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市场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设计产品最初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渠道从而进入人们的生活。好的设计会刺激人们的消费,进一步带来极大收益,同时好的设计产品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附加价值。
1.以文化符号体现设计的民族性,带动销售
以我国当下较能体现用文化符号表达设计民族性,从而带动销售的设计“霸王茶姬”为例。“好设计”与“好生意”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的关系,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认同,在保证良好的形式与功能前提下,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合理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提升对该设计的购买率,“霸王茶姬”作为新中式茶饮品牌,从2017年至今全球门店已突破2080+,主要门店分布于国内及东南亚等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华人居多地区。“霸王茶姬”的成功与其对文化符号合理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logo 的设计上将中国元素戏曲元素和与中国红相结合;在包装上的设计注重文化表达,以东方文化为“根”,西方的表现技法为“壳”,整体色调以靛青为主,加上常用于瓷器上的装饰纹理,着重突出了东方美学文化;同时在门店的设计上也有意打造出具有东方美学特点的氛围,以其温馨朴素的装修风格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这些巧思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该品牌获得了消费群体的支持。
2.强调设计为消费者带来的优良体验
在世界范围内,能较好的强调设计带来的优良体验案例中,瑞典“宜家”无疑是一个优秀案例。设计产品应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顾客为上帝”,从设计定位到设计的促销及售后服务都应始终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切实感受和产品体验为出发点。宜家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企业,以其富有现代感、新颖的设计风格开创了以平实价格销售开创自行组装家具的先锋,这种家具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还鼓励了消费者加入家具组装的过程,密切了消费者与产品的联系,拉近消费者成为“宜家”的合作伙伴,同时“宜家”有意将卖场与餐厅高度融合,为消费者打造“外出游玩一天式”的消费体验,将消费者最大程度的留止在宜家卖场。宜家高度强调消费者与设计产品间的联系,重视提升设计品质并如何让消费者拥有更好的设计产品使用体验与设计参与度。
综上所述,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密不可分,好的设计可以引导消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其商业成功不局限于满足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如对文化符号的合理运用,提升消费者对设计产品的参与度等手段赋予设计附加价值。
1.什么是设计哲学
2.密斯.凡德罗——简介,少即是多
3.西格莱姆大厦
4.罗伯特.文丘里——简介,少即是乏
5.母亲住宅
6.综述
设计哲学的主体可分为大部分设计师和个人设计师两部分,对大部分设计师而言,设计哲学是为达到设计目的价值观的方法论的总和,对于个人设计师而言,设计哲学是基于设计师自己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目的性的设计信念,如密斯凡德罗主张的“少则多”和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少即乏”两种看似相悖的观念其实都是设计师根据自身设计哲学所提出的口号。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建筑师和设计师,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第三任校长,代表作品有巴塞罗那设计博览会德国馆、西格莱姆大厦、巴塞罗那椅等。他设计的摩天大楼成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的象征,因此成为现代摩天大楼设计的开创者,改变了现代建筑的面貌。他反对设计中对传统风格的抄袭,反对复古,主张新的、现代的风格,强调与时代紧密联系,肯定建筑的工业化,擅长用钢架和玻璃表现技术的完美,提倡简洁的设计。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少”针对的是当时建筑界依然流行的古典装饰手法,阻碍了现代建筑工业化的进程,“多”指的是建筑上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最大的使用空间。
西格莱姆大厦作为国际主义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演变成了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也被成为了国际主义开端。“冷漠、理性、单纯、机械式”作为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设计的特点,从西格莱姆大厦的设计上便可见一斑,西格莱姆大厦外表形式简单,整体呈反装饰、系统化的特点,钢架结构和外观上整齐的玻璃窗构成了整体建筑。西格莱姆大厦是密斯来到美国之后发展出的新的现代主义,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但从意识形态上来看确实泾渭分明的,西格莱姆大厦在设计上为形式而形式,单纯的为了表现出密斯所主张的简洁的、现代的设计,而忽略了成本造价,也表现得过度理性、缺乏人情味。
罗伯特.文丘里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他在1969年提出了“少即乏”的原则,主张从历史装饰元素与美国通俗文化吸收装饰元素,丰富现代建筑的审美性和娱乐性。是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母亲住宅”中提出了他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他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但与密斯不同的是,他的设计里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单调的形式特征,如同拱券的运用,对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采用抽象、混合拼接的方法进行折中处理,但总体仍是简单明确的、功能的、实用主义的,较“少则多”的理性冷漠更多了情感的融入。
