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沈航-邓怡然
44-沈航-邓怡然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11
文章
0
关注者
0

论述题: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结合本专业谈谈设计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

总论点:概述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及现状

分论点①简化人机交互界面,注重设计的适老性和引导性。

分论点②构建产品熟悉度,注重设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分论点③重视文化价值归属感,注重设计的隐喻性和认同感。

总结:面对数字化时代,坚守社会责任和使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互联网技术从人人互联发展到万物互联的新阶段,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数字时代的到来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诸如老年人在面对智能产品时,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设计师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各层次人群的需求。借此以老年用户为中心,从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生活现状切入,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规范、习惯偏好等,通过信息传达、情感表达、审美感知等方面,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简化人机交互界面,通过结构使用的便利性,字体及图形简明性提升,其感知力由于老年群体反应和学习能力的下降,他们在用户界面的感知和操作中会面临诸多障碍。适老化智能产品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要为老年人提供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时的安全依赖感,通过逻辑明确的引导式设计,通过字体及图形简明性、色彩醒目性,辅导老人建立与数字时代连接的信心和积极性。例如,百度关怀模式大字版页面设计,为了方便老年人的生活,百度大字版依托百度领先的 AI 技术和海量的数据积累,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视听内容与服务。同时通过系统的适老化设计使产品易读、易听、易用、易懂,并通过场景化的应用语音、图像、声音合成等AI 技术,集成多种实用工具,使老年人也能平等地获取获取新知,情感陪伴,充盈生活,享受便捷服务。

构建产品熟悉度,研究老年先验知识体系,考虑其使用习惯和认知特点,注重设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提升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开发易用产品,在设计授权时需从伦理角度出发,用图文并茂的设计方式保障老年人理解设计的服务内容,尽可能借助老年人已经成型的认知规律去设计产品。降低因理解缺失信息模糊等原因所造成的数据泄露,不慎受骗等安全风险提升系统可行性,提高老年人对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信任度。例如,谷歌旗下的公司Liftware专门为帕金森病人推出了一款Liftware Level的防抖勺子。其造型直接明了,操作便捷。内部采用先进的陀螺仪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及时检测手部震颤,并自动调整勺子,保持平稳和稳定,不仅辅助患者方便进餐,还保护了患者的自信和尊严,消除不安和尴尬。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使老年人乐享智能生活。

重视文化价值归属感,使老年人在产品中找寻到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而产生认同感,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根据中国特有的文化维度特征去开展设计研发,将不同维度的文化意义转化为隐喻性的设计符号,使老年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用户粘性和用户体验意识。例如,“walnut”检测仪,借用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核桃手按摩球造型,拉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通过红外检测血糖水平,从而消除采集血液的需要。同时,通过日常把玩等不经意的行为习惯,该装置内置的传感器将检测用户的抓握力和握手信息,并可在其应用程序上检查所有收集的健康数据。借助熟知的传统语言符号,结合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使老年人能够使用并且敢于使用。

当今社会,设计已经不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改变产品外形单一解决问题。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从解决物质表层到解决非物质,从单一线程逐渐开始解决系统性复杂性多样化的问题。所以,身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力保设计文化不落伍。回溯历史看当下的设计趋势以及未来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和定义设计与老年人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使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自信、独立、安全的安度晚年,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红利,跨越数字鸿沟。同时,这也是设计行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论述题:“设计反映经济体系,体现科技痕迹;设计还体现情感与文化价值。”你对这段话如何理解。 

结构:

一、简要概述设计与经济、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分论三点关系

①科技与设计

②文化与设计

③经济与设计

三、总结并展望,+如何做

设计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它与经济、科技、情感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聚相依。有别于其他的艺术活动,设计具有经济属性,这一点是设计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特征。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推动艺术文化繁荣,同时使设计具有经济性、技术性、文化性等特点。随着时代发展,通过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完善设计生产,丰富设计内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设计成为艺术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①科技助推设计发展,设计呈现科技载体

