的方式去促进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理念时,结合本国的文化发展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在德国和日本,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业生产之中,并发展一种强调机器效率的工业设计风格生产,重点放在产品基础上。美国设计的目的常与企业主相联系,为了促进商品销售,他们的设计是带着浓厚的商业风色彩的,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与此相比,意大利的设计是制造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受到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设计和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通过传统与自己进行综合,创造出意大利风格和个性。而中国的设计起步较晚,集中体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设计。不同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不同,导致各国现代设计起步时间不同。 德国的工业设计起于二战之前,由穆特休斯所提倡德国工业同盟是德国工业设计的开端,而美国的工业设计起眼时,实行形式追求市场的设计原则,推动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发展;意大利的现代化设计的发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强调自身设计体制和民族特征,从而形成意大利的风格和个性; 日本的设计与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实行的是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推动日本设计行业的发展;而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发展工业设计是在1961年底,并在“台湾生产立即贸易中心”机构中设立了产品改善组。
其次由于不同地区文化,民族特色不同导致他们发展的设计风格不同。在德国,由于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一直以理性主义设计通过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倡导系统设计原则,培养一批新一代的设计师,而且强调功能性原则以及设计的民主性,没有因为商业性的压力而放弃。在美国,早在1927年,由飞利浦约翰逊倡导学习德国的现代主义,以及受到有机功能主义的影响,推动美国优良设计的发展,开始反对之前的商业性的形式主义,通过把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主张实用简洁易于感受的美的设计,强调形式服从功能,推动美国设计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意大利的设计由于战后初期深受美国设计的影响,通过借鉴传统与自己民族特色进行综合,创造出完全意大利式设计,其中形成最有名的孟菲斯设计运动,从功能主义转向为更为人性化,更彩色斑斓的设计,树立产品新的语言,强调色彩的明快与风趣和设计环境效应相结合,对工业设计和理论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给人们新的启迪。日本的设计是实施双轨制的发展,形成日本的简洁小巧的设计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并且实行双轨制设计体系,即传统风格与高技术领域并行的双轨制度,促进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涌现了大批优秀设计师,如柳宗理,原研哉,深泽直人等。而我国现在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发展,并且在中国台湾等地区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
总而言之,各个国家都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设计经验后形成本国特色风格的设计方式,去促进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若是我国要从制造型向智造型国家转化发展的话,就应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经验,结合本国浓厚的历史底蕴,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推动祖国繁荣发展伟大复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推动下,现代工业设计空前活跃,它被西方企业界认为是一种市场活力。而各个国家在探索工业化的途中不尽相同,但现代设计加速了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特殊意义上都是踏进现代社会的一个进程。
战后初期各国为了发展经济,都开始围绕着设计进行改革以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希望通过设计来促进经济与出口贸易。例如德国延续着自己一贯的严谨理性、讲求功能第一的设计原则,使德国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新的优异地位;美国的现代设计则围绕着商业性设计的核心,发展了工业设计,并且把工业设计职业化;日本在发展本民族特色设计的同时还注重吸收别国优秀成果,紧随国际设计发展步伐;意大利战后正经历重建时期,在设计上提倡“有用的形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功能需求,而形成了意大利出口产品最大的竞争特色。与此相比,韩国的设计当时还只是将纯美术的因素应用于设计产业;中国的设计行业起步较晚,集中体现在中国台湾地区。同时,它们在探索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都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设计,都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丰富本国设计。但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国家地理文化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设计风格、造成的影响和范围都不相同。
首先,由于国情和受战争的影响不同,各国开始发展现代设计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德国作为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在二战前德国工业同盟时期便开始逐步发展,战后以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的结合为中心;美国受战争影响较小,并且在战争中通过制造武器和各种军需用品,成为战后获利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早在1929年,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动开始了现代主义的进程;日本设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在1945年开始了恢复期的发展,从战后的追随西方很快进步到形成自己的特色,各方面的设计都有重要突破;意大利在战前就有了初步的现代设计发展,在战后重建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意大利风格。而韩国的工业设计始于1960年,在此之前,只是将纯美术的因素应用于产业上;中国的现代设计发展集中体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设计,在1961年年底正式发展工业设计。
其次,在发展现代设计的路途中,各国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德国主要以发展设计教育,达到提高德意志民族和西德物质文明总体水准,为振兴战后凋敝的国民经济服务;美国的设计完全是一个私人化的企业行为和单纯的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几乎不不主导推动设计。但美国政府对专利、知识产权日益严格的保护,对市场垄断行为的严格控制,给设计发展奠定了一个公平、安全的发展平台,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日本在发展初期全盘接受欧美设计的成果,同时扬长避短。20世纪80年代确立“设计兴国”战略,在紧随国际设计发展步伐时,也发展了本民族特点的设计风格,传统与现代并行,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极具禅意的设计风格;意大利则以米兰为设计中心,主要由开明的事业阶层对设计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走着朴实的设计道路。而中国台湾和韩国在发展工业设计时主要通过政府机构和政策来引导设计的发展。
