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就是世界的本源。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不断探索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在现代设计中也要遵循设计之道。
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当代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著名设计师赖特的“流水山庄”别墅就是经典的一个设计案例。它曾经在1958年被《住宅与家》杂志评为“当今世界最著名住宅”,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到了设计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他将外边的环境引入住宅,同时又把住宅内部延伸到室外,他用粗糙的石墙和石板来完成室内,以使整个空间看起来像一座山洞的内部”,达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的完美融合。
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
一切艺术家的杰作,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却又处处显得浑然天成、不可移易,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既是处处合乎目的的,没有丝毫遗憾,同时又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违背规律的人为的东西。这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就是人们所谓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亦即老子所谓的“大巧”。而这种“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境界,是审美与设计的境界。这在我国古代的造物设计中处处得以体现,且有大量文献记载,如《考工记》、《长物志》、《园冶》等,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老子看来“道”的作用是自然的,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的所为。对万物的成长,它不强制、不干涉,顺其自然。这一点与当代设计所提倡的和谐共生思想是一致的,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相比,它向前迈了一大步。设计并不能只考虑到人自己的需求,而应考虑到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共生。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它属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因此,当今设计思想中的“和谐共生”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以和为美
中国古代哲人,极其明确地认定,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按其本性来说是和谐的,而最高意义上的美,就在这种和谐之中。从对立统一中去找寻“和”,去找寻“美”。从美的合规律性方面看,事物的合规律性是不论事物的表现如何复杂,归结到一点,都离不开各种对立因素的相互渗透和统一。从美的合目的性方面看,所谓合目的性的达到,又要使各种对立因素达到恰好符合人的目的、理想的统一。正因如此,以“和”为美的中国古代美学,要求把对立因素统一起来,并且要求达到一种没有太过或不及的思想状态。《老子》中关于“和”的观念,虽然是朴素的,但有着深广的含义和内容,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素朴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统一紧密地联系起来。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当代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道”之理广为传播,让所有的设计人员也能懂得什么是设计上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并理性地遵循“道”的轨迹。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为自身设计出种种良性生存方式,使人类文明的整体过程能够在内涵上得到丰富并在整体上得以延长。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影响到了现代艺术设计。设计是一个哲学辩证的过程,如何化解主要矛盾,消除次要矛盾,是各类设计的中心。“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为“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出自于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的一段话,被认为是精辟阐述了建筑中实体和空间之间关系。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有之,既存的,创造条件,是为了便利,是创造了一条路径;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是为了发挥作用,使之得以实现。
通过“无”使得“有”成为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如果没有这个“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所以有无是相根、相生、相资、相用的关系,两者并行并重,相需为用,需要同时考虑。
角度:
①现代设计要处理好设计中实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②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融合。
③注重形式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1无存在的意义
2设计创作方法思路
a少即是多体现有与无
b有限表达无限
(思路)
老子赋予无意义,在有的基础上体现出无的重要性。老子用车马,器物,房子举例,说明我们用的不是物本身有的部分,而正是物其无的一面。有与无得到启发,找到设计创作的方法和思路。
有可以看作是事物本身,无是事物之外有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面对不计其数的资讯,这可以看作是有的体现,我们浏览,获取信息本身行为就是和有共存无的具体表现。
老子有无思想让我们在其引导下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想,转化到设计中去。
天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东西,比如车,饕、室。唯因有车、器,室际的存在,才能够给人们利益,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
如果没有这个"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然而车、器、室这三者实有的利益,正借着它们中间的虚空“无”才能发挥作用。
它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些从"没有”的实际出发,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此两者的利用。
“有”和“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联系到现代设计,有形的、实有的实体部分可以说是属于“有”,无形的、虚无的部分属于“无”,它是设计内和设计外的总和。
从设计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如包豪斯的校舍,摒弃烦琐的装饰,以功能决定形式,将装饰之美通过结构化而整体性的表现出来。再如国际主义的西格莱姆大厦,大厦看似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有黑白两种色彩的安排和几何形的组合,但实则这种结构和装饰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所创造的设计形式是一种无装饰的形式,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这种追求与中国艺术精神中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是相通、一致的。
现代设计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简约,认为“简”即“美”,就如同道家“无为”精神中的“无为而不为”,意思就是一切源于自然,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设计者们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的同时也会考量是否存在较大的使用价值。
天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东西,比如车,饕、室。唯因有车、器,室际的存在,才能够给人们利益,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
如果没有这个"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然而车、器、室这三者实有的利益,正借着它们中间的虚空“无”才能发挥作用。
它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些从"没有”的实际出发,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此两者的利用。
设计思想是设计师产生的有关于设计的思想,也是对设计本身加以认识的思想,在哲学层面上应是为设计本身的一种自我认识和哲学反思。解读老子的这句话。所谓的“有”指的是事物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有之以为利”意思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我们有利,我们才会去做或者去购买,让他为我们服务。所谓的“无”,指的是事物虚无,看不见的部分。“无之以为利”意思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却是虚无,看不见的部分。
我们可以将器具理解为所谓的“有”,而其具有的文化精神可以理解为所谓的“无”。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设计史发现,在建立这样物化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价值中,一方面是对器具的发明研制设计,构成的物化多重丰富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器具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形成的社会文化存在特征。于是物质的探讨与文化精神的附丽,构成了古代的老子设计思想。
老子的这句话所蕴含的设计思想是发展中国当代设计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理应在当代及今后的时代中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在设计领域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设计曾是世界领先的设计。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陶瓷,青铜器,纺织服饰,甚至是家具,建筑等。不仅惠及历代中国人,而且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然而,在清朝末年,当国人尚在为“奇器末枝”而争论时,西方的现代设计已经进入到了家庭日用生活品质的层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博览会上,西方工业国家展出的现代设计产品已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代性,而我们拿出出的和能够拿出的产品,永远是刺绣中的“画绣”和文人雅士的茶具紫砂壶。在这些所谓“巴拿马”金奖的背后反射出我们对大机械工业和现代性启蒙的落后。
在近代,我们只注意到了“有”的设计,只去追逐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我们有利的东西。而忽视了“无”的设计。因此,中国的当代设计需要形成自身的特征和属于自己的思想,并与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相适应的精神取向。做设计我们不能只关注其外形,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古今中外无数次的验证和事实证明,内在的设计文化的发展从器具的更新开始,完成与设计意识的积累,然后反映出艺术设计历史的华章。中国“无”的设计思想研究,也仅仅是一个开端,需要更多的学者关注与建设。对艺术设计思想的重视,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新知意识,更多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觉醒,因为一个自觉的民族会寻找历史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设计的兴盛中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从一个明确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坐标点展现出自身瑰丽多姿的色彩。
老师,我有一句话的写反了,改了一下:
总的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不要把设计做得太花哨了,而应该注重起实际的意义。
老子的观点指出功能第一,去除繁杂的装饰,为现代设计适应大工业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真正做到为大众,提拱了思想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