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0717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12
文章
0
关注者
0

波普艺术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本质上讲是一场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大众文化影响中去,对于当时处在战后物质匮乏的英国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的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波普设计运动追求新颖,古怪,新奇的宗旨,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这场运动只在形式主义中探索,没有深层的意识形态依据,所以,本身形式的不断改变使它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运动。从波普设计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众一次性文化背景之下,功能主义设计已难满足新的消费心理和观念的需要,它促使设计师将注意力移向消费者及其心理需求。
而中国,当下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而这种多元化的趋势,能促进设计师创意产出有积极促进作用,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多变,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内循环竞争力。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兼相爱”意味着设计师人服务的,“交相利”说的是设计利益的问题。
工艺美术运动期间,莫里斯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即“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和“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这两个原则都在后面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
同时,设计应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去关注设计之物对他们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纳克提出《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并出版,对设计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他认为设计应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尤其是为第三世界国家服务,他还将设计的目光转向特殊群体。在他的影响下,日本和瑞士的很多设计即是以此为出发点,体现出对每一个个体的深切关怀的设计,是对人的普遍的爱的证明。帕帕纳克的这种伦理关怀与先秦时代墨子的”兼爱“有着诸多共同之处。

(1)“少即是多”观念的运用,减少了产品不必要的装饰,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中国大机械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2)为中国设计融入世界潮流指明了一个方向。国际主义风格有利于中国探索民族与国际相结合的特别的设计道路。
(3)在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下,各个民族的设计趋于统一,民族特征逐步消失。设计变得程式化,单一化,公式化,统一化。设计风格千篇一律,导到中国的许多建筑几乎一模一样,中国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逐渐丧失。同时忽视了设计中本土民族文化的运用。

1、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较弱,设计品牌企业仍然没有形成,企业设计创新意识和动力仍然不够,设计公司税负高、融资难、资金缺乏问题较为严重。
2、缺乏深层次研发和创新
现阶段,中国设计创新长期停留在产品外观样式或服务表现形式等较浅层面,形式服从功能,充斥着大量的商业气息。如同水晶宫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玻璃花房设计,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实际需要和投资者意图。
3、缺少自身特色和创新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自信就逐渐被淡忘,设计师也多是从学习西方的外国设计文化来进行设计,极少的会去思考如何形成本民族自身的设计文化特色与创新。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英国的古典,意大利的精致,西方在经历战争或变革的同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保留了下来,并形成其代名词,而当前我国的设计缺少创新驱动力,缺少设计一套属于我国的本土的设计思想理论体系,缺少具有创新以及创造力的设计表现。
4、设计教育存在问题
中国的设计教育体制没有合适的定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一味强调再现客观物体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失去了对事物的直接和本质的感受,从而设计没有创造力,只会墨守成规。同时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付诸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生产相脱节,造成了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结果。

中国当下的设计应该逐渐从“模仿”走向“创造”,设计活动也慢慢从“制造”向“智造”过渡和转变,追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设计与生活的融合,将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进行碰撞,设计思想与现实进行碰撞,产生火花,从而使中国设计得到更好地发展。

