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410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12
文章
0
关注者
0

论述英美等国波普设计的利弊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Popular",有大众化、流行之意。它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 -代的文化观、 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它诙谐幽默,造型夸张,色彩艳丽,代表了青年的桀骜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
波普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它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是为了改变其设计落后的地位,而又避开现代主义阶段的一条捷径,它的思想根源是从美国大众文化中来的。设计家为了适应这种心理需求而设计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理性主义、减少主义设计特征背道而驰的新产品。从英国波普设计风格的出现,可以也清楚地看出,在大众-次性消费文化背景之下,功能主义设计已难以满足新的消费心理和观念的需要,它促使设计师将注意力移向消费者及其深层心理需要。
波普艺术的缺点是违背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法则、人体工学原理等。波普设计归根结底还是表现设计师的精神而已,缺少真正的实用性以及功能。例如,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了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与此同时,纸质的耳环、手镯甚至纸质的服装都风行一时。但这种个性表达,因其制作成本高以及难以批量化等缺点并无法大规模流行。其次,对于产品来说,功能的使用性应该第一位,但波普设计运动着重强调表现形式,忽略了功能的合理性,一些家居产品违背的人机工学原理。
“波普”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运动,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设计,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自由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许多波普设计出自年轻人之手,也只有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乐意一试。但新奇一过,它们也就被抛弃了。这也许正是波普设计的目标之一。波普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了。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由此剌激了这方面的探索。

简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对现代设计的现实意义
兼爱与民本是墨子所有思想的出发点,“兼相爱,交相利”指的是要爱所有人无差别。设计不只是上层人士的专利,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为整个社会服务。时光流转,当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也要考虑其他生命。“兼爱”也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设计者应追求共生互利的自然状态。
1、民主设计的理论提出——工艺美术运动
约翰.拉斯金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最先提出设计的民主性,也是最先发展出设计的社会主义思想来。工艺美术运动反对设计只为权贵上层服务,主张设计为大众。而设计所强调的民主性也与墨子所强调的“兼爱”的思想相一致。工艺美术运动之前设计一直是繁琐华而不实的,但工艺美术运动开创了设计民主性的先河,率先考虑无产阶级大众的利益。
2、民主设计的实践——现代主义设计
工艺美术运动虽然考虑大众,但并没有在设计实践上进行探索,并且工艺美术运动所强调的反对机械化强调手工艺,增加了设计成本,依然无法为大众所享有。因此,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对于简洁形式的探索,降低了设计成本,能够真正实现设计为大众享有。无论是包豪斯、风格派还是国际主义风格,其设计都抛弃繁琐装饰,朝着简洁的立面发展,探索一种外形简单但功能实用的设计。
3、民主设计的发展——多元设计
70、8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涌现,科技了带动设计,微电子风格、非物质设计、概念设计等等一系列设计开始出现。人们摆脱了二战的创伤,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例如以电子科技为代表的虚拟服务型设计发展火热,不仅更少的降低人力成本,而且服务水平也不会大打折扣。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逐渐关注,绿色设计也受到人们追捧,不仅满足人们的当前需求,更注重资源的长远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被当做了民主设计考虑的因素。
墨子的设计思想对当代艺术设计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有兼爱思想与民本主义的情怀,提倡为了普通民众而设计,提倡设计的平等性。第二,反对复杂无用的装饰,提倡为了实用的设计,不实用的精巧没有价值。第三,设计应该节约材料,合理利用资源。第四是注重规范和制度,合理划分工作,严格按照设计程序进行。第五,设计应该为时代服务,评估设计应该考虑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应该说,墨子思想研究的目的是使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

