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首先出现在互联网行业,其产生和发展与信息产业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生产、虛拟设计制造等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数据体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设计与制造分离,设计师这个独立的群体出现,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到包豪斯结束,讲求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但到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出现,彻底抛弃了包豪斯把设计与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理念,从而完全转向“设计就是科学〞 的理念,和艺术没有关系,此理念沿用至今,现在是基于数据驱动的设计!街头上的调研、店铺的售后服务、网站的的反馈系统,这些不仅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战略方向,更是一直在为设计师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而当这些举措遇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互联网,这时候取样的方便与量足,将无比地扩大可以获取的数据、提高信息的准确度,这时,设计师们的工作就不仅仅只是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然后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设计出让人心仪的产品。信息化革命以来,大数据的井喷式发展使人们急需展示数据、理解数据、演绎数据的工具。可视化技术的出现,让设计的产业链形成了数据整合、分析、挖掘到展示的完整闭环。在设计之初,会拿到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与一些基本数据,在进行设计时,这些数据不应该只是一个基础资料,更应该是用户根本需求的来源。
我们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系统解决的方案,是跨学科的综合设计,是可持续的设计,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发展趋势从造型设计转向到服务与体验设计,视觉设计转向到交互与过程设计,面向个体的设计转向面对群体的社会化设计,面向产品的设计转向面向商业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设计,所以今天我们的设计
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的设计!
安东尼·高迪是西班牙著名设计师,是新艺术运动建筑设计的基础代表,他对建筑的精神力量和纯粹形式的追求以及反功能主义的立场,都给他的建筑设计带来了形式上的巨大飞跃,被认为是一位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建筑家。
1.对曲线的追求,是高迪对自然主义的冲动。诚然,高迪作品中对曲线的采用是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但是他的冲动在于他毫无顾忌的进行建筑的曲线革命。在米拉公寓里,高迪对曲线的运用可谓到了极高的境界,整个建筑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圆形,所有间壁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有机弯曲或倾斜,墙壁与地面连续扭结成一体。从整体上来看,波浪形的表面连成一片,是人化了的奇思妙想,是标新立异的工程杰作。在最注重实用的建筑领域,即使在以高科技作为力学、结构和材料支撑的今天,也难以避免直线,可见高迪对曲线的热爱以及将曲线革命进行到底的冲动。
2.追求色彩与装饰,是高迪对浪漫主义的体现。高迪对自然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曲线上,他认为:“建筑不但不应该抛开色彩,还要用色彩来赋予形式和建筑以生命。色彩是形式的补充,是生命力最明确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高迪已经深入到形态背后的生命与活力问题。高迪的镶嵌艺术,并不存在固定的施工图纸,而全靠高迪现场直接指导来完成,这种随机性在建筑设计中无疑是一个异类。但对高迪而言,随机性并不代表随意,而恰恰是高迪的特点,是高迪对色彩在建筑中的角色和直观感觉的作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高迪作品中对曲线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热爱,而是对大自然的崇敬。对大自然始终怀揣着敬意,是当代设计师们乃至各行各 业的从业人员都该有的一种思想。其次,高迪善于从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正如高迪所说,设计师们应对自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抽象化的提炼,将自然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的结合。最后,高迪不仅继承了所处时代的传统风格,更是创新发展了新时代风格气息以及具有高迪个人符号化的设计语言。当下设计师的创新应从继承传统和创新符合 时代精神的设计方法论和高迪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下寻求突破,为设计语言的个性化、新时代风格的探索而终其一生孜孜不怠。
威廉·莫里斯是 19 世纪英国的诗人兼文艺家、社会主义活动家,设计师,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是真正的拉斯金思想的重要设计先驱。曾参加罗塞蒂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他的思想主要受拉斯金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及马克思的影响。莫里斯运用社会劳动理论架构其设计理论内核,将艺术设计活动与社会政治变革相联系。1877 年在一篇题为《小艺术》的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设计艺术思想,认为大艺 术与小艺术密不可分,二者相得益彰,大艺术失去小艺术的支持也就不能为大众所享有,其社会性就不能发挥,莫里斯坚定认为好的设计要满足群众的广泛需求而非上层贵族的附庸。