文化传统是艺术设计的源头,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帮助与启示。传统手工艺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现代设计发展需要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需以现代设计为载体,顺应时代潮流,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在生产领域的融合能直接满足多样化生产的需要,实现人们大众多种不同的产品需求。现代设计讲求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产品以降低成本,满足人民绝大部分的生活需求,但在需求愈多样化的今天,在机械化大生产中实现小批量的设计订单,辅佐以手工生产,实现新需求与产品功能的统一,以满足大众需求。
2、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在产品设计规划阶段实现取长补短,为设计赋能,提升产品的文化属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让产品的功能性完美体现的同时融入手工艺文化特征,这样既能满足小众文化需求的外表与形式,同时实现产品良好的功能。
3、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制成的产品既能满足小众消费人群,又能在大众中实现对传统工艺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优秀传统工艺的优点。从而参与到传统手工艺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实现未来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化设计的双轨制,使得同步发展,推陈出新。
综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虽是生产领域的两个方面,但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不可能互相独立发展,应该适应趋势,互相借鉴,融合,以实现“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个唯一永恒的梦想。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主要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有”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物质存在。“无”是虚无的,看不见的部分。这是设计的内在和外在的总和。从设计方面来看,老子提出了设计应该以功能为第一,去除繁杂的装饰,为设计适应工业化,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
第二个含义:有之以为利,是说一切固定的可认识的已知的,都是我们可以凭借也是必然凭借的基础和条件;无之以为用,是说无限的未知可能性,是我们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方向。
第三个含义:“有”在这里不是根本,“无”是指“物性”,即隐藏在事物中的核心规律。核心规律指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是“为人服务”的。用户的体验来决定设计,从一个设计的开发、设计、维护都需要站在人的需求和感受角度上。

1)大数据的产生背景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生产,虚拟设计制造,数字化“操作”等“信息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逐渐转向信息设计,人们期待着更及时的信息推送,互动媒体的多样化,更符合用户要求的设计出现。
2)大数据的特征及意义
2.1即时性
如今,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可靠性更具有同步性和实时性。用户可以及时的有针对性被传送各类数据,同时伴随着图形化,视频化,精确数据的介入。对于设计师,通过查看用户使用数据,就可以看到最及时反馈,更快得到想要的和最新的数据结果。在信息时代下,设计师的创意意图更多的需要实际的数据和理性作为设计的支撑,甚至是创意的起源。
2.2互动性
自媒体的移动端出现是数据时代交流平台的一个重大飞跃,数据的交流和积累不再拘泥于桌上电脑或者其他固定的数据收集设备。微信,微博等移动端的发展使得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时无刻地发生着互动。互动数据成为了方案建立和设计的支持。对于设计研究来说,互动平台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收集,归类,整合的平台,数据的互动不再是单一性传达视觉信息,需要传达主体和被传达对象进行交互产生新的体验感受和反馈。在这种互动之后所阐述的感受,成为了设计师修正和创新的一个重要依据。
2.3综合媒体及多维度
从文字转变到图像,再到综合多媒体,以及如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出现,这都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用户不再仅仅满足现有存在的体验方式,他们需要时刻更新,不断给予感官和体验的刺激。对于设计研究方向,应该着重于数据化艺术的发展创新,设计多感官和多维度的产品,创作结构上需要在思维上变化,同时硬件软件的及时更新也需要不断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2.4针对性
海量的数据造成了巨大的复杂性,所以设计师需要通过设计进行有效地整合把数据化繁为简。设计能把信息变成可以使用的,有意义的观点以及设计的方向指引,赋予冷冰冰的数据以生动的含义,同时把数据与居住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3)总结
未来的许多设计都会是基于对大数据的掌握,挖掘以及对它的呈现。在大数据时代下,设计研究不再仅仅关注表面上的一些美或者不美的表象,更多的应该通过数据的汲取和整合,将形式和功能结合,展现更多创意的魅力。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追根溯源,从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引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到后来的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
直至今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依旧是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以人为本”的设计中所说的“人”并不是指某一类占比较大的人群,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设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些公共区域,室外或者室内应该设计一些儿童玩耍的区域。或者适合老年人活动的专门的区域,兼顾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这样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尤其是现在随着社会年龄化的进程,这种考虑到特定年龄群体的设计将会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设计也不仅仅是为正常人的设计,还包括残疾人的设计,残疾人中又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要有不同的设计。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一切设计要以人为核心,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考虑在设计当中,从而达到人与产品自然的交流,接受生理,心理,功能与情感的平衡让人感到舒适。