国际主义风格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是二战后兴起于美国的世界性设计风格,不仅在设计领域影响深远,并且发展到多个国家。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对于当代中国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
1、冲击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日益把世界变成如“地球村”,因此,国际主义设计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也不得不受到冲击,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特征逐步消失,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但没有 民族性的设计也就缺乏了设计的生动性和多元化。因此当时的设计师便开始的新的探索,六、七十年代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形成了所谓的“远东平面设计新面貌”。提倡把民族的动机民族的风格包括文字、书法与国际主义的平面设计原则、现代艺术手法结合起来的实验和探索。改革开放后,而此时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发展为后现代主义设计阶段,它已经影响到日本、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并为这些地区的设计师所接受。石瑞汉、靳棣强、陈幼坚、蔡启仁等人把中国的民族特征和国际性的视觉传达要求,以及现代艺术的一些特征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国际主义和中国民族特征既统一又多元化的面貌。其中靳棣强于 1 9 8 0 年设计 的中国 银行标志,到 1 9 93 年完善为Cl 系统。该形象就是国际主义设计与民族特征的完美结合。
2、新形势新材料的探索
国际主义最先发现于建筑上,其特点是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设计上受密斯的“少即是多”的影响,外形没有多余的装饰,普遍采用玻璃幕墙,给人一种机械理性的感觉。从工业革命开始,设计师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形式与材料的探索。而在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建国后百废待兴的建设中,正是需要新风格给中国带来新鲜空气。因此国际主义风格作为一种影响全世界的新兴设计风格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空气,使得中国也开始追寻对于新形势、新材料的探索。
3、都市建筑的千篇一律
随着国际主义的发展,中国也的确受到了国际主义设计的影响,国际主义这个名词最开始是形容建筑的,其在建筑上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如今大部分国家的大都市逐渐趋同,几乎都是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比如中国的北上广深,城市中心建筑风格都差不多,都属于国际主义的深刻影响,这也似乎成为了提现大都市经济繁华的建筑风格。
国际主义作为商业设计中的“万金油”,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因此这种风格抹杀了本民族的民族特色,它推动了中国商业设计的发展,也削弱了民族特色,辩证性的加以利用,更好的服务于中国设计。

简述中国设计现在面临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世界地位逐渐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中国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有:
1、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不足
中国作为上千年的文化大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手工艺技法数不胜数——剪纸、泥塑、刺绣、景泰蓝等等。但在当代的中国设计中却鲜有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手工艺以及传统文化结合的设计,大力弘扬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设计道路。邻国的日本,其设计“双轨制”的特点使日本设计走出国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其人情味温情化的现代设计备受人们喜爱,与寒冷的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设计也应将现代设计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通过设计展现中国魅力。
2、从质量改变中国设计
“名”≠“质”。“时尚几乎就是设计了,这是错误的”,随和互联网越来越发展,人们的观念似乎受到一种“洗脑”。盲目的追寻时尚潮流,寻求商业价值,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们形成只追逐潮流而忽视设计,只追逐“名”而放弃“质”。“只有短命鬼才叫时尚,越短命越时尚”真正的设计是贯穿古今,源远流长的。德国的工业设计以质量著称,科学、严谨、理性的生产态度,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优良的功能性。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中国产品只有更优的设计才能更好的被大众所广泛使用。
3、中国设计教育的不足
中国的设计教育还很年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设计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再者,设计教育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参与的过程。第三点,缺乏社会道德,设计责任。有一些设计师为追求新颖的造型,华丽的装饰从而设计出一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不仅造成了对资源有限资源的浪费,还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因此,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提倡创新,培养个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设计师的责任感。
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当勇于挑战,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改进当下的设计面貌。走适合中国自己的设计道路,使中国设计走出国门。

