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把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不仅是为“当前的个人”的设计,更是为“人类”的设计,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关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具有三个重要设计思想内涵:理性的功能主义,精神层次的关怀和对全人类命运具有责任感和关怀的人文精神。
(二)以人为本的发展
追根溯源,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人文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所提倡的为大众服务,现代主义运动,包豪斯所强调的民主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再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所推崇的民族特色和大众适应性,功能主义和情感文化的融入,再到现如今所提倡的人性化设计,服务设计都在强调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练,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更需要我们以高品质的工业设计创造出更多优质的产品从而达到更加完善的用户体验。随着大众消费的观念转化,设计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体验与人性化。
(三)以人为本的功能作用
以人为本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著名设计师格雷夫斯设计的自鸣式开水壶就是其中的经典,格雷夫斯注意到传统的开水壶更多的是物质功能上的设计,而且水开时的鸣叫声令人紧张,这些问题给人们追求轻松愉快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快。于是他把握了设计创造并引导新的生活方式的本质,设计了这款现在仍然在市场上畅销的产品。这款水壶,形态上在壶嘴位置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小鸟,与整体造型和谐统一。而在水开时,清脆的鸟鸣声代替了传统的令人紧张的提示声,给产品的使用增添了生活情趣。
(四)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
以人为本的设计可以加强设计者、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提高三者之间的信任度,促进三者之间的合作。设计思想是设计师看到了盲自设计对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反思,是设计师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环境结合的产物。设计师应该保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平衡,设计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大众对设计功能的需求转变为对设计心理的需求。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未来性,并具备前沿性与预测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到来,设计师必须认知到未来的设计必然基于人工智能、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重视人文情怀、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所共同参与的设计。
(五)总结
中国当代设计已经把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平衡放在首位,真正和世界设计相接轨, 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祖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当“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这一代设计师践行设计的社会责任,我相信设计一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设计要以人为中心,一切产品设计要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思想。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力求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需要把“人”这个关键因素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为人民服务,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去进行设计,力求改善周围环境的质量。
当代“以人为本”的设计基本原则是创新、质量与高品质。这需要设计者们从“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基本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所以现代设计特别要求在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去了解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视觉感受,去创造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现代设计。
一、以人为本是种负责的设计态度
二、以人为本并不只为人
三、以人为本应向万物为本延伸
小结
一、以人为本是种负责的设计态度
以人为本是一种负责任的设计态度。只有具备了负责任的态度和对于人的尊重,设计才有可能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的重点和出发点,制定出符合公众需求特点的、合理的设计标准。但在设计领域,对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和履行却还存在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表现是忽视以人为本,无法从一而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种则是过度注重以人为本,有点类似于讨好型人格,更令人愤懑得是那些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帜,实质上却是只为攫取利益的设计者,甚至有挪用设计的现象。这种不良行为对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进步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这两种表现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本质的。因此,作为设计而言,负责任的态度是必备的前提。
IBM公司是践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成功案例之一。该公司的行为准则: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该公司不折不扣的始终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保罗·兰德的IBM的标志设计成为世界平面设计中的经典作品。这也正是IBM公司一贯践行的“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
2021年2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系列作品《鸭兔元旦》中的形象因被指抄袭米菲而引发争议。他自创卡通“鸭兔”作品,被指是抄袭了荷兰艺术家创作的米菲兔和香港原创公仔B.Duck。无论是从造型还是配色,可以认定是一种抄袭行为。总之,这是一次准备时间长且无意义的策展行动。以人为本设计观不仅表现出对于产品设计和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还需表现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已经不是个人私事。
二、以人为本并不只为人
对于不良设计现象,有必要加强对以人为本设计观的了解和传播:首先,对于设计对象用做扩大化解释说明,不仅要为了人,还要为了世界。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不能片面解读为以人为主。其实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人 ,还涉及群体,社会与生态等多个领域。挪用设计甚至是抄袭,这种行为不仅混淆设计的真实面目,也误导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三观的正确认识,甚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侵害。尤其是文娱影视行业中,电视剧集对于古代人物的塑造以及各历史朝代服饰的设计。或许会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少年对本土文化漠视,甚至萌生抄袭错觉。毋庸置疑,设计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艺术品,但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如果仅因流量明星,误导年青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那对于民族发展的阻绊和伤害是极为巨大的,那才是因小失大。若不加以合理引导和制约, 因此所形成的文化,必将违背以人为本的初心与使命,也影响我国文化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应向万物为本延伸
