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1
KK1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11
文章
0
关注者
0

设计思想是设计师产生的有关于设计的思想,也是对设计本身加以认识的思想,在哲学层面上应是为设计本身的一种自我认识和哲学反思。解读老子的这句话。所谓的“有”指的是事物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有之以为利”意思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我们有利,我们才会去做或者去购买,让他为我们服务。所谓的“无”,指的是事物虚无,看不见的部分。“无之以为利”意思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却是虚无,看不见的部分。

我们可以将器具理解为所谓的“有”,而其具有的文化精神可以理解为所谓的“无”。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设计史发现,在建立这样物化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价值中,一方面是对器具的发明研制设计,构成的物化多重丰富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器具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形成的社会文化存在特征。于是物质的探讨与文化精神的附丽,构成了古代的老子设计思想。
老子的这句话所蕴含的设计思想是发展中国当代设计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理应在当代及今后的时代中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在设计领域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设计曾是世界领先的设计。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陶瓷,青铜器,纺织服饰,甚至是家具,建筑等。不仅惠及历代中国人,而且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然而,在清朝末年,当国人尚在为“奇器末枝”而争论时,西方的现代设计已经进入到了家庭日用生活品质的层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博览会上,西方工业国家展出的现代设计产品已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代性,而我们拿出出的和能够拿出的产品,永远是刺绣中的“画绣”和文人雅士的茶具紫砂壶。在这些所谓“巴拿马”金奖的背后反射出我们对大机械工业和现代性启蒙的落后。 
在近代,我们只注意到了“有”的设计,只去追逐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我们有利的东西。而忽视了“无”的设计。因此,中国的当代设计需要形成自身的特征和属于自己的思想,并与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相适应的精神取向。做设计我们不能只关注其外形,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古今中外无数次的验证和事实证明,内在的设计文化的发展从器具的更新开始,完成与设计意识的积累,然后反映出艺术设计历史的华章。中国“无”的设计思想研究,也仅仅是一个开端,需要更多的学者关注与建设。对艺术设计思想的重视,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新知意识,更多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觉醒,因为一个自觉的民族会寻找历史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设计的兴盛中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从一个明确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坐标点展现出自身瑰丽多姿的色彩。

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传统手工艺设计,作为古代人类的造物方式,绵延数千年。比如中国的彩陶文化,青铜器文化等。百年前,包豪斯学派正式把设计带入产业化时代,机械化批量化,成为此时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革命爆发,设计产业迎来了信息化时代,设计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元,规模化和开放的属性。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设计产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的价值在设计上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精准性,针对性。

在设计的前期调研中,设计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在海量的数据样本中,可以更加快速敏锐的发现现有设计产品中的痛点。数据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社交平台,摄像头等。再分析出用户的工作,出行和生活模式,这些东西就是推动新的不可见产品的线索。利用好这些线索,从而可以直击痛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解决痛点的产品。数据时代的设计,是一个以类型丰富,意义明确的数据群即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全新创意。

2.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

从世界设计史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不能违背历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从1899年的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到后来的德意志制造联盟。都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从而使设计方式一步步进行迭代。再到后来的包豪斯,乌尔姆斯设计学院成立,都是典型的设计方式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而被迫关闭的案例。而纵观今日的设计,大数据时代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外形设计。设计师思维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表达完善创意设计,了解和善用大数据不仅能使一个创意,更人性化,还能更贴切现实中的需求。设计师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同时明确了对象的需求。大数据可能是复杂的,抽象的,甚至只是被看做一种单纯的数据素材。但是通过设计,可以把复杂的数据转变成简明的,清晰的,可视化,优秀的设计,也可以帮助设计师以正确的方式展示数据,拨开数据,去观察在数据之后的需求和表达。去充分利用大数据自身的特点,为设计带来改变。

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在这个时代创意信息设计中不可回避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而且需要温馨体贴的精神抚慰。不同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因为大环境的差异,导致设计,只为上层人士服务,而普通平民百姓所使用的生活产品,根本谈不上设计,也无法满足其心里需求。反观今日的设计,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工作变得更加繁忙和紧张,人们渴望一直相伴的办公和家居用品更具有人情味,能缓解身心的疲劳和放松自己。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自身的精神活动与人生状态的体验,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中国一直讲求着儒学精神,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中国古时就有提出。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世界是与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关心人生,人是。重视内在的精神境界。
而西方则从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路易斯沙利文的 “形式服从功能”,密斯的少即是多所发展的工业产品的新美学观点,到后来美国设计师提出来的“为现实生活的设计”,及后现代潮流中的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观念。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责任感。