论述老子“有之以为用,无知以为利”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车,因为它的毂中间虚空,便利干轮子的转动,才易示出车的运输作用;器,因为它的中间虚空,才显示器的贮存作用;室,因为它的中问虚空,才显示室的居住作用。车,器、室这三者实有的利益,正借着它们中间的虚空-”无”,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无”,它们的作用便根本无从发挥了。
1、“有无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老子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建筑家提供了设计理论的来源。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赖特,“他极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常引用《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刚述他的空间概念。1908年,赖特在《建筑范例》月刊上首次提出了他的有机建筑概念,以追求建筑的实在——注重室内空间的舒展、自由,被分割的小空间相互流动,可以自由开合。主张空间可以内外贯穿,自由划分。赖特在阐释其建筑概念和原理时,曾多次谈到中国的老子,他说:“据我所知正是老子,在耶稣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面墙和屋顶,而在于内部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这个观念精确地表达了曾经在我的思想和实践中所抱有想法。”
2、“有无观”在板式设计中的影响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以黑,奇趣乃出。”老子的“有无观”在绘画中被发展为虚实留白,留白在传统美学上被称作“计白守黑”,齐白石擅长画虾,他画的虾的背景都是清一色的留白,画面上的背景其实就是画纸本身,没有了虾,那是一片空白;但有了虾,空白的背景顿成一池湖水。在版式设计中,虚实留白在版式设计中与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要素相互作用,使作品具有灵动的美,设计的内容即“实”是由于背景的空间即"虚"才突显的引人注目。
3、“有无观”在产品设计中的影响
原研哉作为“无为设计”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的传承者, 十分崇尚传统,他的设计理想既继承了日本的传统美学,又隐现了道家文化底色。
在快捷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逐渐丢失了本我,投入到工业生产的机械生活中去,原研哉的设计核心表现为回归自然,崇尚本真;设计方法是摒弃过多装饰,大面积留白,通过精心地组合文字去彰显美观。在其所设计的产品中,现代设计与传统风格的结合,体现了在现代生活中不忘丢失本我、找寻自我的设计理念。
老子的思想对当代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既从“实有”的实际出发,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此两者的利用,正是异常深刻的唯物辩证法。

大数据对设计研究的意义
今天我们的设计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下的时代,数字化的生活充斥在人们左右,设计同样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1、数据引领技术变革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的今天,采用创新思维对生产力进行极大的提升。室内设计在“互联网+”的引领下发生了巨大的设计变革,大数据的加入使得室内设计在感性设计的基础上多了理性层面的数据控制和思考。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使得室内设计更具有沉浸感,交互感和想象性。同时,物联网技术使得智能家居变为现实,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质。
2、数据提升用户体验
在大数据背景下,不仅室内,产品、平面领域同样受大数据的影响。在产品方面,人机互动产品,数控技术应用于产品的方方面面。视觉设计方面转向了交互与服务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APP的设计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设计领域,它既不同于手触摸到的产品设计,也不同于纯视觉设计,它转为了一种服务型的设计,在科技的加持下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面,你可以足不出户启动车子,也可以体验到人未到空调先开的神奇经历。
3、数据带来商业价值
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逐渐“透明”,喜好、性情、年龄等问题展现的一览无余,而根据这一点,“对症下药”就显得方便多了。以APP举例,各大音乐厂商及视频厂商早已了解消费者的信息,因此所推送的内容显然但是消费者所喜欢的,逐步引导消费者去购买产品。除此之外,在家居,产品,视觉方面同样也适用。数据虽带来商业价值,但却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大数据时代下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因此,大数据对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们的需求逐渐多样化,追求个性,品质,体验。因此,要跟随时代的进步,但同时也要保留设计的“人情味”,不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