最后,现代设计在各个国家的探索中,都形成了代表各自国家风格符号。德国把理性原则、人机工学原则、功能原则深深植入德国设计,以迪特拉姆斯好的设计10原则、青蛙设计公司为代表;美国大力宣传优良设计,认为简单诚实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以苹果公司、伊姆斯住宅、郁金香椅最具代表;日本通过双轨制的改革,完成工业化进程,成为制造强国,并培养了胜见胜、柳宗理、深泽直人等一系列著名设计师;意大利成为深受世界设计界推崇的“好的设计”,形成了了独具特色的意大利风格,同时意大利的汽车设计也基于严谨的科学测试,表现出独有的浪漫和激情的特征;韩国的设计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成立了例如三星、LG、现代等国际化公司;中国台湾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成为了国际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
综上所诉,每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绽放了属于本国的设计理念,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设计风格。相比之下,我国的现代设计属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突破,需要接受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和设计经验,结合本国浓厚的历史底蕴,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道路。
进入风云涌动的世界现代设计史
进入风云涌动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经历了以蒸汽机为动力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还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此后的技术革命也还在继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式,且因地制宜又蓬勃生长。以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例。
(进入风云涌动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经历了以蒸汽机为动力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还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此后的技术革命也还在继续,各种艺术设计运动也在此间发生。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不同,导致了他们各不相同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都走出了一条不同又相同的路。)
首先,美国作为现在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设计发展也是十分值得分析的。美国因为本土是以来自欧洲的居民为主,但没有像欧洲那种深厚的手工艺传统,是一个以大工业批量生产、大消费为主导的国家,很难推行欧洲式的精英设计。另外,真正的使用在美国老百姓手上的产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美国实用主义色彩,所以,设计上的高低并行方式,是美国设计的主要特点。美国设计从一开始就贯穿着大众消费化、市场全面化、实用化、公平化,而并不追求欧洲的精英主义。一批又一批的设计公司也在推动这一观念。对于美国而言,大众产品具有象征意义,是大众文化的象征。商业性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同时也成为了美国设计的核心。
再说到德国,德国从穆特修斯所提倡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他的设计就朝着理性主义发展了。包豪斯设计学院也让德国设计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贯彻到产品的方方面面。迪特拉姆斯所提出的“设计十箴”也影响着世界设计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德国产品中贯彻的功能主义与人机工程原则,使得德国工业产品屹立于世界,也成为了德国设计的DNA一般的存在。
日本作为一个与我国设计发展方向高度相似的国家,战后为了快速发展起来,实行着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双轨并行制,立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本国情况,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形成了属于日本的小巧、精致、多功能、人性化,注重细节与崇尚自然的设计特点。加之,日本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设计兴国”战略,使日本在设计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许多的如原研哉、柳宗理,深泽直人这样的设计大师。
意大利从古至今一直作为欧洲文化与艺术的中心,设计对于意大利而言是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性的意识形态。在意大利一代代的多元背景的设计人又深受杂志《多姆斯》的影响。意大利设计是立于他们创新和多元的设计基因之上,发展了理性主义设计,又同时深受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形成了属于意大利的设计风格。
中国是现代设计的后发国家,就设计发展而言有着一定后发优势。经历了长时间的由仿至造的过程,锻炼中国的轻工业。对于中国设计而言,如何立足于传统,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设计道路成了重中之重。就现在而言,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创新为导向的设计公司如大疆、科大讯飞等。现在,中国该正在走出属于中国的中国特色设计道路。
上面五个国家的案例展现出了三个相同点,在现代设计史的洪流中,各个国家都依靠着设计发展了自身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符合本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并且在相互学习的同时注重本国设计的发展。这才构成了我们现在多元创新的设计风格。
21世纪的审美与表达愈加多元化,语言、概念、思想表述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让这些概念和术语的传播变得极为迅速。各国设计正面临这一个信息高度爆炸的洪流中,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发展空间,也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国的现代设计建立于本土商业竞争的基础之上,吸收并发展了欧洲的设计思想,形成了职业化的工业设计,在二战后又形成了国际现代主义设计,以及欧洲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优良设计。德国的现代设计强调功能,重视效率,风格简洁明确,高度制度化与标准化,有着很强的理性和实用主义色彩。这与二战后德国百废待兴,设计产品必须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有极大关系。意大利现代设计在吸收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同时中坚持发展理性主义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设计路线,注重日常生活,因而形成了一个具有"人文主义"风格的现代设计体系。日本现代设计呈现“双轨制”特点,既讲究民族传统,又受到了美国的消费性设计与德国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而中国的现代设计起步晚,在早期集中体现于中国台湾地区,现仍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
