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总述对设计哲学的理解
第二段:简述设计哲学的历史渊源
第三段:论证设计哲学引导新的设计风格
第四段:论证设计哲学多元化、不断创新融合的特点
第五段:总结对设计哲学的理解
口口哲学本质上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那么设计哲学也应该有关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是关于设计的理论体系。对设计哲学的研究,指导着人们进行设计活动,逐步建立起有关于设计的理论体系。
口口追溯设计哲学的发展,对比东西方的设计思想,我们会发现不同设计哲学背景下产出的作品也不同。西方强调科学、比例、结构、程式化的设计哲学。早在16世纪,西方艺术史之父瓦萨里就已经将设计与比例关系联系在一起讨论,说明“美”是有一定规则的。而中国古代哲学的主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体现在设计上就是追求自然、人的和谐统一。例如:中国古代苏州园林设计讲究移步异景,园林造作应该顺应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而欧洲园林讲究对称与均衡,典型代表凡尔赛宫园林其布局呈现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修剪过的矮树组成几何形花纹图案。(例1)
口口而在现代,设计哲学上不断地发展创新,促使新的设计风格产生。例如解构主义最开始由哲学领域提出,而后传播到设计领域,由一种设计哲学发展为一种设计风格。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这座建筑由几个粗重的体块相互碰撞、穿插而成,形成了扭曲而极富力感的空间,外表大量使用钛、锌等金属材料,形成特殊的表面质感。表现了解构主义散乱、残缺、失重、超常的风格特征。(例2)
口口新的设计哲学在旧的设计哲学上发展,各种新的设计哲学又相互碰撞,形成了现代多元化的浪潮,没有一种单一的、统一的设计哲学。当代较为主要的设计思潮有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方法、混沌理论、绿色设计和信息技术等,它们中符号学理论从哲学领域中发展而来,而解构方法又是从符号学理论中引申而来,混沌理论最初来自于自然科学界,绿色设计则是对当前设计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做出的反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也许一件设计作品中可以体现不同的设计哲学。
口口设计哲学的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在现代不断融合创新,设计领域也常常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拓宽人们对设计哲学的研究。设计师们受不同设计哲学的影响,创造出不同的设计作品,形成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浪潮。
1.什么是设计哲学
2.密斯.凡德罗——简介,少即是多
3.西格莱姆大厦
4.罗伯特.文丘里——简介,少即是乏
5.母亲住宅
6.综述
设计哲学的主体可分为大部分设计师和个人设计师两部分,对大部分设计师而言,设计哲学是为达到设计目的价值观的方法论的总和,对于个人设计师而言,设计哲学是基于设计师自己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目的性的设计信念,如密斯凡德罗主张的“少则多”和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少即乏”两种看似相悖的观念其实都是设计师根据自身设计哲学所提出的口号。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建筑师和设计师,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第三任校长,代表作品有巴塞罗那设计博览会德国馆、西格莱姆大厦、巴塞罗那椅等。他设计的摩天大楼成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的象征,因此成为现代摩天大楼设计的开创者,改变了现代建筑的面貌。他反对设计中对传统风格的抄袭,反对复古,主张新的、现代的风格,强调与时代紧密联系,肯定建筑的工业化,擅长用钢架和玻璃表现技术的完美,提倡简洁的设计。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少”针对的是当时建筑界依然流行的古典装饰手法,阻碍了现代建筑工业化的进程,“多”指的是建筑上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最大的使用空间。
西格莱姆大厦作为国际主义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演变成了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也被成为了国际主义开端。“冷漠、理性、单纯、机械式”作为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设计的特点,从西格莱姆大厦的设计上便可见一斑,西格莱姆大厦外表形式简单,整体呈反装饰、系统化的特点,钢架结构和外观上整齐的玻璃窗构成了整体建筑。西格莱姆大厦是密斯来到美国之后发展出的新的现代主义,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但从意识形态上来看确实泾渭分明的,西格莱姆大厦在设计上为形式而形式,单纯的为了表现出密斯所主张的简洁的、现代的设计,而忽略了成本造价,也表现得过度理性、缺乏人情味。
罗伯特.文丘里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他在1969年提出了“少即乏”的原则,主张从历史装饰元素与美国通俗文化吸收装饰元素,丰富现代建筑的审美性和娱乐性。是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母亲住宅”中提出了他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他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但与密斯不同的是,他的设计里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单调的形式特征,如同拱券的运用,对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采用抽象、混合拼接的方法进行折中处理,但总体仍是简单明确的、功能的、实用主义的,较“少则多”的理性冷漠更多了情感的融入。