母亲住宅的设计上采用了对历史元素的折中与不对称处理,把象征庄严、宏伟的符号运用在家庭住宅外观的设计上,窗户的设计也呈不对称状,两侧的窗户在面积比例上是相同的但是分割的方式却是完全不同,整体“平衡而不对称”。“母亲之家”的文化身份往往难以界定,在通常情况下,它被认定为将“又丑陋又平淡”的美国饼干盒式设计传统与复杂的、奇形怪状的内部装修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性趣味。
综上所述,设计哲学是设计师对设计具有强烈目的性的理念,是基于不同的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设计哲学。个人设计师拥有自己的设计哲学,其不同的设计哲学源于个体差异与所受环境的影响作用,“少则多”与”“少即乏”两种不同的观念,也是设计师在受到不同的时代环境的影响下所提出,设计哲学更似一种设计师对于设计的价值观。当下的设计师应该敏锐的察觉且捕捉到时代信息价值,在大环境中进行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设计哲学,从而设计出符合当下需求且有前瞻性的设计。
1.简述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2.现代产品设计所展示出包含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情化,民主化,传承性
3.对人情化,民主与传承进行举例。
4.兼容并蓄,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举例
5.总结+这种影响引起的对当下设计的思考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北欧五国形成的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现代风格设计。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北欧特定的文化背景、地理因素等作为设计基础,并将本土传统文化与国际上盛行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相结合,在注重功能主义的同时又更强调人文因素,避免了现代主义中几何形式的冷漠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首先,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最直观的体现在基于本土文化背景的人情化改良,以使用者良好的体验为产品设计的第一要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的产品摆脱了以往现代设计“刻板”“过度功能化”的形象,开创了一种经典的现代设计风格——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取得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平衡点。
其次是设计的民主化,致力于生产出可以批量生产并被大众所接受的设计,同时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产品设计注重经济法则和大众化应用领域的发展,把“物美价廉”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把产品的设计核心,放在了大众的应用领域中,产品多以亲民性为主,综合各种条件,推进合理设计,降低成本,做到廉价,同时又要格调高雅,风格简朴、典雅、明快。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对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平衡以及民主化设计在马特逊的作品中便可见一斑。马特逊作为瑞典现代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家具设计思想建立了瑞典居家环境轻巧而富于人情味的格调,为家庭成员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依托,马特逊喜欢用压弯成形的层积木来生产曲线型的家具,他在1936年设计出的扶手椅便很好的体现了其设计理念,这种家具轻巧而富于弹性,提高了家具的舒适性,同时又便于批量生产,对于舒适性的追求也影响到了材料的选择,纤维织条和藤、竹之类自然而柔软的材料被广泛采用。
此外兼容并蓄的设计,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也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另两大特点。丹麦家具大师汉斯.维纳所涉及的“中国椅”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的明式家具,在设计中以轻盈的形式进行表达,去除繁琐的细节,“中国椅”比明式的“圈椅”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同时结合现代美学的造型与特点,并再材质上添加天然纸纤坐垫,成就了产品的优美线条与触感,达到了形式美和功能美的结合。
综上所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可概述为:传承性的思想、民主设计、功能美与形式美并存、设计上的兼容并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给现代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现代设计摆脱了“过度功能化”刻板单一的面貌,强调了人在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在文化传承、形式美功能美的结合等方面深刻的影响了现代产品设计。当下设计应从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思考如何做到本土设计与先进生产技术的融洽并行,学习世界优秀的设计,使设计在保持民族特点同时做到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致力于做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设计,始终把使用者的体验放在设计首位。
宜家作为世界闻名的瑞典家具卖场,是英格瓦·坎普拉德在1943年成立的一间跨国性的私有居家用品零售企业,同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企业。其开创了以平实价格销售自行组装家具的先锋,其LOGO配色则采用瑞典国旗中的蓝、黄色进行设计。
