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专业素养
社会责任
总结
工业设计已经不再是仅仅创造商业利益而已了,而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代设计师不仅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更要担负起以人为本、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当今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已经逐渐展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质,社会发展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是设计师的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包括造型基础技能、专业设计技能,以及艺术与设计理论知识。
再者,自然与社会学科知识技能也同样重要。比如设计物理学有助于设计师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设计材料学有利于设计师了解材料特性,人机工程学可以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为人的需要而设计,还要锻炼科学的思维训练,培养设计的创新意识、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习市场营销和社会实践能力,以便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当代设计师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创造商业利润了,设计师需要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承担起社会责任。首先,设计师需要有服务意识。在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同时,设计师也有责任将设计惠及每个地区和群体,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群体。设计师要以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关怀现实,用关怀设计代替商业性设计。设计是创造自觉地、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而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设计师要为社会服务。
再者,设计师要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意识。设计师要尊重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当代设计的主流是可持续设计,设计师要贯彻可持续设计的原则,设计师也要坚持“适度设计“,防止设计破坏生态、防止设计过于物质化,防止人性人情的失落。
最后,设计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设计,设计要符合全面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片面短暂的利益。设计师要以为人类设计出一个“更加美好的设计“而努力,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设计前沿。设计师还要重视用户的心理需求,重视人文情怀和社会审美,以用户情感化需求为目的。
总之,当代设计师要视社会责任为己任,积极充实自己,紧随时代潮流,为弱势群体服务,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提纲:
概述
有计划废止制
绿色设计
关系
当代设计师
在污染日渐加重,能源不断减少的当下,绿色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面对正在发展绿色设计与产业转型的当今中国,我们不禁要思考:纯粹的商业性设计已经是过时,而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现今依然存在,是否是应该被摒弃。(首段概述)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为刺激消费,故意缩短产品消费周期,加快商品更新换代而出现的商业手段。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主要的三种类型是:功能型废止、合意型废止、质量型废止。开发出更多更新的功能、使先前产品老化,或者设计出新的流行风格式样从而使先前产品过时,还有预先限定使用寿命。(有计划废止制)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强调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性能作为产品设计出发点的设计潮流。它是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及行为。核心是3R原则,减少原则Reduce,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再使用原则Reuse,设计时要使产品及其零部经过处理之后能继续被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ing设计应考虑产品材料地可回收性。(绿色设计)
有计划废止制度与绿色设计是相互对立的。有计划废止制度是纯粹的商业性设计,设计完全沦为了商业竞争的工具。而绿色设计则是人们对于工业设计过度商业化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反思,是设计师道德与社会责任心回归的表现。绿色设计是完全反对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设计原则是:节省能源,着力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开发产品和服务;降低污染,着力于减少、消除污染的途径开发产品和服务,如绿色包装设计等,回收及再利用,使产品可以翻新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丢弃物,变废为宝,最有效地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着力于净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开发产品。因而,绿色设计与有计划废止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在如今的消费时代之下,不谈商业只谈绿色设计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商业性设计与绿色设计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最为关键的。在如今超工业时代的背景之下,策划决定是什么资源。设计与过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更多的为了实现干预,也就是决策。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认为如今限制决策的已经不再是资源,决定什么是资源的恰恰是决策。当下的设计要做的不应该被商业所胁迫,而是应该定义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在保证商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产品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我们作为当代的设计师,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维护好“设计的良心”,要保持前瞻性的眼光,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进行设计。现当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而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是重要的一环。以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设计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伦理观念,承担社会与文化责任不断发挥自身价值。