母亲住宅的设计上采用了对历史元素的折中与不对称处理,把象征庄严、宏伟的符号运用在家庭住宅外观的设计上,窗户的设计也呈不对称状,两侧的窗户在面积比例上是相同的但是分割的方式却是完全不同,整体“平衡而不对称”。“母亲之家”的文化身份往往难以界定,在通常情况下,它被认定为将“又丑陋又平淡”的美国饼干盒式设计传统与复杂的、奇形怪状的内部装修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性趣味。
综上所述,设计哲学是设计师对设计具有强烈目的性的理念,是基于不同的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设计哲学。个人设计师拥有自己的设计哲学,其不同的设计哲学源于个体差异与所受环境的影响作用,“少则多”与”“少即乏”两种不同的观念,也是设计师在受到不同的时代环境的影响下所提出,设计哲学更似一种设计师对于设计的价值观。当下的设计师应该敏锐的察觉且捕捉到时代信息价值,在大环境中进行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设计哲学,从而设计出符合当下需求且有前瞻性的设计。
第一段:设计哲学是什么
第二、三段: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和落水别墅
第四、五段:隈研吾的“让建筑消失”和民俗艺术博物馆
第六段:总结
设计哲学是设计师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设计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理念,或者说是一种信念。设计师通过提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理论,来表达自己所追求的设计规范,从而达到自己认为的完美设计。设计哲学并没有标准可言,它不是统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断变化的。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认同的设计哲学,并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进行设计实践。如美国设计师弗兰克赖特提出了“有机建筑”理论,而日本设计师在他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出“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念。
赖特认为“有机建筑是活的有生命的建筑”“有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有机建筑充分表现材料的内在性能和外部形态”。落水别墅是赖特"有机建筑"理论的典范,这一作品强调建筑物应与环境、周围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融为一体。
落水别墅的名称来源于建筑本身的设计理念,即将房子建在瀑布上,使用了大量的玻璃窗户,使得自然景色能直接进入室内,将室内外景观形成无缝对接,进一步加强了建筑与自然的关联感。赖特还精巧地利用了原有的岩石和倾斜的土地,并嵌入了水景的元素。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黄铜、混凝土和钢等材料,与周边山区的自然环境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
日本设计师隈研吾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理论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让建筑消失”。这一设计理念力图将建筑和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周围社区等元素融为一体,从而在视觉和感知上达到一种充分融合,让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将建筑与其周围环境分离开来。
隈研吾的设计哲学在其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上得以体现。该博物馆的平面布局被几何划分成平行四边形的单元,来适应地形的细微变化,每一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小屋顶,这样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一片瓦片屋顶的村庄,在外观上引发人们回忆中俯瞰村庄时青瓦绵绵的现象。立面和屋顶上的旧瓦片都来自于当地的住宅。瓦片的尺寸不一,帮助建筑更好地融入了土地的自然环境,整个空间远远看上去跟周遭和谐地融为一体。
可以看到,每个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特点,就是其设计哲学的外在表现。它具有主观性,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设计哲学也无法脱离客观,不符合发展趋势的理念终将被抛弃。在我看来,一个设计师的成功,就体现在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哲学。
我理解的“设计哲学”,就是研究设计的本质、规律、等问题的一种方法。设计哲学指导设计,是设计在成为作品前的价值与设计目的的蓝图。设计哲学通过设计原理与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表达,最终以作品或产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设计哲学是存在于每一位设计师内心的哲思与感悟,是设计师个人对于设计的理念,且通常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因此,不同的设计师因自己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遂形成了不同的设计哲学。
