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jia
jiajia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12
文章
0
关注者
0

简述大数据对设计研究的意义

这里输入引用文本这里是列表文本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飞跃,信息存储量也呈指数型爆发的势头迅猛增长,大数据早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麦肯锡所说,“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是用户体验设计提升的重要参考工具,为设计师根据数据做用户需求分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大数据为设计对象的定量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样本。
根据大数据技术的五个特征,其应用在用户体验研究主要有以下优势:(1)体量,能够对用户数据进行全量分析;(2)种类,支持多维度、非结构化数据源,使用户特征提取更加全面;(3)速率,通过快速计算实现对用户体验问题进行快速甚至实时跟踪;(4)价值,数据真实有效,结果准确全面,分析结果更具价值;(5)真实,大数据中的内容是与真实世界中的发生息息相关的,数据来源和分析过程客观可靠。
传统的用户体验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难以做到大量数据样本下的定量研究,使得用户研究难以对用户行为进行细粒度全方位的分析。大数据的海量数据特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用户研究方法数据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实现多个维度的全量数据采集,可以做到更加精细的用户特征分析,同时也为个性化用户体验设计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为实现精准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智能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情境和交互方式的同时,产生了庞大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用户的行为、偏好和诉求,构建出用户的完整画像,再对用户画像进行分类聚合,形成抽象人群划分,进而可以根据人群画像提取用户的需求。
阿里巴巴就是通过大数据构建了一套“全景洞察”系统,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的特征和行为,实现了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深度分析,可以用于帮助品牌商进行产品规划、商业决策等行为。在海量的数据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一系列网络工具,探究用户特征,统计分析出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更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实现个性化设计。
总之,对于设计者而言,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提高用户体验研究方法的精准度,使“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目标的达成成为可能;对于用户而言,大数据驱动的用户体验研究所设计生产的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因此,大数据驱动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简述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

以人为本的观念自古就有,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的“重己役物”理念,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校正了功能主义设计的不足,将设计的对象由“物”转向“人”,推动了设计的进步。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能将“人”独立出来考虑设计如何去实现,而是让人回归到社会、自然的大环境中去设计,关注人的同时关注与人相关的各自影响因素,因而以人为本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设计内涵:
第一,从核心本质出发,以人为本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设计要为设计对象服务,提高其生活品质。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在设计中注入情感、心理、文化、伦理及道德等因素。注重在人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和导向作用,让设计的产品更加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引起人的心理共鸣。
第二,从社会属性出发,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群体因素。
人是不能够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人本身的复杂性在社会环境作用下会更加不可琢磨,相互间的关系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呈现网状的复杂结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人际、群际关系也是在设计中要协调的要素。
第三,从自然环境出发,以人为本追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基础,也是设计中重要的影响要素,承载着人的所有活动。以人为本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人与环境要素的和谐关系。让人的发展与生存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有限性,追求可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深刻,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设计师对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理解,需要与时俱进,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时刻优化自己的思维结构和价值理念,正确把握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实践更高层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

简述安东尼·高迪的设计思想
安东尼·高迪是新艺术运动在西班牙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是基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其内涵,建筑的外观都是由内在逐渐推敲延伸出来的,同时在当时的创作条件下进行创新。这种使用传统建筑形式的前提下融合了当时看来很是新潮的做法,既具有高迪个人风格又符合时代风格,二者结合融洽。高迪的建筑理念与风格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其设计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法自然”设计观。高迪信奉的规则是“回归自然”,对自然界的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和细致的观察,他不是模仿或者拿来直接应用,而是研究后吸收他们的精神和意向并应用于自己的设计。米拉之家是高迪的代表作之一,是高迪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这座建筑中曲线的使用贯穿内外,流动曲线的外装饰在起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节奏感和节奏感。从符号学角度看来,米拉之家更像是一座蜿蜒的雕塑作品,借由外表面的自然曲线的造型和线条阐释它丰富的内涵,呈现一种感觉奇妙而自然有机的建筑外观和空间。
第二,“生态和谐”设计观。高迪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关系,注重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环保设计”的超前理念。古埃尔公园建造在巴塞罗那的感恩区北部的小山坡上,高迪根据起伏的地形,高明地利用了高差设计了道路。他并没有采取所有的地都铲平的方法,而是在保持原有地貌的基础上做了台地,在尽量和周边环境和谐的情况下建造了三组形态不同但风格统一的高架桥。这种设计充满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没有为了美观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地设计相应的造型性态,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保持生态和谐。
第三,“本土化民族化”设计观。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建筑,高迪的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不论是外形、构造、材料、颜色还是建筑和装饰的风格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米拉之家的构思理念就有地中海特色的大海中吸取波涛起伏、浪花朵朵的形象特色,墙面曲曲折折,随处可见海波般的曲线,整幢建筑好似波浪起伏的大海,充分体现了当地特色。高迪的建筑立足于加泰罗尼亚的本土文化,并从其他外来文化中吸取灵感,再糅合自己独特的设计创作方法,使高迪的作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人性化”设计观。高迪在设计的时候非常注重光的效果,对光造成的氛围和心理都有特别的关注,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高迪利用光达到不同的效果,对于不同功能的空间,高迪也采用的不同采光的方式。在巴特罗之家,高迪把电梯和供租户使用的公共楼梯设计在内庭以便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大大改善了每套公寓朝向内庭的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并使用蓝白淡色调的瓷砖装饰,以反射来自阁楼的四方形大天窗的自然光线。这样设计不但满足了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还起到特殊的装饰效果,让庭院充满艺术感。
综上所述,高迪的设计思想对当代设计师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师法自然”设计观,表现出的对自然主义和自然精神的关注;“生态和谐”设计观,与现代可持续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本土化民族化”设计观在全球化设计趋于统一的背景下,显得独具魅力;“人性化”设计观,在设计融入人文关怀,表现出对人性的关切。