1915年,法国人道主义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就已经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他指出,人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于当今我国设计而言,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原则应可成为将以人为本转转型升级以万物为设计观延伸。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规律,适应自然。如赖特的流水别墅,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在当下社会和文化语境下,设计还被赋予了参与建设生态伦理型社会秩序的重任。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世界应该做到以万物为利为总目标,以因需而设为生产观,以适为度的消费观,更为做更好的设计与超前的设计思维,周密的设计为未来而设计发展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的设计关注的是“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开始就涉及到终端用户,并将他们置于设计过程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和人的需求密不可分的。设计的技能正在于满足人本身的生理和心思需求,需求变化全人类设计的原能源。
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理解用户在遇到问题时的想法,与用户建立共鸣。分析了客户的问题和痛苦,以及解决方案是否能真正地帮助他们,他总是从研究潜在用户开始,并涉及共同设计和协作。
从20世纪末至今,人们虽把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想法逐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内涵、科学体现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却一直在争议之中。
一、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生存质量、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产品设计中,便赋予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新的内涵,这就是设计的主题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以造物的实用价值的实现为基点,创造出最适合人们实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使产品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强调人、产品、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为人类创造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二、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要体现注重人性实用需求的功能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要使产品的设计在功能上适合一般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特点,创造出从目前讲最适合人性需求的物品,使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这种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达到产品与人和谐的配合,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评价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首先要看它在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可靠,还有价值、安全性和效率等方面。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评价:
(1)产品的造型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
(2)产品的造型是否顺手和好使用;
(3)是否可以防止使用者操作时的意外伤害和误操作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地被辨认;
(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维修。
(6)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能否被人接受。从上述原则可看出,人性化设计要正确对待人、适应人、尊重人的能力限度,只有符合人的感知和使用需要,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其次,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更要重视老人、儿童和残障者的特殊需求。人性化设计是注重不同层次人性需求的设计,所以要倾情关注特殊人群。老少残障者群体属于社会的弱势阶层,在生活中他们随时会面临困难和危险,比如外出就会遇到很多、很大的不便。设计师要把这些弱势群体的不便和风险纳入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人类的爱心和物与人的和谐亲近。这就是当前呼声很高的无障碍设计,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三、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要体现注重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除了功能上满足人性实用需求外,还要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来实现精神文化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产品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有人称设计为“造型设计”,虽然有失偏颇,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造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引人注目之处。
其次,产品色彩的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会有具体的意义,当色彩一经与具体的造型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颜色的选择非常的重要。
再次,产品名称的人性化设计。借助于语言词汇的妙用,给设计物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命名,往往会成为设计人性化的“点睛”之笔,可谓是设计中的“以名诱人”。一种好的设计同样需要好的名字来点化,诱使人去想象和体味,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激发购买欲望。
最后,是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对于当今绿色设计和环保设计非常重要。选择可以再循环利用和便于加工处理的材料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合理利用人类有限的资源,做到:一是设计能改善的产品;二是设计可再生利用的产品;三是采用低能耗生产的材料;四是采用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环保材料。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设计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不是片面强调以人为中心,其核心是要体现人、产品、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这是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
这种设计要求设计师具有系统和统筹兼顾的观念,从大环境中进行设计定位,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预防污染、保护环境为指针,将重点放在产品设计的创新层面,运用创造性、新思维和富于想象力,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绿色设计,去创造新的产品,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尽量简化产品结构,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使用寿命,使设计更加完美。
一定意义上讲,产品设计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当代人已经进入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时期,设计更应当是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是创造人类艺术化美好生活的,这是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也是设计人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而且需要温馨体贴的精神抚慰。不同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因为大环境的差异,导致设计,只为上层人士服务,而普通平民百姓所使用的生活产品,根本谈不上设计,也无法满足其心里需求。反观今日的设计,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工作变得更加繁忙和紧张,人们渴望一直相伴的办公和家居用品更具有人情味,能缓解身心的疲劳和放松自己。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自身的精神活动与人生状态的体验,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中国一直讲求着儒学精神,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中国古时就有提出。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世界是与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关心人生,人是。重视内在的精神境界。
而西方则从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路易斯沙利文的 “形式服从功能”,密斯的少即是多所发展的工业产品的新美学观点,到后来美国设计师提出来的“为现实生活的设计”,及后现代潮流中的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观念。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