当今世界,艺术与科技本为同宗同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艺术设计需要科技技术的支持,科技也需要艺术设计进行呈现,艺术设计与科技的融合变得愈发重要。从工业1.0到工业4.0,在科学技术的助推下,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产品,产品的范畴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展,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实体到虚拟,从“设备”到“内容”再到“平台”。如今的工业4.0数字时代,也是智能化时代,其核心是智能化+网络化。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将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设计中心由用户转向人,设计成为融合多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例如,方兴未艾的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同时也是技术对需求的开发,技术的发展让一些过程可能实现,促进了设计思考。在这个跨学科领域结合的时代,设计很难再“平地起高楼”,而是要使设计导向产品“更上一层楼”

②文化丰富设计体系,设计承载文化内涵

设计是文化的产物和标志物,设计反映文化,设计承载文化。设计是一种创新的文化,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的需求和创新,首先是通过设计把它表现出来,设计的成果也就必然反映了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期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成果的缩影,所以可以把设计作为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的窗口和指标,设计的发展不仅可以反映时代文化的面貌,还反映了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本质。例如,杭州第 19届亚运会奖牌取名为“湖山”,系继会徽“潮涌”,吉祥物“琼踪”“辰晨”“莲莲”,核心图形“润泽”,火炬“薪火”后又一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体系的核心元素,是亚运文化美学的重要表达。它的设计灵感源自五千年良渚文明,展示中国江南文化,呈现杭州山水景观。它将方形玉踪和圆形奖章融为一体,蕴含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亚运精神。

③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设计发展经济环境

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促使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更多的设计理念、设计形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多样化的设计出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为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设计需要经济支撑,经济环境因设计发展而不断进步。例如,清华大学课题-彝族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化设计与应用研究,对大凉山地区彝族服饰的刺绣、毡、漆艺、毕摩绘画等非遗项目展开系统整理,以现代设计哲学挖掘传统工艺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从而更精准地以传承彝族传统手工技艺为核心展开创新设计和产品研发。通过持续的研究和设计实践,传承优秀的彝族民族文化,切实可行地帮助大凉山贫困地区的彝族留守妇女居家就业、脱贫致富,通过设计助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实践。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商业模式、经济美学、文化追求的发展,为设计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文化、经济环境支撑。设计师需要掌握或了解的技术远远超出了机电时代的技术领域,新的商业环境也要求设计师结合情感文化需求,更多地参与产品开发模糊前期的用户研究和产品定义,促进设计融合发展。

简答题:根据以下材料,结合具体案例,谈一下你对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形式是指事物外在属性所表现出的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特征,即在使用过程中形式呈现意义的方式,能被人在生活中所直接感受,从而进一步发挥其蕴含的精神属性。形式常常是习惯模式和仪式中强有力的符号或者象征。功能是指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关注事物运作的方式、设计的实用效果,是结构和功能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人的意志。功能是决定形式的必要条件,通过具象形式载体加以表现,而外在形式又作用于产品功能,从而发挥作用,二者是一个相对的范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方式出现变革,流水线模型设计的出现推进现代设计的萌芽。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面对粗制滥造的大机器制造产品,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设计师们摒弃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开展了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强调对设计功能的追求。19世纪末期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欧洲,此时主张功能主义、提倡非装饰性。该设计运动随后传到美国,出现流线型运动和有计划废止制度,强调形式大于功能,追求造型新颖;随后的国际主义风格是对功能主义的极端化表现,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简化。而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戏谑、娱乐化又是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反驳。由此可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一直是个争论焦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风格的发展方向。据此,阐述以下观点。

