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由于医疗技术的提升带来的全球人民的平均寿命大幅上涨和两次世界大战,全球范围内增加了大量伤残者、失能者比例和老龄化的社会问题。而这些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公和边缘化也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同时,设计作为科技与生活中间的桥梁针对该类问题也在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并起着推进作用。而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则在设计对象、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创新性发挥着作用,并且与社会层面上的公平和个人尊重上息息相关。具体论点如下:
一、设计的多样性
(1) 设计的多样性拓展设计对象的多样性
设计对象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的向着多元性发展。从起初的为上层阶级、少数权贵设计,到为社会大众设计,再到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的“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特别强调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和“设计不仅为健康人服务、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这也进一步推动设计对象的范围将弱势群体和第三国家囊括其中。由此,社会和设计界对独立个体的多样性和个体认识价值内涵的进行了重新思考。这也要求设计不只是从产品的功能层面满足残障人士的物质需求,还需要考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 设计的多样性引导设计方法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设计观念也进一步引导设计方法的多样性。这在设计风格、设计元素、设计材料、设计思维等层面上得到具体体现。风格的多样性,则是在依托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运用不同的风格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元素的多样性则是通过设计的色彩、形状、质感等来创造不同的设计效果。材料的多样性是随着科技进步产生的新材料为设计带来了更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思维的多样性则是让设计师通过不同思维和角度去进行思考,以此来寻求最合适、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二、设计的包容性
(1) 设计包容性是从不同需求、文化差异出发的
设计的包容性旨在减少和消除失能者与普通人在生理和思想观念上的隔阂。因此包容性设计在满足使用者的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考虑更高层次、特殊的需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以此提供更好品质的服务和生活。 为弱势群体的设计起先是特地为其某项身体的不便进行设计,被称为“无障碍设计”。但这种过分强调差异化和特殊性的设计会对弱势群体回归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基于弱势群体更深层的平等的精神需求,包容性设计也由此产生。并且深度融合文化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得到产品的人性化得以凸现。
(2) 设计的包容性在设计观与方法论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设计的设计观和方法论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从通用设计到包容设计的设计观中,不断形成对平等、尊重多样性和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在方法论中,包容性设计在通用设计的基础上更强调简单易用和具有灵活性的原则,并且更注重用户良好的体验。
(3) 包容性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展现
包容性设计主要从设计的形态、符号、字体和色彩中进行运用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态层面上,则是运用给人带来不同含义的形状和材质的设计来满足需求。TOY-SOAP肥皂是一个专门为小孩子设计的肥皂。考虑到小孩的手掌较小,不好抓握,因此在肥皂上设计一个圆环。符号层面上,则是通过图案、符号将文字进行可视化,这样方便不识字的人群和外国旅客。纽约地铁是首个将线路图进行系统可视化的,经过简洁和几何化方式表示的线路和站点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大大提高了出行的效率。字体层面上,通过将文字的字体、粗细、排版进行设计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不少软件推出老年人版本,正是考虑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导致的机能的衰退,如视力的退化等。APP通过增大字体字号,突出主要功能,删减多余功能来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最后是色彩层面,在不破坏美感的同时,兼顾醒目、可读和美观性的平衡。不少APP的界面设计规范了主色和辅助色的使用,在美观的同时,运用饱和度高的颜色作为重点功能的突出强调。
三、设计的多样性、包容性对社会的重要性
尽管失能者的重大提升来源于医疗和辅助技术的发展,但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维持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设计通过多样性来使得社会正视弱势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权益问题,而非采用边缘化的态度来对待。也使得社会尊重少数和弱势群体,尊重人群的多样性。包容性的设计则是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提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和平等性。让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社会对其包容性的实际付出和人性化的关怀。
设计通过多样性和包容性在保障少数群众的生活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公平的、包容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则是在这核心上对让设计从对象、观念、实践等环节的全新思考。这也要求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担负起“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职责,将设计的眼光站在更高、更多元的层次上去思考设计,推动多元性和包容性在设计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中得到落实,让设计真正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美好品质的生活。
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企业为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不惜过度掠夺自然资源,对环境产生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在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暴露的过程中,可持续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方式也由得以产生,它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来达到以效能和服务去取代物质产品的最终目的。可持续设计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内涵及形式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一、绿色设计的发展过程
可持续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契合不同社会环境的诉求。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分为绿色设计、生态设计阶段、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以及社会创新的过程。
首先绿色设计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去额外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而3R原则也在包装、室内设计有着相应的衍生原则。然而仅是将可持续的概念作为产品附带的考虑因素是无法取得显著成果的。因此可持续设计发展到生态设计阶段,它将自然界的健康存在原则作为设计活动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从“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为本”的全新概念上。这也契合中国倡导的“碳中和”和“双碳”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不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牺牲环境,而是要兼顾经济和绿色可持续。再到产品服务系统阶段,概念也从物的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在这过程中将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案来解决环境问题。瑞典的戈德歌尔摩哈马比社区正是通过提供可回收教育、系统的产品服务来塑造社区下用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最后是社会创新设计阶段,可持续的概念不再局限于资源和环境中,文化、社区都是可持续的一部分。
二、可持续设计的基本观点