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刺激消费的同时,也给当时的应用艺术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负面影响。威廉 · 莫里斯在对工业技术的袭来提出警示的同时,也指出了消费主义膨胀所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商业就是一个罪恶。在商业利益促动下的制造劳动,是令大众感到乏味和压迫的劳动,而好的设计产品应该是“在愉快中生产,而又得以在愉快中售卖,并且在生活中愉快地使用”。莫里斯希望大众不仅可以购买产品、出售产品,还可以自主生产产品,而不是仅仅成为消费的奴隶或者随从。
莫里斯的理想在工业时代的实现颇具难度,而来到信息时代,消费与创造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为莫里斯的理想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比如新闻的阅读者通过转发可以成为评论的创造者,照片的下载者通过利用滤镜等方便的 编辑工具可以成为新照片的制造者,旅行者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旅行攻略的作者。当用户通过消费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还是一个创造机会时,由消费所造成的身份符号象征就会得到消减。而若用户获取产品的方式除了消费这一渠道以外,还能通过自主创造而获得富有个人特色的产品,那么消费主义对社会形态或者用户思维的影响也会得到抑制。
莫里斯认为机械化给应用艺术带来灾难,是因为当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一味的发展工业化、发展经济、发展消费主义,忽视对应用艺术的重视与普及,将会使社会失去色彩,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只剩下冷冰冰的机械。设计把握着消费主义的命脉。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找到设计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平衡,减少消费主义对于社会形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水晶宫”开启了现代设计的新纪元,一方面是由于其作为其建筑本身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对水晶宫内所展示的工业产品,包括机械、日常生活用品等带来的社会效应。它的建成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世界上第一座采取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建建造起来的大型建筑,它本身就是工业革命成果最好的展示。
反观中国,当今中国的设计与150年的英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设计环境更趋向 “水晶宫〞时代的英国。中国当代设计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质和属于自己并与我们伟大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想适应的精神取向,显著表现就是对西方设计的模仿。这样的模仿使得产品具有明显的外来气息,与传统大众一直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普通大众无法欣赏其好处,无法懂得其产品的美。只有少数特定人群可以看懂其中的美,为其买单。
好的设计师一定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如果设计一味的追求商业性,通过模仿外国的设计来取悦中国的少数特定人群来获得高收益,忽视大众性,就会陷入极端的情况,如同1851年水晶宫出现的情况那样,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设计想结合。设计需要特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独特的价值取向,这样的设计才具备生命力。设计的发展才会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和大众审美取向。真正做到设计为大众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革命到来,未来的设计必须基于人工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伟大的传统文化思想,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所共同参与的设计。
当下中国设计应该在创新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水晶宫内粗制滥造的展品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速发展,工业批量化生产导致的艺术水准下降局面。从思想上,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师们的艺术思想无疑是倡导“设计为大众”,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未能跳脱出“艺术”的思维框架来思考有关现代设计的问题,导致当时的设计只是为“小众”的一部分精英人士和贵族人士而已。这对当下中国设计无疑也是一种警醒。中国并非没有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痕迹。无论是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设计思想,还是《周礼考工记》中“材有美”的工艺观念等等,当时我国的工艺美术设计也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统一,功能与装饰统一。而当今中国设计由于时代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发达,快餐式设计与作品琳琅满目,千篇一律,束缚了设计者的灵感与创意,导致在一些领域使得无法做到大众需求与设计之间联系紧密,成为了“水晶宫内粗制滥造的展示品”。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对 “水晶宫” 的反思,既是对以 “水晶宫”为象征的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现代工业文明、 现代设计文化发展的反思,也是一种 积极探索大国崛起之路的过程。是谓,温故知新,以史为鉴。中国的设计行业和设计教育,只有在现代性、科技、市场等很多方面充分的与真正的“大众〞沟通,尽快培养起一个接纳设计的社会环境,才能毫无羁绊的实现 “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个唯一永恒的梦想。
问 思辨题:设计与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