1.功能决定形式

功能是产品最本质的要求,是一个产品的实用性的体现,是设计的第一要义,而形式则是人们将艺术设计赋予产品的一种表现,没有功能,形式也就无从谈起。设计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而最初呈现的工具并没有设计形式的概念,只有使用功能,是原始先民们为了生存而创造出的符合自己需求的工具。功能的出现要早于形式,功能决定形式。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理需求,而形式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例如明代家具,基本功能就是为人提供坐的需求,并没有过多繁杂装饰,造型简练,风格典雅,且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遮饰,流露出考究的天然之美,是功能决定形式的典型案例。

2.形式成就功能

形式是一个产品的外在,也是功能向人们展现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材质、外形、装饰等进行表达,是物的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可忽略的物化体现,能够被人在生活中直接的感受,从而刺激人的情感,是产品设计者对于其产品的情感表达方式的体现。从商品角度讲,它是商家用来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手段,是商家通过其外在表现形式迎合消费者的审美从而达到其最终目的的一种手段。例如,坂茂在《设计中的设计》

中提出的方形卫生纸的造型,与普通卫生纸截然不同,卷纸的设计以方形为创意前提,抽取卷在四角型夹管上的卫生纸时,由于阻力的原因,降低了抽取的便利性,这恰巧是节约能源的潜在表达方式。坂茂的设计使设计师进一步思考了产品的设计形式,通过改善设计形式,成就产品功能。

3.形式与功能密不可分

用毕即弃地追求式样,淘汰产品造成资源浪费。而没有审美目的的纯功能设计是机械、冷漠的、缺乏人情味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因此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应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例如,我国长信宫灯正是功能实用性与灯体造型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长信宫灯在整体造型上通体金以安详静穆,形象优美的跪坐宫女为持灯者,一手托着一手做提灯状,灯罩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和亮度。长信宫灯不仅设计巧妙、造型优美,光照的方向和亮度都可以调整,即适应实用的要求,又符合科学原理,既可做灯,也可以做室内陈设品,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古与今、东与西、审美与实用的多样性平衡。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精美绝伦与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堪称中华第一灯。

设计的本质是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即功效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以最优化的设计来创造人们更加合理便捷的生活方式,使产品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即设计的实用性),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即设计的重要性)。

结合本专业,讨论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设计伦理就是要求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发扬人性中真善美的方面,运用伦理学取得人、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同。设计的伦理观念最初是由美国设计伦理学家维克多.帕帕纳克提出的。通过对现代设计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批判,使设计伦理能够引导设计在应用中发挥最大的效能,对未来设计进行观照,引导设计以人为本,为大众服务,保护生态资源,转变创新模式,开拓设计思维,推动设计改变未来。

①贯彻以人为本—适老化设计

设计中的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设计不仅只是创造物质基础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构想了人类的未来、对社会建设进行了预见和规划,它融合了科学和艺术,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贯彻着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世界的价值坐标。现今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为老年人设计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社会背景下,适老化设计正是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在设计过程中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习惯、偏好等,使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例如,ONDO保暖手环,主要针对独居老人设计,手环上的传感器持续监测用户体温,数据通过内置WIFI发送至链接的恒温器,并实时调整适宜的室温,最大限度减少调节行为所造成的不便。

②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设计

现如今,设计早已是多元化时代,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不像以往只为解决简单的造型和功能性问题。设计师所具备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简单满足用户需求,而是面向于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性问题,传统粗放式发展不加以改变,势必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污染加重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是缓解当下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聚焦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从商业意识向环境生态意识转变,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建立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设计理念。例如,京东快递的可循环包装——青流箱设计。不仅抗击打、耐高低温和湿度性能强,就连包装采用的一次性封签也是可降解材料,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此外,青流箱可重复利用,一般情况下可循环使用20次以上,就算破损也可“回炉重造”。