每个国家的设计都会因为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历史背景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出独特的风格。而不同国家的设计也会有不同点。
如德国设计发端于二战之前,在“德意志制造同盟”的影响下,德国工业设计逐步兴起,又随着包豪斯的建立,以及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继承与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标准化、规范化;而意大利的现代设计则开始于一战和二战之间,在学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设计样式后,意大利工业设计得到长足发展。战后反思阶段,意大利设计否定了古典复兴的诺瓦茜托风格, 也拒绝了纯粹的理性风格,以吉奥·庞蒂为首的一批设计师,发展了符合意大利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并主张和推动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从意大利最重要的设计刊物《多姆斯》中便可看出一二。
日本的现代设计得到发展是在1961年之后,其设计风格一方面源于日本自己的东方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源自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和德国理性主义的影响。因此,日本设计传统与现代并行发展,体现出小巧、精致、人性化、多功能等特点,其设计产品中一类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化生产的现代工业产品,实现了“双轨制”,同时“设计兴国”的方针也使得日本现代设计飞速发展,涌现出安藤忠雄、原研哉、坂茂等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而韩国的工业设计发端1960年,在此之前,韩国的设计只是将传统美术应用于产品生产中,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韩国的工业设计飞速发展,设计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得到巨大提升,如三星,LG 等公司的产品设计都能体现出韩国设计的发展。中国的现代设计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早期集中于台湾地区,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于设计的需求也逐步增加,设计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但是,各国的设计都对其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广泛重视。许多国家都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设计风格中,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重视本国文化的继承与体现。
自此两次工业革命结束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迅速,新兴设备、机械、工具不断地涌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工具、机械、设备的现代设计却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现代都市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而都市的设计和都市内的建筑设计却并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模式。新的商业海报、广告书籍的大量涌现,如何处理这些大量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象也成为了燃眉之急,因此必有有新的设计方式出现来解决新的问题来为现代社会服务,于是现代设计个各个国家应运而生。
现代设计因为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但总体上许多国家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的同时注重本国家的设计风格的发展,打造国家品牌和民族形象,以促进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牢固建立起功能主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直接催产了美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早年包豪斯的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米斯、布劳耶、纳吉等先后到了美国,并把持了美国的设计教育界,从而把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传播到了美国,而早在包豪斯师生来到美国前,美国对于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就有很大兴趣,这为战后广泛接受现代主义的美学打下基础。在这方面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馆利用举办竞赛和各种展览的方式来推动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几次“实用物品“展览,展品直接从市场上的功能主义设计商品中挑选而出。其特点要求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并适合与其对象的目标,适合生产工艺形式,形式服从功能等,这种风格具有简约无装饰的形态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进行批量生产。代表作品如沃森的亚麻布灯罩台灯,伊姆斯餐椅,沙里宁的”胎“椅、”郁金香“椅。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受到包豪斯的深远影响,虽然在1933年被迫关闭,但德国追随现代主义设计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在战后由包豪斯学生,马克思·比尔建立起新包豪斯——乌尔姆设计学院,力求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使其可以直接服务于工业,成为德国的理性主义与美学思想的核心,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使德国设计有了合理统一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与文化。代表人物是德国顶尖的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他将系统设计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推广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整个空间有条不紊而又严格单纯,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系统设计形成的完全没有装饰风格的形式特征被称之为减约风格,色彩上主张采取中性色彩:黑白灰。他认为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因此被设计理论界称为“新功能主义者“,系统设计要求功能上的连续性,要求简便的可组合的基本形态,加强了设计中的几何化。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大约开始于20世纪初,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设计模糊地进入现代设计的一个阶段,意大利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一方面意大利工业迅速学习美国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美国的设计特别是汽车的流线型式样设计,对意大利的大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开始恢复,理性主义逐渐失去政府和企业的宠爱和支持,设计转到新古典复兴风格,但以吉奥·庞帝为首的一批设计师为了发展意大利本身的现代设计,主张和推动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吉奥·庞帝是意大利伟大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使“实用和美观“成为意大利设计的主导原则,他的设计包罗万象,既包括公共建筑、室内装潢也包括家具陶瓷灯具金属玻璃制品等,是形成意大利路线的重要领带之一。
