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3分/题,十选五作答)
1.史前雕塑类型氛围器物表面浮雕、()、圆雕三类。
2.半坡类型代表器物是()
3.青铜器类型有()、兵器、乐器和车马器四类。
4.马王堆()帛画是稀罕著名帛画作品。
5.()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简图》、《洛神赋图》。
6.()写作了《古画品录》
7.、唐代仕女画的代表画家如()和周昉。
8.《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
9、《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
10、南宋著名画家()的代表作是《岁寒三友图》
二、简答题(15分/题)
1、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艺术特征
2、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与意义
三、论述题(50分)
结合个人认识,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业已积累了哪些经验,可以对中国当代乃至未来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测试二
一、填空题
1.史前雕塑类型分为器物表面浮雕、(雕塑)、圆雕三类。
2.半坡类型代表器物是(人面鱼纹盆)
3.青铜器类型有(食器)、兵器、乐器和车马器四类。
4.马王堆(T字形)帛画是稀罕著名帛画作品。
5.(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简图》、《洛神赋图》。
6.(谢赫)写作了《古画品录》
7.、唐代仕女画的代表画家如(张萱)和周昉。
8.《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王希孟)
9、《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
10、南宋著名画家(赵孟坚)的代表作是《岁寒三友图》
二、简答题(15分/题)
1、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艺术特征
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代表器物,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最大的成就就是陶器的出现,而彩陶又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集中代表,马厂类型彩陶是根据地域的不同分类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其中一种。
器形上,马厂类型基本与半山类型相同,以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居多,但特色在于其壶、瓶、罐的口沿外张,双耳增大;纹样上,除了大圆圈纹、勾连纹、蛙形纹等,最有特色的是出现了变形人形纹;整体格调庄重刚健。蛙纹双系壶是其代表器物,小撇口、削肩、鼓腹、平底,器身呈棕红色,为泥质灰陶,口沿与腹部以红黑双色彩绘蛙纹图像,纹饰连续、清晰,虽有氧化褪色,但总体彩绘尚保存完好未有脱落,大器型实为罕见。
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体现了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实用与装饰统一特点,在保证其实用的前提,对其外形的美观有所注意,有一定审美意识,是当时社会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在我国原始社会彩陶工艺中散发别样魅力。
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与意义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工程规范典籍,是中国最早一部完整的建筑工程规范著作。由李诫编著,全书三十四卷,分为《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官工们的经验总结,既为官工们的匠作规范,亦可作为建筑技艺传授、教习的守则教本。
书中制定和采用了模数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第一次对模数制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强调设计的灵活性,设计者可以按照具体条件下在总原则下对构件的尺度比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该著作全面的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学经典。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介绍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等木结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完善了中国古典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三、论述题(50分)
结合个人认识,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业已积累了哪些经验,可以对中国当代乃至未来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开放交流,守正创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但不断发展的过程,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在探索、挫折和经验中,我国艺术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20世纪前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工业、文化等各方面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放领域更加广阔,国际交流不断加深,很多艺术设计领域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准。
广泛吸收,中西结合。建筑上,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沿海地区的建筑设计形式发展转变,出现“古典主义建筑”、“民族式建筑”和“新风格建筑”等新型建筑风格。他们都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下,广泛吸收外国建筑风格优秀特征,结合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创造出的新型建筑形式,乃至今天,这些建筑都是具有显著特征和特色的艺术;商业美术上,20世纪前期,上海、天津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商业美术十分发达,尤其在“月份牌”画的创作和设计上。“月份牌”画是极具特色的商业美术品,开始香烟是月份牌画的重要宣传商品,其香烟包装等起先画有西洋美女,后改用中国传统绘画、年画等,有的可附日月节气等,后来郑曼陀又将将中国传统仕女画与西方写实结合,吸收西方画法与中国传统画法结合,使月份牌画成为1949年以后极具影响力的商业美术品。无论是建筑方面还是商业美术方面,我们都能看到当时的设计家,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并与我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风格的设计。而对于我国当代设计,仍需要继续与国外文化进行交流,文化交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设计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思想的发展,文化在交流融合中推动设计的发展,而设计也是文化交流的缩影。中国设计要走向世界就要顺应现代设计趋势,即广泛交流学习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中国风的现代设计。