③创新设计模式—系统性设计

除了以往所强调的外观创新优势,产品的竞争更多走向了软硬一体化的整合竞争,产品不仅要有优雅漂亮的外观,具备优良的内容,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体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一门覆盖面较广的交叉融汇的学科,涉足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未来,将用户使用体验作为互联网时代创新产品的切入点,利用工业设计这一“粘合剂”,联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市场学、美学、心理学等,发挥专业优势,创新设计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例如,共享单车这一市场自发需求驱动下的设计,从内容看,它包括可租赁自行车、车辆电子标签、驻车防盗系统、定位系统、数据中心等,其本质属性是“人、物、行为、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系统设计”,通过整合有型的物的设计和无形的服务媒介交互与体验设计,充分发挥行为逻辑的主动性,促使各个学科的交叉融汇与联动。

综上所述,设计伦理的提出是设计文化进步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到来,设计师必须认知到未来的设计必然基于人工智能、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重视人文情怀,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所共同参与的设计。

什么是无名性设计?

① 概述
② 设计特点
③ 举例
④ 影响

无名性设计观念实际上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与早期现代主义不同,并不着意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即所谓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概述)
设计特点:①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②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③倾向于批量生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无名性”为特征的理性主义设计为国际上一些引导潮流的大设计集团采用,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国的布劳恩公司等。(举例)
影响:“无名性”设计改变了许多电器产品的形式。先前的一些家用电器如音响装置和电视机等,一直是沿袭各种家具的风格,如使用木材等家具材料。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些“优良设计”的典范则常常被置于“黑色的塑料方盒子”之中,外观细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看上去毫不起眼。在操作和显示的设计上也尽量减少信息密度,有时表面连一个按钮也看不见由于这些产品的设计不是强调个性风格,而是产品的内在使用质量和生产工艺,因而使同类产品在造型上雷同,若非内行,很难从外观造型上判别出生产厂家。这种“无名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工业设计的主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简述题:浅谈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的共性与区别
① 概述观点:两国的共性与区别;
② 具体论述共性+举例;
③ 具体论述区别+举例;
④ 总结观点,谈影响,做展望。

德国和日本分别位于欧洲和亚洲,但在设计发展上还是有共性的:两国发展资源匮乏,早期设计较为落后,均经过了学习和借鉴,通过不断融合创新后进行发展与再设计;两国是区别在于:德国设计注重理性、功能主义、人机工学,而日本则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倾向于传统、自然、简洁的设计形式。(概述观点:两国的共性与区别)
德、日设计发展初期,资源均较为匮乏,但通过积极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迭代,最终发展为如今高质量、高精度、经久耐用的设计。
19世纪40年代,英法工业革命均已结束,而作为农业国家的德国,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通过穆特修斯倡导的德国工业同盟、格罗皮乌斯厂里的包豪斯等进行现代设计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这一阶段的德国现代设计思想既是德国的,也是世界的,成为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与此同时,德国积极借鉴优秀设计极其发展经验,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为现代设计思想的传播准备了条件,也为德国设计的迅猛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1870年以后,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德国设计、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大幅衰退,亟待复兴。日本在复兴阶段多次派遣考察团造访欧洲、美国,参考借鉴英、法、意、美、德等国的优良设计。参考德国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核心来学习其发展模式。同时参考美国市场发展思路,结合日本民族文化特色,开创出一条名为“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原研哉的无印良品等。(具体论述共性+举例)
德国设计以理性、功能主义为主。而日本设计则以传统、自然、简洁为主。
1907年德意志制作同盟成立,承认功能主义和现代主义,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为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基础;科隆论战之后,标准化成为时代主题;随后包豪斯成立,功能至上和理性至上的精英主义设计实践成为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标准;虽然因二战时期,包豪斯被迫关闭,但德国设计因此不断发展,更加趋向于严谨和理性。例如: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彼得贝伦斯AEG工厂等
日本现代设计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日本自身的东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学传统,重视自然、细节,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的精神含义;另一方面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和德国理性主义的影响。日本设计具有双重性,传统与现代并行发展,出现了两类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质朴、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现代工业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计算机等。(具体论述区别+举例)
综上所述,虽然德日两国地理位置、设计发展时间和设计特点均有不同,但是两国都是擅长吸收借鉴的国家,扬长避短,并结合自身本民族特点进行创新,发展为在国际设计中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简述题:结合未来主义谈谈未来的设计。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未来主义是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
因此,未来的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几点:
①设计从本质上看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之一。设计是对未来的设计,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对现实和现有产品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面向未来的,未曾有过的。
②设计具有前瞻性,是发展着的,新兴的,它与人类的前进与发展性联系。从工具意义上看,设计是人类实现未来理想的工具,又表现为对未来的适应,是人完成或实现理想的一种即将现实化的形态。通过设计,人们对未来的理想实现具体化、现实化。
③在产品设计上,设计的未来性是本质的,但它又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阶段性,在概念上,理想上他可以走得很远,但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上,它必须考虑大多数人在接受新事物,新设计,新形式方面的可能性。
④面向未来的设计可以看作是已有产品设计和未来型的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一种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是适用于当代的具有创新性的设计。
⑤当代人类的发展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设计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环,是未来发展远景的一部分,所以未来设计是生态的绿色的设计,生态设计既是一种实践形态又是一种理想形态,它的首要目标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设计既是整体的设计观也是长远的绿色的设计观。
⑥未来的设计是高科技高情感的设计,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建立与扩张,标志着“非物质社会”的到来,科技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因素,人的情感个性往往被忽略,高科技高情感问题逐渐显露,未来的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人是设计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
综上,设计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的未来,设计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手段与工具。未来主义固然给予我们美好的展望,但在高科技高技术的环境下,我们更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为社会、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设计有价值的产品。

