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美国的商业设计
框架
总论点:美国主义的特点以商业主义为核心
分论点1: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商业性设计提供了土壤
1.文化背景; 2.政治背景(罗斯福新政)
分论点2:历史设计运动
1.流线型运动; 2.有计划废止制度为商业性设计提供动力
分论点3:美国商业设计的利弊之处
1.与欧洲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对比; 2.与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对比
正文
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核心为商业主义。美国把设计完全看作是一种纯商业竞争的武器,故亦称为美国商业设计。它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因而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其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本质上属于形式主义,在设计上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现代主义的信条“形式追随功能”被“设计追随销售”取代。因此,引发美国早期工业设计发展的力量,不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也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十足的商业竞争。市场竞争机制在发展美国设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商业性设计提供了土壤。
(一)美国文化背景
商业性设计得以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长期以来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由于移民文化的种种特征,才使得美国能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契合了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的内在特性“物质至上、效率至上、金钱至上”,这被视为美国经济成功的推动力量。
因为多元化,所以求同存异。因为无可追溯,所以面向现实。随着192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工业博览会的举办,美国设计师们从博览会中得出一个结论:艺术设计可以成为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桥梁。自此崛起相关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与建筑设计,如纽约帝国大厦与曼哈顿克莱斯勒大厦等。
(二)美国政治背景
作为一个分权、民主的国家,美国的设计没有受到权贵和精英的控制,而是充满了活力、民主与多样性。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新政”,顺应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给当时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带来光明的新生。20世纪30-4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生产过剩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汽车和家用电器迅速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巨大的消费市场带来了各厂商的竞争,大到航天器内舱,小到香烟包装,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因此,美国在20世纪开始正式走上“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的艺术化”道路。
二、历史设计运动
(一)流线型运动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明瓷,用于描绘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后作为一个新生名词由美国设计师贝尔盖茨正式提出,流行于美国20世纪20-30年代装饰运动时期。
早期流线型呈现“泪滴形”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给大萧条中的人民带来一种希望和解脱。流线型设计的广泛流传,既发展了一种汽车美学,还渗入到家用产品领域,如波尔舍“甲壳虫小汽车”、梅赛德斯奔驰牌汽车与奥罗海勒Hotchkiss订书机等,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然而,流线型作为设计样式广泛运用,造成存粹的形式主义,导致其形式上趋于失败。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象征,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设计范式相比,以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二)有计划废止制度为商业性设计提供动力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美国商业设计的可信,由通信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更换部分的设计样式以达到消费者心理老化的目的。这就基本造就一种形成有计划的样式老化过程制度,使企业获得巨大利益,是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其制定者之一的设计师厄尔所倡导“概念车”和运动型赛车的生产计划对美国甚至世界对汽车行业皆造成深远影响,如其1953年设计的弗兰克尔韦特跑车,迄今仍被视为“最佳美国跑车”。毫无疑问,有计划废止制度带来了汽车外形设计的日趋豪华,并且推动了美国现代设计对于世界设计的最大贡献——工业设计,同时将它职业化,完成了美国现代设计的商业化目标。
三、美国商业设计的利弊之处
(一)与欧洲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对比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同时也是思想载体。纵观美国艺术设计史,我们不难看出,美国设计师的思想体系与欧洲设计师的思想体系是泾渭分明的。
从设计目的上看,欧洲设计师趋向于以研究设计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尤其是现代主义运动期间,欧洲设计师们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设计主张回应时代需求,形式上推崇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如法戈斯鞋楦厂内的玻璃幕墙、勒柯布西耶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等。而美国设计趋向于以经济效益为设计追求。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和低价格的商业策略设计并生产出T型车。大众文化的消费热潮促使设计师们遵循着设计服务市场的原则,为了提高商品的利润率而设计,也为了增加商品的附加值而设计。