简述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的现代性
威廉·莫里斯是19世纪后半叶杰出的艺术家,也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莫里斯在现代设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之所以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更多地是因为其设计思想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艺术为大众服务,是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莫里斯提出设计的民主思想,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第二,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前者让设计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是一种民主精神的体现;后者在现代社会细化分工中得到这充分体现,设计师要与其他领域的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在新工业时代下越发复杂的设计创作活动。
其次,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奠定了现代设计发展模式的基础。
莫里斯提出了塑造“艺术家中的工匠,工匠中的艺术家”的口号,他认为艺术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绘画雕刻,艺术的主要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号召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用艺术来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恢复质朴、美观以及技艺的标准而战斗。莫里斯的思想影响到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这成为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成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奠定了现代设计发展模式的基础。
最后,强调实用与美的结合,对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审美思想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莫里斯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是一个对于人们日常用品实用与美的结合的运动,他提出:“你必须使你的产品既美观又实用,否则你一定会失去市场。”莫里斯用实践传递了一种科学的造物理念,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达到功能意义上的价值,还要追求精神意义上的美感,实现功能与美的统一。这强调了产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对现代设计注重实用、经济和美观的功能主义审美思想,有重要启迪作用。
总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其“艺术为大众服务”体现的设计民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艺术与技术结合”体现的设计发展模式,以及“实用与美的结合”体现的功能主义审美思想,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在新时代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让现代设计与社会民主统一,艺术与科技术统一,实用与审美统一。

水晶宫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水晶宫”是第一届世博会,作为工业革命推动下大工业生产的结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出现代表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设计文化的探索,对中国探索现代设计的创新之路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首先,中国设计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水晶宫的设计师帕克斯顿是一个与建筑领域毫不相干的园艺师,却能用属于非建筑设计思维的方式建造了突破西方人关于建筑固有印象的水晶宫,开启了现代建筑的新面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专业领域的人的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思维也在不断固化而带有局限性。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思维的碰撞,让原本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之间的关联性显示出来,对中国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变革与跨越的意义。
其次,中国设计要加强功能与形式的结合。水晶宫的展品呈现了两种极端:一是完全机械生产的工业形态;二是精巧的手艺和昂贵的材料体现艺术的魅力;前者粗制滥造没有形式美感,后者精巧美丽没有实用功能。现代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本质,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去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中国设计要不断探索如何以恰当的形式去体现更好的功能,去实现设计大师沙利文所认为“形式追随功能”,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
总之,在当下类似“水晶宫”时代的英国的设计环境,中国设计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要借鉴和吸收“水晶宫”的启示意义,坚持“设计服务于人”的观念,朝着跨学科交叉碰撞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又能在各自的领域展示不同的面貌、独领风骚,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一方面,设计与艺术关系密切,两者相互联系。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艺术与设计同根同源。艺术是从实用艺术中逐渐分离的产物,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是在工业革命后机器大批量生产背景下细化发展,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独立的学科。从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来看,设计将逐渐艺术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的审美追求也在不断加强,对设计的审美需求方面也在不断提升,因此,设计与艺术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另一方面,设计与艺术虽有相通之处,但又有着根本的区别。从本质上讲,艺术是是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表达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创作的重心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设计是从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的产品,是为大众服务的,创作的重心是满足人的需求。从表达目的来看,艺术是个性很强的创作活动,是个人感觉的实体化,是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产物,是无功利性的;设计是从大众角度出发,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是满足实用需求兼具审美需求的产物,是有功利性的。
总之,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是文化大树上相互影响、交互生长的分支,两者同根同源,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使得文化这颗大树越来越茂盛,文化越来越灿烂。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