作为当下的设计师,我们应该在新的领域寻求突破,产品的组合设计是绿色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产品组合设计的核心是模块化。组合拼装的设计方式不仅简化了设计流程,最为关键的是故障率低,方便维修、替换和升级换代。模块化的组合设计避免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又能够与商业性设计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商业性设计与绿色设计之间的平衡。比如诺基亚推出的可变换彩壳型手机,就是组合设计的优秀案例。循环设计也是设计师可以探索的方向之一,循环设计强调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米兰设计周推出的“塑料无罪计划”的比赛中,法国建筑师Arthur为时尚品牌COS设计了利用可持续材料制作的Conifera装置,利用完全可降解的生物塑料PLA制成。“塑料无罪计划”体现了现代设计中商业需求与绿色设计的完美结合。
作为当代的设计师,非物质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服务设计是以客户的某一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创造性的、以人为本的、客户参与的方法,对系统和流程进行设计。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的设计活动,以人为本是服务设计的核心比如IDEO给梅约临床和医疗中心设计的先进的服务体系,设计了丰富的服务条款,细化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一套顾客 更容易接受的系统性的服务过程,快速制定出提供服务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做)
题纲:
概述
相同点(时间、背景、特点、影响因素)
不同点(时间、背景、特点、影响因素)
总结升华
处在相同时期的国家,不可能孤立存在,各个国家的现代设计都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而成的;而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设计风格必然有所不同。(总述)
首先,二战后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和满足重建的需要。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的支援,迅速接触西方工业设计并模仿学习,促进了日本生产方式变革,迅速确立以销售为中心的大量生产。 意大利二战后,百废待兴,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墨索里尼政权,其相关风格全部被推翻。德国二战后,现代主义在美国转向商业化和实用主义,完全背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德国建立新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以期恢复经济和发展现代主义。
其次,斯坎迪纳维亚、日本以及意大利的现代设计都具有人情味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和传统文化。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还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物美价廉,吸收了现代主义功能需求和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是具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日本坚持"双轨制"的设计道路,注重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两车并行”,一方面发展传统手工艺,另一方面发展高技术领域。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注重国内优秀工艺产品。
意大利受自身设计体系影响,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机”雕塑现代主义风格,将视觉特征与新的金属塑料生产技术结合,创造出独特美学。
再者,各国的设计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其他工业设计强国的模仿与学习上。中国最早市场化的是家电行业,仿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积累了工业生产的经验。韩国20世纪60年代,三星、现代汽车等开始关注商品的工业设计,但是大多停留在仿制上。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的支援,迅速接触西方工业设计并模仿学习,促进了日本生产方式变革。意大利现代设计深受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美国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对意大利产生了很大影响,强调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了现代主义在意大利的发展,使“实用加美观”成为意大利设计的原则。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优良设计都受到了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包豪斯的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人来到美国,把现代主义带到了美国,为功能主义、现代主义美学打下基础。
最后,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设计的对象都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上层权贵。(相同点)
首先,时间上有所不同。美国现代设计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工业革命,
形成了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标准化、零件可互换性的生产模式,设计与生产完全分开了。
而德国现代设计开始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意大利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左右。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韩国现代设计的开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较慢,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
其次,各个国家的背景也有所不同。中国在197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由集体主义转变为市场经济,为发展工业设计打好基础。美国现代设计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很大。随着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传播,19世纪末德国工业化水平迅速赶超其他欧洲国家。韩国工业设计开始于1960年,之前只是将纯美术因素应用在产品上,工业设计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与其他国家的背景差异很大,首先是自然条件,处于北极圈附近,有很长的冬季和黑夜。有大量森林河流,丰富的原材料。其次是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强烈,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兼收并蓄。因为保持中立国,所以受战争影响不大,交通不便利与其他国家联系也较少,工业化速度和强度缓和,具有强大的社会民主制度。
再者,德国现代设计强调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坚持少即是多,注重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坚持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大量运用现代工艺和材料。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造型学院,德国现代设计始终强化着理性主义这一设计理念,乌尔姆造型学院希望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师,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
而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则是一种人性化设计,更加偏重于人的感受,在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上尽可能地考虑人的情感表达与使用感受。而美国商业性设计则更多地考虑设计的商业效益,希望通过设计对产品外观地改变来促进销售,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给美国现代设计造成了很多弊端,美国流线型风格以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同点)