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设计师独特的世界观,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设计哲学。例如在美国20世纪初崭露头角的美国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罗维”,那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正是因为他作为从法国到美国的一代移民的经济困顿而产生的设计理念。他的设计哲学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迭——虽然流线型设计的夸张造型一直被视为罗维的特色,但当1930年罗维进入汽车行业之时,美国正值“大萧条”,所以罗维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练、典雅和美观而且经济节油并容易保修”,这样的实用主义也让他的设计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罗维的设计哲学即一样商品的功能与外观皆是为商业而服务,旨在可被人接受[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原则]。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设计哲学也从商业价值的追寻提升到了对人文的关切。例如201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坂茂,作为1957年出生的日本战后一代,从小就接受教育“把东西丢掉是一种浪费”,而这种对环境资源浪费的担心正好激发了他对可再生资源的关注,也令他经常以较为廉价的建筑材料作为创作灵感。在1994年卢旺达救灾时设计的“纸管建筑”避难帐篷就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
无论是专注于创造商业价值的罗维还是赋予人温暖与尊严的坂茂,他们的设计哲学都让设计产生了足以影响世界的力量。
一、设计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哲学被誉为所有学科之母,他探讨的是事物本源等宏观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也在不断的进行革新,而哲学上的革新对于各种科研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于设计活动都会起到改变作用,而设计上的实践也会对于哲学进行反作用,两者就这样交叉统一,形成了设计哲学。
二、设计哲学对于中国造物的影响
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书籍莫过于《易经》,《易经》中蕴含着的大量的对于事物本源的思考,对于设计也有着很多深刻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造物设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样道器统一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明代,明代黄大成著《髹饰录》中的“三法”可以说是道器统一的典型,“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这样的对于造物设计的深刻总结就是设计哲学且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造物设计,中国古代的工艺品包含“制器尚象”的“象生器”器物不胜枚举,有原始社会的仿照人型的陶壶;有商代的鸮尊青铜器;有汉代模仿动物的模仿人铜制灯具;有唐代的花口碗、瓜棱壶等等。《易经》的白贲“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在宋代成为了时代精神,象征了中国的最高审美观念,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要求与屈、陶、李、杜为师,大捧陶潜讲“逸品”置于“神品”之上理论上讲求神、趣、韵、味这种文艺精神体现在了宋瓷中,宋瓷上与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寡淡”的宋代的瓷器设计靠着其典雅简洁的造型和纹饰也体现出了设计哲学和设计产品的统一。
三、设计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影响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革新了手工艺时代的设计方式,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手工艺设计方式不再适合当代机械化的大生产的设计方式了。设计哲学也发生了变化,在新旧设计思想的冲突中逐渐出现了“功能主义”“less is more”等等这样适应机械美学的设计哲学,从现代主义的绘画大师毕加索开创的“机械美学”绘画赋予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美感,并随之突破了西方古典美学与机械生产的冲突,不断的演变发展,经过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深刻的通过哲学的方式影响到了设计上形成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理性化的科学的设计方式,对于现代设计产生了不同于古代的造型简洁,功能可靠的设计产品,人们现在看到棱角分明的机械外壳产品就会产生信任感,这就是所谓的技术美学。
四、设计哲学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师计成说过造园要“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这个七分主人就说明了思想性对于设计师的重要程度,一名人成熟的设计师需要有广播的知识积累,对于文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学科都要进行涉猎从而奠定优良的审美趣味,要经历博观、分辨、发展。首先通过广泛的阅读,对于历史上各种优良产品进行鉴赏,然后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对于各种产品进行分辨,最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创新,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例如著名的中国的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就称自己为一名“文人”业余做设计师。而且王澍在学校读书时也非常爱好写作和思考,最终他的建筑作品获得了国际间书上的最高奖项,正是他的设计思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的获奖作品宁波博物馆给人以一种在现代化都市中很沉重的历史印记的震撼。是否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逐渐遗忘了历史?给人的灵魂以深刻的拷问。一名设计师,应该也同时是一位思想家,用它的作品去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灵魂。
设计哲学有利于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设计造物活动,发现设计造物客观规律,并捕捉成为方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