宜家的经营理念奉行以下四点:一是致力于打造平民风格与大众可购买的心仪家居。宜家提倡了民主原则,同时也是北欧的传统设计风格,即面向大众的平价高质量设计,产品做到实用性与美感兼具的同时融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宜家认为好的设计是美观、实用、优质、可持续和低价这五大元素的完美结合;二是把顾客变成合作伙伴。宜家的产品需要顾客自己动手、自己运输和自己组装(平整式包装)来换取产品的低价格;三是宜家坚持不上市,拒绝被资本所裹挟。宜家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坎普拉德一直秉持着朴素的经营哲学;四是卖场与餐厅高度融合。宜家从用户体验角度为出发点从而提出旨在为消费者打造“外出游玩一天式的购物体验”,宜家餐厅负责给消费者提供休息和进餐的场所,整体营造一种“慢下来”的氛围,为顾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延长了顾客的停留时间。
宜家的设计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现代风格,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和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无名设计的概念在20世纪被提出,代表人物有日本的设计大师柳宗理。无名设计是一种非个人的,强调集体的设计,设计师的姓名不再是设计产品的重要属性,关注的则是设计作品的具体功能和产品自身,从而使设计史研究走出风格史的束缚。无名设计着重于设计中的理性化,是现代设计的延续,比起以往的设计,它更倾向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学科,注重减少设计中的主观因素,强调理性客观的科学技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无名性”为特征的理性主义设计为国际上一些引导潮流的大设计集团采用,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国的布劳恩公司等。
1.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概述
2.共性——技术,向他国学习,重视设计教育,为大众设计,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结合民族文化
3.区别——时间,日本“双轨制”,德国“功能主义,大批量生产”,理性化与人性化
4.综述,对此的思考
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同为世界设计中的前列,在发展初期都在向他国学习借鉴,从中汲取养分并结合本国国情从而发展出具有本土特点的优秀设计,且同样重视设计教育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是,德国设计选择坚定的走向功能、理性、科学的发展道路;而日本则选择结合传统文化发展设计中的“双轨制”,一条更具人性化的设计道路。总的来说,德日两国的设计存在共性的同时又存在着区别。
德日两国设计的共性可体现在,二者在本国现代设计起步阶段都向他国进行了学习与交流,意识到了设计教育对设计德影响力,并且致力于推行先进技术的发展。在1850年,作为欧洲国家的德国,比较起英、法,其工业革命起步较晚,穆特修斯作为驻英官员,他积极推动对外的学习与设计理论的交流,回到德国之后致力于设计教育的发展,坚持德国设计走向理性化与标准化;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在二战之后开始发展,在发展初期,日本政府频繁组织各类交流活动,主张向德国设计进行学习且沿袭了德国设计简洁的特点,而日本设计的市场又是向美国进行学习,结合日本本土文化,发展出一条双轨制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有着政府的大力推动向世界优秀设计的学习,加上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培养,如1969年“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对各地相关行业单位进行指导工作。
德日设计的区别可表现在,二者在现代设计的起步时间上的差别与日本奉行设计上的“双轨制”,相较德国毫不动摇的刻板理性化设计路线,日本设计则更加具有本土文化带来的人情味。上述提到,德国设计在二战前已经开始发展,而始于二战后的日本设计在时间进程上已经被拉开一段差距,但由于日本政府对设计行业的重视,日本设计在短时间内已发展成世界优秀设计;日本设计在传统手工艺方面,依旧贯彻了传统美学的理念,如:田中一光设计的无印良品的海报,构图大量留白,地平线将画面一份为二,简洁的白色与背景浑然一体,将无印良品的“省去多余”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中的极少主义。在现代设计的轨道上,日本设计则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如:2022年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之一——无人机-Airpeak S1,因其功能完善的设计而脱颖而出,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飞行性能,它配备了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灵活机动,可以在空中进行精确控制并保持位置,尽管体积小,但功能齐全,为专业人士提供新选择。日本的现代设计简洁,便携,小巧,人性化,高科技的特点在这个设计中便可见一斑;德国的现代设计一直贯彻着高度理性化与功能化的原则,同样为红点奖的获奖作品:多房间扬声器-Loewe klang mr amp,该设计外观是一个简单的黑色方体,但触感舒适,其內部设计则非常细致,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控制元件易于使用,并且端口也十分方便。德国现代设计以高质量,强调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理性化与功能化闻名。
综上所述,德国的现代设计强调造型上的简洁以适应大批量生产,重视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以理性化与功能化为设计原则,注重产品的细节设计致力于高质量设计,始终走科学设计的道路。而日本设计奉行“双轨制”,对于传统设计依旧贯彻传统美学,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上在理性、高科技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情感,使得设计更加简洁便携,更加人性化。总之,两国的设计发展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国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发展,所以如何更好的将二者进行结合从而发展出带有浓厚的本国特色的优秀设计是值得当下思考的问题。
1.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概述
2.共性——技术,向他国学习,重视设计教育
3.区别——时间,日本“双轨制”,德国“功能主义,大批量生产”,理性化与人性化
4.综述