各国的现代设计都是在以功能为核心原则的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文化,发展出带有自身特色的设计风格。(总结升华)
概述
背景
流线型风格、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影响
思考
总结
美国商业性设计是20-30年代美国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本质是形式主义。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把设计完全看作商业竞争手段,强调形式追随市场。这种纯粹的追求商业利润的设计最终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概述)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战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元气大伤,美国作为中立国,一战期间为战争国家提供武器和军事用品,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强国。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促进消费设计师选择用夸张外型来吸引消费者,以迎合大众趣味,促进销售。(背景)
流线型风格是为刺激消费而出现的商业性的样式主义风格,起源是空气动力学试验。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象征,流线型风格区别于现代主义的刻板冷漠,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是走向未来的标志,给人民带来希望和解脱,情感价值超过功能质量。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工业设计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过于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了纯粹的形式主义。(流线型风格)20世纪50年代左右,“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广为应用,目的是为刺激消费而故意缩短产品消费周期,加快商品更新换代。二战后,美国人民需要心理安慰和乐观激情,美国经济迎来了繁荣时期,为了迎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以促进消费,“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被实施。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功能型废止、合意型废止、质量型废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厄尔为促进汽车销售,有意识地翻新汽车外观造型,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促使消费者追赶潮流。(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诚然,美国商业性设计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益。对于企业而言,仅通过造型设计就可以达到促进销售目的,设计成为了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对于消费者而言,满足了他们求异求变的心理诉求,商业性设计区别于现代主义的刻板冷漠,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积极)然而,商业性消费带来了更多的弊端。首先,单方面强调设计的促销目的,造成了美国产品华而不实的缺陷,重视形式而忽视功能,导致美国设计被欧洲设计所超越。再者,对于社会而言,商业性设计造成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最后,商业性设计严重浪费资源,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最终导致能源危机爆发。(消极)(影响)
美国商业性设计是功利化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首先,当代设计不能只是看到眼前的利润,而是要考虑长远。消费主义的爆发最终导致美国开始思考商业性设计以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问题,纯粹地追求商业利润的设计依然无法在现代社会被认同。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才是当今设计界的主流,我国的先锋公益设计师石川设计的“神马”木马玩具就是由废弃塑料瓶改造而成的,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再利用上受到了很多赞扬。当今社会需要对设计生产过程进行优化,贯穿绿色设计理念,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
再者,设计师要有更高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设计师与企业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一味的考虑经济效益,这最终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比如苹果公司不断升级系统,导致之前系统出现变慢、部分功能丧失的现象,消费者不得不为此买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更要把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维贯穿到整个产品设计周期中去,思考社会与人的问题。
最后,要引导大众有更加健康的设计审美与价值观。柳冠中先生曾在“大设计 新动能”研讨会中对双11等消费狂欢严厉批评,商业社会鼓吹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使得设计沦为了商业的奴隶。商业狂欢之下是设计的失孤,设计应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而不是彻底成为商业的工具。(思考)
美国商业性设计在现今社会依然存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但是为了达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就需要商业性与社会性的不断博弈与均衡,设计承担着重要的调和作用,纯粹的商业性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了。(总结)
概述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现代产品设计
影响
总结升华
有机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功能主义的原则、兼收并蓄以及人性化的特点都对现代产品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概述)
二战后北欧的设计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形成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将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原则与传统工艺结合,既注重实用功能,又强调人文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形成了具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将人文主义与功能性结合,将现代主义的功能性与传统设计文化结合,既注重实用功能,又强调人文因素。(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现代产品设计是指在工业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设计,强调产品质量与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现代产品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第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现代产品设计影响很大,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影响到了模块化组合家具Worknest,通过吸收了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的优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工作空间进行定制。第二,是功能主义的原则,以功能主义为设计的核心原则,改变了设计华而不实的缺陷。影响日本设计师柳宗理的设计,他强调排除设计师的一切自我主张,最大限度地追求功能性和舒适度。第三,是人性化的特点,以亲民性、物美价廉和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为主要特点,吸收了现代主义功能需求和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影响了获红点大奖的SOULMAT 床垫,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床垫有三层热调节系统构可单独调节,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床垫柔软度。第四,其兼收并蓄的特点,对于外来文化能够有选择地兼收并蓄。比如汉斯 瓦格纳的“中国椅”系列就学习了明式家具的特点,影响了黑川雅之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形成独特优雅的设计风格。(影响)