创新改造,传达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老一辈动画设计师和制作人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动画艺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设计水平长期在亚洲甚至动画界居于前列。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就吸收了中国戏曲造型艺术的特征,并将中国山水画搬上银幕,第一次让静止的山水动起来,极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暗喻了当时“团结一心,联合大众,才能打败牛魔王(日寇)”的时代精神。另外《骄傲的将军》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当时的艺术家们为了“探索民族形式之路,敲开喜剧风格之门”,各地搜集大量古代资料,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因素,寻求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这些动画创作很好的体现了民族化、本土化和中国风格。所以我们当代新一代设计师应像老一辈设计师学习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应注重审视中国本土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从中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并结合当下的技术和社会、经济现实,设法创作能满足观众需求、传播社会所需正面能量的作品。
综上所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恢复,中外交流加强,我国设计也经历了恢复、借鉴和探索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当代中国设计仍然要不忘老一辈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传承其设计精神,立足我国民族文化,研究其民族元素创新性转化,利用好“全球化”时代的长处,开放交流,守正创新,将中国设计继续推向世界设计之林,传达时代精神,唱响中国设计。
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的艺术特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红色陶器,此类陶器被称为彩陶。彩陶陶质细密,表面有光泽,彩绘不易脱落,其分布地域很广,根据时间和风格不同可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几种主要类型。其中马家窑和马厂型彩陶的艺术特征如下:
一、马家窑型彩陶
马家窑型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装饰多采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的图案,运用曲线、直线相结合的组合,产生了对比的艺术效果。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有:
1.满。从器物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
2.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装饰手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3.点个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围绕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旋动流畅,以舞蹈纹彩陶盆最具代表性。
二、马厂型彩陶
马厂型彩陶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其发展可大体的行为三个阶段。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但已不甚流行,并且锯齿又粗又钝。中期彩陶壶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很流行。晚期的彩绘流于简化,多作用波折纹,小口双耳罐是其典型,装饰纹样以人形纹样为特点,艺术风格刚健粗犷。
马家窑型和马厂型彩陶的演变与发展都充分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劳动祖先的智慧,都是我国工艺美术的一种卓越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祖先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北宋李戒《营造法式》的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与意义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李诫编撰的,由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科学专著。该著作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技术书籍。
《营造法式》出版的目的是,为宋代建筑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提高建筑整体水平。官方为促进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标准化、系统化,全面改善人的居住环境而专门颁布、推广该著作。该著作是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确定了各种建筑标准规范,为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书的指导思想为强调设计的灵活性。强调设计者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在总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对构建的尺度比例等作出调整,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全书主要分为5个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书中制定和采用了模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模数制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营造法式》一书的大量内容根据官员们的实际建筑经验总结提炼而成,既作为工匠设计施工的规范,亦可作建筑技艺传授、教习的教本。其现代意义在于,当实物遗存减少的情况下,通过书籍记载对当时建筑能够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填补了中国古代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结合个人认识,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可以对中国当代乃至未来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设计事业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但不断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工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放领域更加广阔,国际交流不断加深,艺术设计的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准。总体而言,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国艺术设计在挫折与弯路中总结了属于自己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20年代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以古鉴今,可以只兴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设计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对现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简洁朴实的外观和较高的产品质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抗战敌后区及解放区那种简洁实用、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继续保持下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如交通运输工具、日用产品、家用电器等都保持了较为持续和稳定的发展。由于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生活较为节俭,工业产品坏了也总是修修补补不舍得更换,故产品生产在质量上有较多的考量,产品也大多结实耐用。反观现代设计界,在经历了美国“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以及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泛滥后,逐渐影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现代中国设计能否在商业设计席卷全球的冲击下保持初心,专注设计的功能与产品的质量,响应绿色设计理念,贯彻可持续设计思想,无疑是设计发展的一大重点。在各种风格流行的今天,中国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低碳环保为社会责任,以简洁朴实为风格特色,以注重功能为亮点,打造“中国制造”这一标签。