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同为世界设计中的翘楚,在发展初期都在向他国学习借鉴,从中汲取养分并结合本国国情从而发展出具有本土特点的优秀设计,且同样重视设计教育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是,德国设计选择坚定的走向功能、理性、科学的发展道路;而日本则选择结合传统文化发展设计中的“双轨制”,一条更具人性化的设计道路。
德日两国设计的共性可体现在,二者在本国现代设计起步阶段都向他国进行了学习与交流,意识到了设计教育对设计德影响力,并且致力于推行先进技术的发展。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始于二战前穆特修斯组织的“德国工业同盟”,穆特修斯作为驻英官员,他积极推动英德技术的学习与设计理论的交流,回到德国之后致力于设计教育的发展,坚持德国设计走向理性化与标准化;日本的现代设计在1960年之后开始发展,在发展初期,日本政府频繁组织各类交流活动,主张向德国设计进行学习且沿袭了德国设计简洁的特点,有着政府的大力推动向世界优秀设计的学习,加上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培养,如1969年“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对各地相关行业单位进行指导工作。
德日设计的区别可表现在,二者在现代设计的起步时间上的差别与日本奉行设计上的“双轨制”,相较德国毫不动摇的理性化设计路线,日本设计则更加具有本土文化带来的人情味。上述提到,德国设计在二战前已经开始发展,而始于二战后的日本设计在时间进程上已经被拉开一段差距,但由于日本政府对设计行业的重视,日本设计在短时间内已发展成世界优秀设计;日本设计在传统手工艺方面,依旧贯彻了传统美学的理念,如:田中一光设计的无印良品的海报,构图大量留白,地平线将画面一份为二,简洁的白色与背景浑然一体,将无印良品的“省去多余”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中的极少主义。在现代设计的轨道上,日本设计则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如:2022年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之一——无人机-Airpeak S1,因其功能完善的设计而脱颖而出,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飞行性能,它配备了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灵活机动,可以在空中进行精确控制并保持位置,尽管体积小,但功能齐全,为专业人士提供新选择。日本的现代设计简洁,便携,小巧,人性化,高科技的特点在这个设计中便可见一斑;德国的现代设计一直贯彻着高度理性化与功能化的原则,同样为红点奖的获奖作品:多房间扬声器-Loewe klang mr amp,该设计外观是一个简单的黑色方体,但触感舒适,其內部设计则非常细致,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控制元件易于使用,并且端口也十分方便。德国现代设计以高质量,强调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理性化与功能化闻名。
综上所述,德国的现代设计强调造型上的简洁以适应大批量生产,重视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以理性化与功能化为设计原则,注重产品的细节设计致力于高质量设计,始终走科学设计的道路。而日本设计奉行“双轨制”,对于传统设计依旧贯彻传统美学,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上在理性、高科技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情感,使得设计更加简洁便携,更加人性化。
一、 解释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二、 相同
三、 不同
四、 综述
工艺美术运动是18C末到19C初起源于英国的一场影响广泛的设计运动,其强调手工艺反对工业化,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并主张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同时提倡哥特风格和中世纪风格,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而新艺术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法国的一次影响巨大,内容广泛的形式主义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基础上提倡艺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工艺美术不同的是师从自然的设计风格。
二者的相同之处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都是对矫揉造作与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对;其次都重视传统的手工艺的振兴,都是师从自然,装饰纹样从自然中汲取营养;都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日本装饰风格;二者都受威廉莫里斯的思想理念和设计实践影响。
二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新艺术运动植物纹样装饰于实用产品,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对哥特风格的推崇,其放弃任何传统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在装饰上强调曲线的表达;二是虽然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一样受威廉莫里斯思想的影响,但前者虽支持莫里斯对工业化粗制滥造产品的批评但是不认可对于工业化的完全否认,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工业化达到产品的优化;三是较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所涉及范围更加广阔,平面设计算是其影响最深刻的一个设计范畴,其表现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是设计师们对于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的改变所作出的反应,他们都批判了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对工业化抱有不同程度的成见,无法完全去适应工业化,所以二者理念都不太符合工业化历史潮流。但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为后世的设计带来了启迪。
简述韦德伍德陶瓷工业对于当代设计的影响与促进