1 在设计上倾向于非宗教化的方向。巴塞罗那颇具自由主义的思想气氛。它的艺术和建筑设计风格也非常独立,高迪受到其影响。很快接受了当时在巴塞罗那十分流行的反基督教会思想。他的民主思想也十分明显。
2 高迪以自己的建筑设计实践了拉斯金“装饰是建筑的源泉”这一论点。他在1880年代末设计的居里宫就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
3 高迪从不在意所谓风格的单纯性,他的设计充满了各种风格的折中处理。他十分推崇杜克的教导:不要毫无选择地吸取过去的风格。他反对简单的复古
4 他的作品总是过于大胆,极端,特异
5 反对功能主义立场,追求建筑的精神力量和纯粹形式,被认为是一位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建筑家。建筑风格不是纯粹的哥特式,也不是罗马式或混合式,而是一种多元化融合的艺术风格。他拒绝在建筑物上用直线,认为直线是认为的,曲线才是自然的。

威廉莫里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其设计思想具有的现代性有如下几点:
(1)秉承“师承自然”的绿色设计理念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生产,对机械泛滥会摧毁自然环境感到担忧。莫里斯所设计的壁纸,地毯,瓷砖等装饰图案的设计,均来自于自然形态的花鸟和植物。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这个世界,就是威廉莫里斯的服务对象。到了新艺术运动期间,设计师们将具象的自然元素,抽象为有机线条与金属材料相结合运用到设计中。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后,线条慢慢变为简单规则的几何体。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将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绿色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提出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民主理念
莫里斯提出的设计的民主思想,反复强调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切设计要以人为核心。如今,设计的倡导的不仅仅是为大众服务的活动。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设计的要求不同,开始有了针对不同的类型要有不同的设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适老化的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等越来越被重视。
(3)提出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活动。
威廉莫里斯强调的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的第二个是“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整个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多学科交叉化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跨学科设计,或是综合性设计越来越流行,设计师需要与其他领域其他专业的人才共同完成设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闭门造车。
(4)设计要达到“功能与美相统一”
莫里斯在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在包豪斯时期,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就是在强调设计过程中既要实现产品的功能,又要注重产品的形式美。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会有更多的高科技产品服务与人类,例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将更加广泛的结合。当设计中“技术”成分占比逐渐增加,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艺术”的成分。威廉莫里斯所提出的“功能与美相统一”的观点为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是设计活动中一直存在的内在核心力量,并转化为设计哲学的方式赋予现代设计发展的方向。

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水晶宫博览会。展览场馆由钢铁和玻璃搭建而成,被称作“水晶宫”。水晶宫突破了传统建筑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使传统形式美的法则失败,开辟建筑新纪元。工业设计带来了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使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因缺乏艺术性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批评,由此也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反观中国,当今中国的设计与150年的英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设计环境更趋向“水晶宫”时代的英国。
水晶宫采用古典设计风格的倾向,现代设计与古典风格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因此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分离,也造成功能与形式的脱离。中国在借鉴传统文化理念时,因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例如建筑大师贝律铭设计的香山大饭店,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砖,灰瓦等,将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造物文化相结合。
工艺美术运动是现代设计中的第一个运动,由于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的设计产品,导致设计无法与技术相结合,最终运动失败。而中国如今弘扬非遗文化,如何将手工艺品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成为中国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设计行业和设计教育,只有在现代性,科技,市场等很多方面充分的与真正的“大众”沟通,尽快培养起一个接纳设计的社会环境,才能毫无羁绊的实现“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一唯一永恒的梦想。

艺术和设计既存在区别又密不可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1)从创作目的来看,艺术和设计二者都表现为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作的一种造物活动。但艺术是创作者的自我精神和情感的展现和表现。而设计的目的是比较针对个人性质,同时兼有社会性质,并且包括诸如宗教,伦理等更加广义的内涵。
(2)从定义和特点来看,设计既是指应用艺术范畴的活动,也指工程技术范畴的活动。设计一般都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两个方面的特点。艺术只关注形式而不关注功能。所以,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技术赋予了设计的功能性,艺术赋予了设计的形式美。
(3)从设计和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好的艺术会影响和推动设计的发展。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包豪斯。包豪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而好的设计也同样会影响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和设计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