二、敢于面向世界,善于学习借鉴
近代中国由于战争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同时代其他国家有较大差距,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像西方国家那样对于设计风格的整体思考,也缺乏设计理论的指导,所以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方面显得尤为乏力。然而,国家建设与改善民生的问题刻不容缓,中国的设计师们敢于面向世界、善于向世界学习和借鉴,以此解决中国迫在眉睫的制造问题。如学习西方的建筑构造以及装帧等新技术,同时也将大量西方文化带到了中国。借鉴永远是设计学习道路上恒古不变的话题,但当代的中国设计应当注意的是,借鉴并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借鉴或是单纯技术上的学习,而更应该学习世界先进的设计理论。现代中国设计在理论上的探索其实并不足够,设计师们要做的应该是学习探索世界上先进的设计理论成果,并将其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成果,再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来,以先进的设计理论内核外化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三、积极探索新的“民族形式”
我国的动画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老一辈动画设计师和制作人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设计水平长期位于亚洲甚至世界动画的前列。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猪八戒吃西瓜》就将中国古老的皮影戏、传统剪纸艺术、窗花艺术与电影技术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一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电影。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应该追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将中国设计根植于中国上下几千年文化的丰沃土壤中,生长出独属于本民族文化的设计血肉,以传统文化推动优良的设计,再以优良的设计推广中华文化,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近代中国设计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已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道路,其经验对近代中国的设计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中国设计不仅仅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理论,更要从本民族的发展道路、经验积累自己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积极探索新的“民族形式”,着力打造“中国制造”这一民族标签。
从1949年到至今,中国设计发展之路,主要历经了制造业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服务业转型3个主要阶段。在这70几年间,随着经济高速地的发展,中国设计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本土设计师从早期的模仿借鉴走向自主创新,并在当代经济转型背景下探索本土设计的独特价值,在这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一、坚持走创新之路
目前的中国设计,无论是实物还是虚拟产品,均开始注重原创性和自主品牌的打造。设计产业在国家和各个省市等不同层面得到空前重视。如,2023年杭州亚运会第一次采用“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了主火炬,象征着上亿名数字火炬手的一颗颗粒子汇聚在钱塘江上,并最终组成了巨大的“数字人”形象,这背后是数字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多领域技术的融合使用。“数字人"在钱塘江上奔跑的画面只能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但当数字人进入到体育场后,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一块超大屏幕真切地看到“数字人”火炬手奔跑以及点燃圣火的画面。数字火炬手体现出来我国的创新成果,其背后是许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不断的创新与努力。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中国的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社会新科技、新材料、新媒介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新思想、新观念源源不断的勇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互相之间都在碰撞、交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设计师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不仅可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可以使得设计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我国设计的精神内涵。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宇园、忠王府融汇贯通,粉墙黛瓦是它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贝聿铭的苏博建筑总体理念是“中而新”和“苏而新”,依托中国建筑和苏州传统文化作根基,让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同时重新“发芽”,充满了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三、设计与自然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我国古代设计历来就重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随着全球环境日益严峻,中国现代设计家也开始力图探寻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如,南京绿色灯塔,位于南京可持续城市发展试验区,是首批建设的零碳建筑之一。南京绿色灯塔每年每平方米消耗不到24千瓦时的能源,剩余的能源负荷被光伏电池板抵消,其零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复杂的立面设计。窗户和天窗的优化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性能立面开口的使用,该项目曲折的立面利用了可操作的开口和日光水平反射器。总之,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太阳的直接热量,并确保只有柔和的自然光进入工作空间。
总之,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设计也迅速崛起,登上世界舞台。未来中国设计也将会在服务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宜于本土特色、审美需求和情感认同的物品,成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