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ax
liumax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9
文章
0
关注者
0

我国艺术设计存在的弊病:
原创性不够

  我国的艺术设计产业很少有自己的原创产品与品牌形象。重要的艺术设计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并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

缺少创意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手段尚显单调,很少显示出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时代活力。艺术设计关键在于设计创意。“创意”表达出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行为和思想活动。

市场运作方式落后,

 由于体制上的长期束缚,我国艺术设计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市场。我国艺术设计业唯有加速产业化进程,才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核心问题在于艺术设计产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去组织生产,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这是两种艺术形式,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从表面上看毫无关联,但本质上来讲二者之间蕴藏着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

   传统手工艺讲究实用与美观,而现代设计多采用一些主题设计,试图用一种思想来解释设计的用意,其含义更加高深莫测。没有传统手工艺的直观,但是只有传统没有创新也是不行的。
    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实现了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的统一。现代工业产品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润泽了现代工业品牌,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有”和“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联系到现代设计,有形的、实有的实体部分可以说是属于“有”,无形的、虚无的部分属于“无”,它是设计内和设计外的总和。

从设计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如包豪斯的校舍,摒弃烦琐的装饰,以功能决定形式,将装饰之美通过结构化而整体性的表现出来。再如国际主义的西格莱姆大厦,大厦看似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有黑白两种色彩的安排和几何形的组合,但实则这种结构和装饰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所创造的设计形式是一种无装饰的形式,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这种追求与中国艺术精神中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是相通、一致的。
  现代设计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简约,认为“简”即“美”,就如同道家“无为”精神中的“无为而不为”,意思就是一切源于自然,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设计者们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的同时也会考量是否存在较大的使用价值。

大数据是指那些数据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复杂的数据集,这种数据集无法用传统的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和处理。

   大数据对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强调用户为主,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创新,强调使用反馈为主,形成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新模式。
    大数据对设计产业革新对策,国内设计师应当积极转变思想理念,借鉴国外产品设计经验,遵循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精髓,与因地制宜等设计原则,加大与大数据融合力度,带动设计产业转型升级。
     大数据时代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只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的整合,设计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信息技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引起人们情趣、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重大变化。两种思维恰好带来深刻的思维转型升级。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再加上设计产业的发展,三者融合为一体,其影响的不仅是其中的某一个元素,而是相当大的用户群。

以人为本的设计关注的是“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开始就涉及到终端用户,并将他们置于设计过程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和人的需求密不可分的。设计的技能正在于满足人本身的生理和心思需求,需求变化全人类设计的原能源。
     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理解用户在遇到问题时的想法,与用户建立共鸣。分析了客户的问题和痛苦,以及解决方案是否能真正地帮助他们,他总是从研究潜在用户开始,并涉及共同设计和协作。

高迪的设计思想

    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是一个对曲线元素运用到极致的大师,作品中大量的运用曲线元素是他对大自然中的 各类形状做了新的解构与重组,他所设计的曲线美是他对自然主义最好的诠释。
      安东尼•高迪的设计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阿拉伯摩尔风格、新哥特式和新艺 术风格混合的风格,以及有机风格。设计思想的发展从不单纯复古,而是采用折中处理,把各种材料混合利用,到具有“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并与其终生喜爱的哥特式风格结合在一起,再到有机的特征。
    高迪的设计把起伏波动的新艺术曲线用在了建筑的外墙面上,使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软雕塑特点。认为自然界并不存在纯粹的直线,曲线才是最好的装饰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诠释了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他的作品当中几乎找不到直线,大都充满了具有生命力的曲线与有机形态的物件。

艺术家威廉·莫里斯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接下来的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莫里斯在1880--1910年间,为英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廉·莫里斯,正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与领导者。
     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然而,一个喊着“设计为大众”口号的民主战士非要沉迷在无法为大众的、低效的、却浪漫的工艺制造方式中不能自拔。
    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莫里斯在大工业的背景中极力推崇复兴手工艺,除去他的局限性,在今天看来,手工艺是对工业的必要的补充。
     所以说,他在对现代设计运动起到积极昭示作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对于机械化生产的强烈反感,使得他的“设计民主思想”只能被束之高阁。而促进“设计民主”的实现才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内核。

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开启了现代设计的新纪元,那应归功于水晶宫这个玻璃盒子本身给后来的建筑业带来的启示,建筑设计师对钢和玻璃的热情一直延续到现在,展览会中陈列的的工业制品也使后来的“工业设计师”们找到了持续到今天的工作对象。

     水晶宫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预示着设计简洁性和功能性研究的新领域,从多方面突破传统建筑观念,在中国的建筑中,像是苏州博物馆的新馆的设计,在苏州园林中树立的简洁造型。
    当时的英国,将技术作为新建筑和新产品材料的直接来源,非建筑师的帕克斯顿也可以成为建筑风格的革新者。当今中国的材料运用也有了参考的意义,冬奥会场馆的建设,节能与环保材料的运用。
   但目前中国的设计少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当我们看到很多设计作品,想要深入去了解的时候会发现,作品缺少文化内涵,缺少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设计落后的根源所在。还有一种问题,就是将传统元素照搬,没有进行加工设计的加入到自己的建筑作品中,以为这就能体现民族的文化,却体现出了设计师的无知与浅薄。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是动词,艺术是名词。设计和艺术,两个完全不同词性的词没有任何冲突。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作他们在做设计,或者说他们是艺术家。每一件事物或着作品,都可以用设计的方法,艺术的思维来去看待。如果现在的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在创造问题,那么设计师就是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设计可以解决问题。艺术不是(至少不是天生的)。就像科学一样,设计试图识别并最终解决问题。第一步是确定问题,设计不应仅出于美学价值而存在,但艺术并不是天生就能解决问题的。
    好的艺术可以发现问题。但是,它通常不向受众提供可采取行动的步骤来解决其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和设计而言,解决问题才是重点。
    艺术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可以推动设计进步,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可以推动设计进步,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
    “现代主义之父”威廉·莫里斯是个典型例子,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推动设计进步?再以包豪斯的学生和老师的布鲁尔为例,1920年他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师从艺术家伊顿和康定斯基,学习色彩和形体理论,接受了相关的训练,为他后来的家具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