从设计侧重点上看,欧洲设计师趋向于讲求理论研究与设计哲学,如工艺美术运动时期,面对工业产品审美疲劳的反感,设计师约翰拉斯金发表两本设计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与《威尼斯的石头》,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性。而美国设计师趋向于注重实用、经济、式样。美国第一代设计师雷蒙罗维认为,“最美丽的曲线就是销售上升的曲线”。美国设计师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没有欧洲同行那么多理论著作,在巨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把现代设计推向永远追逐市场的道路,推动了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尽管美国商业设计总是遵循着经济效益与实用主义的市场原则,但“功利”的侧重往往会让人忽视历史文脉、责任感与长期效益。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中“能否销出”,还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如了解消费者的年龄层面、心理需求及消费方式等,使设计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之上。
(二)与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对比
20世纪,以美国商业设计进行的消费主义本身也有其内在的矛盾。在褒扬技术进步、商业发展的研究中,消费市场被视为现代性的推动力量,而在批判现代性对人的束缚和异化的研究中,设计又称为消费文化的始作俑者。因此,在当代设计的消费主义背景下,美国商业设计的弊端已经尤为明显。其一,美国商业设计舍弃文化包袱、追随市场的设计追求所呈现的功利性没有办法彻底打动消费者的内心。如今,人类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人们将很快厌倦变换着不同式样的包装和形象,从而在盲目消费中迷失自我。其二,美国商业设计重视样式更新而忽略使用功能的局限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与当代所倡导的绿色设计完全站在了对立面,从而加重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失衡。正如“有计划废止制度”所导致的极其有害、用弊即弃的消费主义浪潮,偏离了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和绿色主义的轨道。
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到,设计是一个观念性判断,设计师在做设计前,应考虑是否去做,是否值得去做,如何去做的问题。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遵循着文脉主义原则,尊重历史、文化与传统,使设计成为传承文化的工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设计师自动背负着绿色设计的社会责任,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商业设计完成了现代设计的商业化,但其只讲究设计式样的恶习造成了巨大资源的浪费。在消费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设计师应该恪守己任,贯彻文脉传承与绿色设计的理念,以“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作为设计的终极目的,使得设计真正成为人类所诚心向往的美丽新世界。
请简述20世纪之交,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框架
(1)相互联系(2)相互影响(3)日趋紧密
正文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美”划分为“自由美”和“依存美”,前者是纯粹形式的愉悦;后者则依赖于对象,存在于功能之中,是“有概念的审美”。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提供了哲学基础:艺术倾向于“自由美”的范畴,而设计则更接近“依存美”的逻辑,在功能中追求美感,在实用中传达美好向往。恰逢20世纪之交,在古典艺术与机械艺术尚未达成融合与和谐之际,新艺术运动应运而生。新艺术运动用抽象的自然花纹与曲线,脱掉了守旧、折衷的外衣,又将新材料、新技术与哲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相结合,艺术与设计逐渐融为一个整体,成为当时设计师们共同实现的“整体艺术”。艺术与设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趋紧密,让形式与功能的和谐融合逐渐走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一、艺术与设计相互联系
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与20世纪之交“新艺术”的概念不谋而合。正如埃米尔盖勒所设计的法国南锡家具设计,他将新艺术的准则应用到了彩饰玻璃花瓶,在花瓶表面饰以花卉或是昆虫。由于花饰强烈,往往超出了纯艺术的范畴,使设计具有特别的生命力。而设计又叫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方面,设计对美的追求决定了设计作品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含量。在1898年,作为六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吉马德,为巴黎地铁设计了一系列入口装饰,多采用藤曼等自然动机,整体结构采用青铜和其他金属铸造,将艺术融入到城市设计中,带入大众视野,艺术与设计至此构建出了一个融合的整体。
二、艺术与设计相互影响
艺术设计的思想为设计理念提供理论基础,设计也反哺着艺术的研究。艺术的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初,艺术的抽象形式,尤其是抽象的几何形式,如维也纳分离派所倡导的工业化设计和高质量身大生产,直接影响了设计的现代化。而设计的探索同时又影响了艺术形式,在设计的实践中引发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如非对称的、非装饰的立方体形式采用。于是,两者的合力诞生了机器美学,直线与方格、笔直的结构与中性色彩,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基础。艺术形式的新生又进一步推动设计的进步,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教育便是典型的例子,力图实现打破设计与艺术的界限的伟大理想。如此这般环环相扣,因此,艺术的发展与设计的发展并行不悖,都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
三、艺术与设计结合日趋紧密