简述题:简述欧洲手工艺阶段的设计特征,并举例说明。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知道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欧洲手工艺阶段的设计特征大致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四类。

①古希腊柱式:多立克-比例匀称、刚进雄健而全然没有丝毫笨拙,柱头是刚挺、简洁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具有男性的阳刚美;爱奥尼可-秀美华丽、轻快,柱头是轻巧柔和的涡卷,柱棱上有一段小圆面,并带有复杂而有弹性感的柱础,具有女性体态轻盈秀美的特征;科林斯-柱头上饰为卷草。相对于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通常说是“对少女窈窕体态的模仿”。
②哥特式风格:中世纪最高成就就是哥特式教堂。13世纪后半期,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风靡欧洲大陆。哥特式又称高直式,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为设计特点,形象的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景深。尖尖的拱门,有棱筋的穹窿顶,高耸的尖塔。同时也体现出神的至高无上。
③巴洛克风格:巴洛克设计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跳跃,爱用双柱,甚至一三颗柱子为一组。在装饰上,巴洛克喜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特点有以下几点:1)动感、不规则、多变曲面;2)花样繁多、不重视实用性;3)富有宗教与贵族之威严;4)颜色鲜艳、崇尚高度的华丽;5)空间深度大;6)大面积雕刻金箔贴面。
④洛可可风格: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室内装饰和家居设计领域。其基础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理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颜色十分娇艳,线脚多用金色。
综上所述,欧洲封建国家的基都教会在思想意识的各个领域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支配者中世纪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设计的目的也更为直接的为基督教统治服务,崇尚神权至上。

简述题:简述中国手工艺阶段的设计特征,并举例说明。

中国手工艺阶段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这一时期。其设计特征主要有一下两点:
①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手工艺阶段所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其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一般是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作为生产单位,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就是一个人,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
②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中国手工艺阶段设计代表作有:青铜器、长信宫灯、宋瓷、明式家具等。
综上所述,中国手工艺阶段的设计,融合了艺术家们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可以分为半坡型、半山型、马厂型、马家窑型、庙底沟型等。
马家窑型彩陶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出土彩陶为代表,属于晚期仰韶文化,后来被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部分地区。
艺术特点:①满。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②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③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装饰特点:①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②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③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相结合的组合,产生了对比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品:①《舞蹈纹彩陶盆》;②《涡旋纹彩陶瓶》;③《蛙形彩陶罐》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