简述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
从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设计经过“大众化”和“标准化”的工业生产,设计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如今的多元化设计,“设计为大众”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设计史中。“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消费者用户为本,注重用户的设计体验,从经济效益,实用功能出发,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前需求,又注重以后的发展。
工艺美术运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强调设计为大众,其设计师威廉.莫里斯所设计的红屋,他用自己的艺术眼光和设计审美为了爱情建造了一个著名于世的房屋。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如果说产品大众化的提出是工艺美术运动,那么产品大众化的实施便是德意志工作联盟。德意志工作联盟被称之为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轫,其所设计的产品真正做到了“设计为大众”的服务理念,彼得.贝伦斯在1909年所设计的电水壶系列,体现了他功能主义,几何形态,无装饰表面的设计理念,而正是这种设计理念,降低了设计成本,真正让大众所使用。
“以人为本”另一种说法是指设计的公益性,与设计公益性相对的是设计的商业性,而设计商业性走上极端的一种表现是美国上世纪流行的有计划废止制度,功能型废止、款式型废止、质量型废止的三种废止制度,虽促进的商业的发展,但却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几大的浪费,被设计师所诟病。不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发展了多元化设计,其中包括绿色设计,情感化设计,可持续设计等。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设计为大众所享有”到如今的“人性化设计”,思想理念从“设计平民化”到“设计情感化”,不同的时代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不同。中国当代设计已经把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平衡放在首位,真正和世界设计相接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简述安东尼.高迪的设计思想
安东尼奥.高迪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杰出设计大师,也是现代设计运动最关键的大师之一。是西班牙现代建筑的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高迪的设计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阿拉伯摩尔风格,新哥特式和新艺术风格混合的风格,有机风格。在他的设计中,将建筑,手工艺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极致,他对各种曲线的运用精妙绝伦,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奇妙,最富观感的建筑。
高迪的第一个设计阶段是阿拉伯摩尔风格,这一时期高迪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复古,而是加以折中处理,代表作品有文森公寓,加拉夫狩猎小屋等。高迪的第二个设计风格受到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与其终身喜爱的哥特式风格结合在了一起,形成新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混合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卡勒基修道院,彼得格斯住宅。高迪从中年开始设计风格开始成熟,摆脱了单纯的哥特式风格影响,设计开始带有有机的特征,不少装饰图案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巴塞罗那住宅是其设计风格转变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居里公园等。
高迪的设计特点具有反功能主义的立场,追求建筑的精神力量和纯粹形式,被认为是一位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建筑家。高迪的设计风格并不是单纯的哥特式,而是一种多元化融合的艺术风格,他拒绝在建筑物上用直线,认为曲线才是自然的。
高迪的设计展示出他敢想敢为,豪放大胆的特色,他的原创精神正是他的名言“创作就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高迪的设计特点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也有着影响,他的设计风格被新一代的设计师称之为能与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相抗衡的符号,并加以借鉴。

水晶宫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的进步,试图改善公众的审美情趣以制止对旧有风格无节制的模仿,在英国举办了水晶宫博览会。但水晶宫博览会展出的产品却暴露了技术与艺术分离的现状,展出的部分工业产品仍然用古典主义风格装饰,部分人认为现代设计与古典风格之间并没有内在联系,因此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分离,也造成功能与形式的分离。
对此,寻求问题的解决成为设计师考虑的主要问题,威廉.莫里斯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这对于当时流行的古典繁琐的设计风格带来了新的冲击。但是,莫里斯仍然强调手工艺设计,采用哥特和自然主义装饰,这一局限性也不可能真正为百姓所享有,无法做到设计为大众。
由水晶宫展览会所爆发出来的问题使得当时的设计家们认识到要“技术与艺术结合”,反对“纯艺术”,在工业设计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而这一点,早在汉代我们祖先就已经有所结合——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完美体现了功能与审美结合的观点,虹管灯与吸烟管道,鎏金工艺与跪坐姿态,无论从功能还是审美造型,千年前的中国就使得二者结合在了一起。
而威廉.莫里斯所强调的“设计为大众”在他自己本身的实践中却并没有做到,因此“设计为大众”这一点也成为后来设计家们的考虑重点,约翰.拉斯金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启示了中国,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做到“设计为大众”。
综上所述,水晶宫博览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当今设计要进一步思考,同时,在吸取外来文化时也要回顾本国的优秀文化,将现代设计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真正做到走向世界的中国设计。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二者不可分割,设计包括多种视觉因素,涵盖了艺术的表达,而艺术又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来源。
从本质上来说,设计与艺术原本是一体的,但随着社会生产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与实际技术中分离开来。约翰.拉斯金认为艺术是由大艺术和小艺术组成的,大艺术为造型艺术,小艺术则为设计,因为设计与艺术是有着不同特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促进了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由此,设计与艺术则分离了来开。
但设计同时又脱离不了艺术,艺术同时又影响着设计,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以产品举例来说:荷兰风格派中里特维德的红蓝椅则是对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的立体诠释。亦或者再往后的波普设计的艳丽色彩,夸张形态对于产品,平面,建筑的影响等。都提体现了艺术对于设计的影响以及设计对于艺术的诠释。从新古典主义开始到今日设计,每一种运动流派都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影响,艺术影响设计,设计体现艺术,是设计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最好体现。
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设计与艺术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艺术作为设计的精神内涵影响设计,设计作为外在表现体现艺术。从哥特风格中世纪复古,到简洁功能主义,再到人性化的人文风格,现代设计的发展一直将设计与艺术贯穿在一起,由此成为影响后代时至今日的设计风格来源。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