自现代运动以来,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差距日益缩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极易引发新的设计观念,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极易成为新艺术形式产生的契机。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两者界限愈发模糊,日趋紧密,不同于西西弗的石头永无止境地滚动,而是像雪球愈滚愈大般紧密结合。正如皮埃尔所说的,“艺术和设计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在美学、形式与功能之间架起桥梁。”随着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创造纯精神性产品的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存中的设计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设计与艺术的结合,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在更深、更高、更广的层面发展起来。如奥布里奇将生活的所有方面形成一个体系,或是安东尼高迪结合自然形式将艺术融入建筑当中,艺术在设计中不再是装饰性的附属品,而成为表达“意义”的媒介。
综上所述,20世纪之交的艺术与设计,并非简单的分裂与对立关系,而是继工业革命以来设计范式演变的过渡阶段。设计超越了纯艺术,两者在科技、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但设计与艺术创造又不能截然分开。原研哉在《日常的设计》中所说:“设计的目的,不是制造形式,而是激活感知。”未来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既要设计出使现代人的生活愈加美好的产品,也要防止缺乏设计作品中的艺术性。
请简述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框架
正文
设计与科技,作为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两大分支,自工业革命以来便在不断交织与融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审美形态。若想更好地理解设计与科技的关系,必须放到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重塑设计”的更大历史脉络中。
一、科技推动了设计的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科技带来了设计与制造的分离。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和机械化生产加速了现代设计职业的分娩。这一时期,设计转向标准化与理性化,强调功能与效率的同时,形成了现代设计最早的“工业理性”框架。直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2.0与电力大生产促进了设计教育体系,如包豪斯。包豪斯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师在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下,学习材料科学、工艺流程、人体工学等,服务于机械化、模块化生产。在此背景下,功能主义口号“形式追随功能”应运而生,科学技术深刻塑造着设计理念。除此之外,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往往也会对设计造成重大影响。20世纪初,美国人发明“酚醛塑料”,易于成型和脱模,且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很快就受到民众的喜爱,在各种电器外形包装设计上应用开来,成为“民主的材料”。同时,信息技术的发明、计算机的普及使CAD软件成为广大设计师的常用工具,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质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
二、设计反哺科技
科技是设计发展的动力,设计也在反哺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需求上看,设计是技术的人性化表达与价值实现者。科学技术本身具备功能性,而设计则赋予科学技术产品以具体的形式、美感、风格和情感价值。例如,流线型设计在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不仅源于空气动力学的推广,更被赋予了象征速度与未来的美学意义。另外,工业革命以来,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只有在被社会接纳、在被社会消费的情况下,才能转换成巨大的社会财富。科学技术需要通过设计向社会进行自我表达,设计使“技术”的可能转换成现实。如法拉第在1831年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但仅仅是电磁感应定律并不能被社会消费,于是法拉第很快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后来便有了人类电器文明的形成,正恰恰是设计将科学技术物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三、设计与科技相互影响
从本质上看,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特性,并整合两者、超越两者,成为新的一级。这一融合带来了历史上新工艺的设计创造,早在19世纪中期,由奥地利米歇尔索涅设计的索涅特椅,米歇尔索涅不断地试验木料弯曲工艺,制作高级细木工家具,将自然灵感融入家具产品设计,发明了弯木与塑木新工艺,于是索涅特椅在伦敦博览会上大获成功。直至20世纪中后期,战后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带来设计的多元化,如波普设计、高技术风格。设计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探索其艺术表达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两者的整合无论对于艺术还是对于科学技术而言都具有必然性,它实际上既是一种趋势,又是一种来自两者内在的和时代的共同要求。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探求世界本质的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和主观世界隐含的矛盾、结构、和谐和秩序,这种目标上的结合、相关、沟通正是科技与设计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交叉的内在基础。
综上所述,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是动态演进的共生关系。两者的结合与发展需随着时代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当代设计师需深入理解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回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