日本工业设计在二战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基本上是模仿英美的设计,而在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几乎是全面崩盘,直到50年代初期,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为了振兴经济日本将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力量而大力发展,为日本设计师们提供了可大胆挥洒的舞台,日本的设计体系为双轨制,一轨是传统风格的延续: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另一轨是高技术领域:保持优秀的设计传统,又在高科技设计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些形成了日本精致小巧、多功能、人性化、注重细节、崇尚自然的设计风格。
中国的现代设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内外租借区居住的西方商人就将一些较为新颖的设计产品引入进来,但一直到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才算有了一个大发展,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
总而言之,无论是德国的工业风产品设计,还是日本的简洁设计风格,都对本国乃至世界的设计教育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设计作为一个国家的品牌形象和制造业水平的呈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DD58B91-F081-470A-94A7-79A220333492.jpeg(uploading...)}}{{824E5D50-D1DC-4BA9-AF31-87DE41EF8952.jpeg(uploading...)}}{{BF3007C0-972C-4C6C-A178-F8105767307B.jpeg(uploading...)}}
题纲:
概述
相同点(时间、背景、特点、影响因素)
不同点(时间、背景、特点、影响因素)
总结升华
处在相同时期的国家,不可能孤立存在,各个国家的现代设计都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而成的;而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设计风格必然有所不同。(总述)
首先,二战后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和满足重建的需要。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的支援,迅速接触西方工业设计并模仿学习,促进了日本生产方式变革,迅速确立以销售为中心的大量生产。 意大利二战后,百废待兴,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墨索里尼政权,其相关风格全部被推翻。德国二战后,现代主义在美国转向商业化和实用主义,完全背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德国建立新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以期恢复经济和发展现代主义。
其次,斯坎迪纳维亚、日本以及意大利的现代设计都具有人情味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和传统文化。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还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物美价廉,吸收了现代主义功能需求和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是具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日本坚持"双轨制"的设计道路,注重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两车并行”,一方面发展传统手工艺,另一方面发展高技术领域。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注重国内优秀工艺产品。
意大利受自身设计体系影响,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机”雕塑现代主义风格,将视觉特征与新的金属塑料生产技术结合,创造出独特美学。
再者,各国的设计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其他工业设计强国的模仿与学习上。中国最早市场化的是家电行业,仿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积累了工业生产的经验。韩国20世纪60年代,三星、现代汽车等开始关注商品的工业设计,但是大多停留在仿制上。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的支援,迅速接触西方工业设计并模仿学习,促进了日本生产方式变革。意大利现代设计深受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美国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对意大利产生了很大影响,强调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了现代主义在意大利的发展,使“实用加美观”成为意大利设计的原则。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优良设计都受到了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包豪斯的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人来到美国,把现代主义带到了美国,为功能主义、现代主义美学打下基础。
最后,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设计的对象都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上层权贵。(相同点)
首先,时间上有所不同。美国现代设计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工业革命,
形成了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标准化、零件可互换性的生产模式,设计与生产完全分开了。
而德国现代设计开始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意大利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左右。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韩国现代设计的开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较慢,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
其次,各个国家的背景也有所不同。中国在197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由集体主义转变为市场经济,为发展工业设计打好基础。美国现代设计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很大。随着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传播,19世纪末德国工业化水平迅速赶超其他欧洲国家。韩国工业设计开始于1960年,之前只是将纯美术因素应用在产品上,工业设计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与其他国家的背景差异很大,首先是自然条件,处于北极圈附近,有很长的冬季和黑夜。有大量森林河流,丰富的原材料。其次是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强烈,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兼收并蓄。因为保持中立国,所以受战争影响不大,交通不便利与其他国家联系也较少,工业化速度和强度缓和,具有强大的社会民主制度。