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一生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其自然风、人文情怀和曲线艺术设计理念堪称经典。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建筑思想较多透露了民主主义和极强折衷主义。反感单纯设计风格,反对传统机械模仿,主张吸取传统艺术精华,并利用在实践中。以浪漫主义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维空间建筑中去,吸收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研究独创塑性建筑。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和圣家族教堂等著名作品。
高迪认为自然界是由曲线构成的,同时曲线也是世界上最美的线条,他的设计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曲线,使其建筑作品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动感。米拉公寓那怪异而柔美的建筑线条;圭尔公园那神秘而绚丽的马赛克碎石铺装;圭尔宫那线条曲折蜿蜒而井然有序的铁门设计,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19世纪,希望与恐惧并存,对于矫饰风格的厌恶,对于大工业化的恐惧,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当中非常典型的心态。大环境看来 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堪称人类历史上继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第二次巨大的变革。然而工业设计带来了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使得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因缺乏艺术性而受到人们的批评,其中理论倡导者约翰拉斯金强调设计重要性,提出一系列的设计观念。而付出实践行动的正是他的学生,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反复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强调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二是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
这一思想观念是具有先进性的,是打破以往传统设计的观念。虽然他提倡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但是其设计作品十分精细昂贵,不可能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但是在随后的现代设计中得以实现。形成新的设计原则,现代主义设计将设计重心从为权贵,少数人服务转移到为社会大众服务上。发端与建筑领域,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采用新兴的工业材料降低成本。同时,改变建筑结构和建造方法,采用大量预制构件,现在组装等方式,取消多余装饰。建筑外观上,采用立体主义造型。这样是的建筑造价低廉,真正做到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理念。
同时其强调设计不是一个人的劳动。优秀的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家只有和工匠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的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中设计家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进行讨论和设计,不再是独自一人来进行设计。
反观今日,不由敬佩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的先进设计思想,不亏我们讲他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其艺术设计思想在世界艺术设计史上是积极的,进步的,构建了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理想。

我们可以发现一场以英国为起源地的设计运动,即19世纪末的工艺美术运动,这次运动针对当时工业化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平下降引发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导火索为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时间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这次运动中理论家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中写出了其艺术思想和理论“主张大艺术与小艺术相结合,设计回归自然,设计为大众服务,同时反对工业化。”文章中提及为大众服务,是进步的思想提现。打破了以往各类艺术只为上层阶级,权贵人士的设计理念。这个设计观念值得为现如今中国的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可是当时的工艺设计运动虽然打着为大众设计的设计理念,主张恢复手工艺,使们重新重视手工艺。然而手工艺毕竟无法与工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所比较,制造出来的产品虽然精美,但是造价却极其昂贵,有承受能力的消费者无疑只是“小众”的一部分精英人士和贵族人士而已。这与运动之初所提出的设计理念所违背。

反观今日的中国设计,中国当代设计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质和属于自己并与我们伟大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想适应的精神取向,显著表现就是对西方设计的模仿。这样的模仿使得产品具有明显的外来气息,与传统大众一直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普通大众无法欣赏其好处,无法懂得其产品的美。只有少数特定人群可以看懂其中的美,为其买单。现如今,设计早已是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仅还只是仅限于设计风格问题,就连工业化生产也早已是基础性的设施。再分析当年工艺美术运动的工业化问题意义不大。工艺美术运动时期与现如今的应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设计没有完全为大众服务,当时的设计师受限与但是都工业化发展,而如今我没有这样的限制。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层面进行分析当今的设计,可以分为2种属性。一种是商性,一种是大众性。我们要承认设计的商业性,一个设计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其商业价值的大小来判定。如果人民只追求商业性,而模仿外国的设计,来取悦中国的少数特定人群来获得高收益,忽视大众性,就会陷入极端的情况。1851年水晶宫就出现这样情况,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

 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设计想结合。设计需要特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独特的价值取向,这样的设计才具备生命力。设计的发展才会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和大众审美取向。真正做到设计为大众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革命到来,未来的设计必须基于人工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伟大的传统文化思想,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所共同参与的设计。
 工艺美术时期的设计师是实现社会需求的一个职业,而当下的设计师不只是利益相关者,需求者也可以参与进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创造性设计。设计为大众服务,为大众解决问题。

设计与艺术关系

 设计是立足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艺术是人独特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设计与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他们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在早期的设计与艺术关系中,原始时代人们的大多数手工艺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人们的手工艺制品大多不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而是从功能性出发的,注重物品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后者是主要的,审美要求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建筑大多都是这样的理念。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堂的建筑设计,它综合了各类艺术,例如彩绘的宗教题材玻璃窗,壁画,雕塑等等,是艺术的体现。这一时期的设计与艺术紧密结合。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时代发生了变化。19世纪以后,手工艺开始专项工业化生产,从此设计与艺术分离,专向与科技相结合。工业革命带来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标准化。同时大机器时代给原本的手工艺制品艺术家带来打击,从此设计与艺术拉开的界限。但是许多人不甘心艺术与设计越走越远,尝试进行结合。新古典主义就是一次大胆尝试,可惜以失败告终。19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当时设计水平的下降不满引发的一场设计运动,工业美术运动。提出了“美与技术相结合”的思想。致力于振兴手工艺,将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之致后来的装饰艺术运动,其受到原始艺术,古典艺术,舞台艺术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将其中的艺术成分转化进来,来用这种几何化的,抽象的,割裂的艺术语汇,为现代都市生活和文化注入生气。此时艺术和文化又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艺术与设计之间,从一开始就像有一座桥与其相连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边沿学科的渗透,科学化的普及成都提高,他们之间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富有创造性的产品都会交织着美。因此,设计与艺术不但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及相互启发的。观察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的过程,都是使用优美带有设计感的线条去勾花的,富有艺术韵味。
 纵观工业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与设计从刚开始的想结合到之后的相分离,而后的紧密结合,设计过程始终都渗透着艺术。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只强度产品的功能主义,我们还要注重产品的艺术感。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