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产品风格,达到了功能主义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在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人情味的特质,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最终被社会所选择。(总结升华)
概述
创始人
经营理念
宜家是来自瑞典的全世界最大的家具零售企业,是以平实价格销售自行组装家具的先锋。平整式包装是主要特征。(概述)创始人是英格瓦 坎普雷德。(创始人)宜家的经营理念有:第一,平民风格与大众家居,为中产阶级服务,以设计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为宗旨。第二,是民主设计。强调设计的民主平价面向大众,兼具美感与实用性,坚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宜家的信念是: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日程生活变好的权力,它包含五个因素:美观、实用、优质、可持续发展和低价。第三,把自己的顾客变成合作伙伴,利用平整式包装,顾客可以自己动手运输组装。第四,宜家坚持不上市被资本裹挟。坚持朴素的经营哲学:公司就是家,家就是公司。第五,卖场和餐厅可以高度融合。给予外出游玩一天的购物体验,坚信“你永远无法和一个饿着肚子的人谈生意。“的理念。(经营理念)
概述
背景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总结升华
美国工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商业性消费浪潮,核心原因是是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实施。(概述)
一战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元气大伤,而美国作为中立国,一战期间为战争国家提供武器和军事用品,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强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开始实施,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恢复经济。
作为一个纯粹的移民国家,美国本身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设计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下,为促进消费设计师选择用夸张外型来吸引消费者,以迎合大众趣味,促进销售,这一时期的设计特点是形式追随市场。美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一种为刺激消费而出现的商业性的样式主义风格,即流线型风格。设计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流线新风格广泛流行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象征,它区别于现代主义的刻板冷漠,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它是走向未来的标志,给人民带来希望和解脱,它的情感价值超过功能质量。
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经济强国,随着流水线和标准化逐渐成熟,产品价格逐渐下降,新中产阶级形成和扩大,人民的消费能力逐步提高。(背景)
20世纪50年代左右,“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广为应用,因而促使美国工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商业性消费浪潮。其目的是为刺激消费而故意缩短产品消费周期,加快商品更新换代。二战后,美国人民需要心理安慰和乐观激情,美国经济迎来了繁荣时期,为了迎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以促进消费,“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被实施。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功能型废止、合意型废止、质量型废止。功能型废止是开发出更多更新的功能,使先前产品老化;是指合意型废止是指设计出新的流行风格式样,使先前产品过时;而质量型废止是指预先限定使用寿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实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厄尔为促进汽车销售,有意识地翻新汽车外观造型,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促使消费者追赶潮流。“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促使20世纪50年代形成商业性消费浪潮的核心原因。“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为企业创造了巨额财富,满足了消费者求异求变的心理,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是单方面强调设计的促销目的,造成了美国设计华而不实的缺陷;再者,造成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最后,严重的资源浪费,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最终导致能源危机的发生。(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美国本身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设计一开始就具有浓烈的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汽车行业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导致了外观不断被翻新以刺激消费,最终导致了消费浪潮。商业性设计在现今社会依然存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但是为了达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就需要商业性与社会性的不断博弈与均衡,设计承担着重要的调和作用。(总结升华)
概述
联系
区别
总结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承认工业化的同时强调装饰化,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并不是单一的风格,是两战间统治艺术装饰潮流的总称,它发源于法国,后波及欧洲、美国,将现代主义严格的形式感与时髦的装饰感结合。(装饰艺术运动)而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后发展到欧洲各国,发端于建筑领域反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是工业革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设计运动,以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现代主义设计)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并行,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都有许多。(概述)