再者,德国现代设计强调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坚持少即是多,注重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坚持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大量运用现代工艺和材料。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造型学院,德国现代设计始终强化着理性主义这一设计理念,乌尔姆造型学院希望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师,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
而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则是一种人性化设计,更加偏重于人的感受,在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上尽可能地考虑人的情感表达与使用感受。而美国商业性设计则更多地考虑设计的商业效益,希望通过设计对产品外观地改变来促进销售,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给美国现代设计造成了很多弊端,美国流线型风格以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同点)
各国的现代设计都是在以功能为核心原则的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文化,发展出带有自身特色的设计风格。(总结升华)
设计的特点是用之于人,服务于生活。正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导致每个国家人民的需求各有不同,进而使得各个国家的设计都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每个国家都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特点并且结合自身发展了出适合本国的设计道路。中国设计讲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德国设计理性重质量,日本设计注重细节和崇尚自然,美国设计注重商业,其主要形式是有计划废止制,意大利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有机形式,雕塑感强。
这些国家都是在本国特色的基础上汲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穆特修斯造访英国,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决定在德国掀起设计的热潮。日本学习和了解了多个西方国家的设计经验,最后还是造访德国,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他的模式。美国的工业设计因为国外一些优秀设计人才由于战争的原因纷纷前往美国躲避,比较著名的有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所以二战期间美国才有了第一代受过工业设计教育的专业人才,这对美国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设计受到了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通过传统与自己进行综合,创造出意大利风格和个性。中国因发展工业设计较晚,于是汲取各国的设计经验,结合自身特色,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企图通过设计来发展经济,但由于设计发展的时期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导致在设计特点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德国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发展得较早,且极端追求理性主义,是其他国家的学习典范。德国的工业设计于1907年穆特修斯建立德意志工作同盟正式开始发展,那时的德国经济并不发达,以穆特修斯为首的设计师们在经历了科隆论战后,使得标准化成为时代的主题,企图这样来发展德国的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先后创办了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涌现了密斯、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莱特等多位优秀设计师,并且创作出了优秀的设计作品,使得德国设计对于世界设计意义深远。
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萧条中寻求发展道路,而美国却是在经济相对丰裕的国情下发展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因为保持中立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战争双方之间进行贸易、金融贷款等商业活动,大发国难财。战争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刺激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美国工业设计受到社会环境人文因素、战争影响、流线型风格的发展、设计师的推动等多方影响下,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商业性消费浪潮,这样的消费浪潮提升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增长。
意大利的设计同样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在战后重建时期的发展中,意大利设计有一个特别的态势——受到左右两派政治力量的很大影响。右翼政治力量推动装饰主义,反对理性主义,这刺激了意大利个人风格、手工艺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而形成了意大利出口产品最大的竞争特色。除了左右政治派别的影响之外,“民主”的意识,在意大利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相比起来地域狭小,物资匮乏,所以日本在本国特色基础上吸取他国设计经验,形成了自身的设计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极度萧条,急需寻找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于是日本政府提出“设计兴国”战略,柳宗理、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他们简洁细致、天马行空的设计作品提升了日本软实力,影响力日益深远。代表作有拉线式CD机、蝴蝶凳、无印良品等。日本的传统审美确定了日本设计的美学特质,与日本特殊拥挤的生存空间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小巧、精致、多功能、人性化、注重细节、崇尚自然。日本还实行了双轨制,使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和高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大量的人口,并且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且设计的产品有着价格低廉的特点,且中国还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设计上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设计比其他四个国家发展得晚,所以中国的工业设计仍然还在探索的道路上。
总观我们看到的各个国家,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的同时注重本国家设计风格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各个国家都通过设计的方式,去促进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在设计上的学习借鉴不能只关注于外在形式,更应该注重内在理念,并把本国的设计元素与文化贯穿始终,走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
写的不错,就是相同点写的过于简单了,再丰富一下相同点就很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