综上所述,设计是一种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的方式,设计师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职责,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是从社会、人类长久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进行策略性的设计活动。设计在兼顾使用需求和美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使得整个行业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设计师通过绿色设计来引导用户来进行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未来,设计将会在可持续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创新与可持续并存的设计之路。
简述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起:解释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的现状,对产品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的多元化(设计形式多元化)
人工智能提高设计效率
对产品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结:以人为本,与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不断提高人的幸福感和自由
总起: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设计学科也迎来了一场变革,“设计”一词正在被重新定义。随着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完成设计项目,人工智能不在单独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而存在,而是广泛的参与设计行业中,形成多学科交叉,科技与设计相互交融的新局面,设计思维不再局限于单一方向。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设计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重复性的设计工作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变得相对简易轻松,尤其是在产品设计当中,人工智能的可利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大提高了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因此,人工智能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设计思维与设计方式的多元化(or设计形式多元化)
随着人工智能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来,作为人类脑力的延伸,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平台模拟人类本身的活动规律,包括相关的分析与判断、构思与决策甚至是思维推理过程,产品设计的创新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设计呈现不再完全依赖于手绘草图。例如我们以往设计一款产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推导,从头脑风暴,调研,再到思考方案最终落地这一整个过程,在现今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Mj,GPT等等工具来完成,这不仅改变了我们以往的设计方式,使其变得更加多样化,还使用这些人工智能工具的同时,可以训练智能系统快速学习、存储和完善其他学科的知识,然后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来扩展设计的思维的多元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未来的设计形式是设计师创造性地想象出设计框架,用精确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作品,而设计的过程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二、人工智能提高设计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设计师们开始合理的运用不同的计算机对设计进行辅助。例如辅助决策类的人工智能,基于知识推理或遗传算法的概念生成方案评价专家,帮助设计师摆脱经验限制和固有映像,生成用户模型或者配色方案等等,设计师与人工智能通力合作,减少了设计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周期,优化了设计流程。阿里巴巴的“鹿班”,在2017年双十一,设计总量高达4亿,每秒完成8000张网页banner设计,人类美编设计完成同样工作量需连续工作173天,且购物者并未察觉。
三、对产品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设计的未来发展必然是追随着科技的步伐,从而使得设计理念得到正向的发展。智能话设计,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五感设计,数字孪生,智慧城市设计美学等理念的出现。意味着设计师在设计思维上需要站在更高的美学、哲学、生态学等高度,才能更好的驾驭人工智能完成设计。通过发挥人机双方的认知优势,再设计概念层发现盲区,打破固有的创意限制,形成创新性的结果。设计师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并进行充分思维碰撞以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设计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出发点,创造更美好的人类社会。推动中国从设计大国向设计强国的转变。
总结:
人工智能在当今社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相关的技术在产品设计的应用前景中极为广泛。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云空间和大数据应用等的发展,人工智能会更多更广的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来,这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平衡人与机器的关系,如何使之和谐共存,如何让人与机器相辅相成。因此,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迅速,与设计的交融也越来越快,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化,但未来设计的内容一定还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因此我们要更注重情感化的设计和可持续的设计,与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不断提高人的幸福感和自由。
提纲:
一.设计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二:设计是大众的设计,要以民为本
三:好的设计要与时俱进
四.总结
古代中国社会对工巧十分重视和推崇,认为要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优良的产物,而当时的西方设计则更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推崇诚挚的设计,反对为了追求时尚外观而牺牲实用性和真实性的设计。这一系列的思想对我们当代设计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点:
-:设计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我国最早的设计理论《考工记》中提到,工巧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再协调“天时、地气、才美的基础上的,工巧应尊重大自然,其设计行为应遵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功成事遂。这一点与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规律十分吻合,与我们今天代设计师的“绿色设计”要求甚为一致。当代设计师们在设计的同时,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功能良好,我们更应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做可持续的设计,才能做出真正好的设计。
:设计是大众的设计,要以民为本拉斯金强调设计应该具有审美性,即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还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他认为艺术和设计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要求我们当代设计师要把设计的重心放在民众的身上,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我们更要关注当下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深入了解当代时代背景下大众的生活方式,才能做出好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享受的设计。
三:好的设计应与时俱进《考工记》一再提及“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具,巧者合之”的观念,强调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这提醒我们当代的设计师在设计形式和思想上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当代最新的技术,不要一味的享受当下停滞不前。设计需要与当代的新技术融合发展,不断前进。
总结:当代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不能只注重设计本身而忽略设计目的。更要“以人为本”,要关注用户的需求,满足人对美的享受,提高用户的体验。因此要求设计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学习所处时代的新的技术,与设计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设计形式,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好的设计,诚挚的设计。
问 论述题:当下的经济模式从服务性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以信息化为主的模式转为以数字孪生为主的新模式,请简述设计在社会与文化、数字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