作为并行发生的两个设计运动,自然有许多联系:首先,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都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时间)再者,设计特征上两者都有简单的几何外形,并且都强调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特征)最后,它们与过去的设计运动不同,它们都肯定了机械化的生产。(对工业化的态度)(联系)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依然有很多不同点。首先是地点的不同,装饰艺术运动发源于德国,后来发展到美国、欧洲等。而现代主义设计的发源地是德国,后阿来发展到欧美各国。(地点)再者,虽然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都肯定了机械化的生产,但是装饰注意设计运动强调装饰,而现代主义设计却强调功能主义,完全否定装饰。(特征)最后,在意识形态上,装饰艺术运动是为少数的上层阶级服务,而现代主义设计则是为大众服务的、理想化的知识分子领导的运动。(意识形态)(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两者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在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现代主义设计最终成为国际性的设计运动,而装饰艺术运动却逐渐被抛弃,本质是因为为大众服务的设计才能被社会所选择。(总结)
概述
影响
有利
不利
意义
有利
不利
总结升华
科隆论战是以穆特修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围绕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分歧进行争论。最终穆特修斯获胜,证明设计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标准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现代主义和传统手工艺的最后一场论战。(概述)
科隆论战对于德国现代设计与世界工业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分为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有利方面有如下几点:首先,确立了联盟以工业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为德国工业设计奠定基础,并且把美国福特汽车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引入德国。再者,标准化为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打好基础。第三,在某种程度上阻止联盟向国家资本主义妥协,确立了设计应该独立于经济的原则,是德国设计至今仍保持优良品质的基础。第四,对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最后,使得设计与传统美术进一步分离,为工业设计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做好基础。(有利)而科隆论战也有许多不利影响:首先,迫使了传统手工艺的流失。其次,使设计变得冷漠、单一。最后,艺术的自由创造性得到限制,设计师的个性与创新性有所丧失。(不利)(影响)
科隆论战至今仍有深远意义,分为有利与无利方面。有利方面有如下三点:首先,使得工业设计产品能够被大众所使用;其次,科隆论战所确定的标准化已经成为现代化高效率生产的重要手段;最后,标准化是节约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利)除此之外,科隆论战带来的不利方面也有许多: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模式由大批量转向小批量,个性化,标准化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开始出现。第二,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差异化少。第三,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缺少对社会真实需求的关注,更多满足商业化的需求。(不利)(意义)
科隆论战对于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探讨,至今仍然有重要的讨论意义。中国产品设计深陷对国外设计的因袭模仿,传统审美被抛弃,缺乏自身的设计特色,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现代设计需要积极主动的多元化创新设计,对用户细分、洞察用户需求,提高文化独创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结合。要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应对变化调节的能力,比如模块化组合家具 Worknest就是很好的例子,既做到了标准化生产,又能够通过用户的需要多元地组合产生多样化的产品;同样,宜家地差异化营销也做到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总结升华)
《畴人传》由清代阮元撰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设计师的传记,它的发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和第一部科学家和设计师传记。
“畴人”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的天文、历法、算学家,和西洋学者。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算法等方面。
“造物”是什么
特征(春秋时期造物思想概述)
背景
代表(思想)
意义影响
总结升华思考
造物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有意识的、自觉的、持续的创造性活动。造物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生存和需求,有目的地使用满足需求的材料制造物件。(“造物”概念)春秋时期的造物思想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根源,通常对“物”和“人”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当今社会的设计研究仍有深远的意义。(概述)春秋时期,诸侯国彼此征伐,“礼崩乐坏”,学术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融汇点,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春秋时期的思想也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源所在。(背景)首先,孔子提出“文质兼备”的造物思想,讲求形式与功能并重,又如儒家文化的中庸美学。再者,墨子提出”先质而后文”的造物思想,强调功能第一,反对无用装饰过度装饰。韩非子的观点与墨子相一致,提出“好质而恶饰”,反对“以文害用”。第三,庄子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空间设计思维。表达了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考工记》中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讨论了天地人的协调关系,与现代的绿色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提出“材美工巧”,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思想)春秋时期的造物思想对后世造物影响很大,功能主义、实用主义、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成为后来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根源。与西方维克多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提出的绿色设计的思想相一致。(意义影响)现当代中国设计缺乏中国自身的设计观念,照抄照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设计的问题,从传统设计理念中学习是很好的途径。而春秋时期的造物思想在当今看来并不过时,现代设计离不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总结升华)
问 论述题: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