一、 韦德伍德陶瓷公司简述
二、 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新技术的运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三、 对当代设计的促进
四、 综述
18世纪的英国韦德伍德陶瓷公司是一家因生产皇家专用瓷器而闻名的私人企业。其组织化影响了陶瓷业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效率;同时因韦德伍德公司陶瓷的风靡,更多的人选择使用其名下的陶瓷器饮用热饮与食用热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韦德伍德公司对当代设计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新了生产结构。韦德伍德公司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当时社会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韦德伍德精准的抓住了契机,合理运用新机器新技术,进行生产结构的优化,从而使得其名下陶器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其次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定位,韦德伍德陶瓷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定位、对不同人群喜好的敏锐察觉。在此之前,陶瓷器具更多的是作为极具艺术性的装饰产品,生产成本高,局限于为上流社会所使用,而在韦德伍德陶瓷公司进行技术革新之后——一是通过改善陶泥混合比,使陶更加白,更接近瓷的质感,二是在模具中重复浇注泥浆使之成型。随着生产力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创造出适合批量化生产的陶瓷器,使得陶瓷器具可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其1763年生产的一种白色日用陶瓷更是被赐予了“女王“牌陶瓷的称号,足以见得其名下陶瓷器对社会的影响力。
韦德伍德陶瓷公司对当代设计的促进主要体现为:其能够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陶瓷业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促进意义。同时韦德伍德公司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生产设计,并请专门的画师和设计师对瓷器的造型与花纹进行设计,使得其名下的瓷器具有浓厚的时代风格,推动了以用户需求与审美为导向的设计。
综上所述,韦德伍德陶瓷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对新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不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定位,这给当下设计应该更好的把握新技术、新材料、优化生产结构的同时应该精准的抓住目标用户的需求与审美、应抓住时代的契机带来了启迪。
中国的手工艺阶段受生活方式和生产力的限制。以生活用品为主,设计销售一体化,从原始社会刻有象征意义的几何纹样的陶器和玉器,到用途广泛的青铜器,平滑流畅的瓷器,再到造型大方木制家具等,其中明式家具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
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中,讲究工巧,所谓工巧,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而意匠之巧更为重要,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考工记》中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就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体现。在陶器身上刻画着有象征意义的几何图案的仰韶彩陶,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随处可见玉器文化的发展,多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玉器都是其发展的辉煌见证,其中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成为了典型代表,良渚玉器呈现器型大,整体观感稳重的特点,器皿雕刻对称性极强,线条刻画技艺娴熟,以红山文化中的方形玉器为例,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型。工匠能很好的针对玉的形状进行把控,将玉器的原始形态美发挥到极致,红山玉器用途广泛,祭祀、陪葬等,玉器也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权势。
到了汉代,西汉的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器技术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利用虹管将灯烟吸入盛水的灯座,使之溶于水中从而防止室内的空气污染,通过调整遮光板的位置来调节照明的方向和照明度,其中绿色环保的理念,放在现在看也是可圈可点。再比如中国明代的家具设计,其精巧的“意匠美”与深沉、不加掩饰的“材料美”相结合,再施以恰当的“工艺美”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不单指在明代制作的家具,而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设计精巧,制作精良,风格简约的优质家具,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已达到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其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结构科学合理,榫卯精密,坚实牢固,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工艺上雕刻线脚处理得当,是中国智慧的杰出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手工艺阶段的设计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同时具有象征和重要性。
古代欧洲的设计经历了从以崇拜自然的奴隶制时期的设计,到神权至上的中世纪,浪漫的文艺复兴时期,再到以资产阶级凸显政治立场为目的的新古典设计,之后便是工业革命前的短暂的前现代设计以及高度繁琐的维多利亚设计。
欧洲奴隶制阶段时期的设计,大致可分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三种风格。以古埃及时期的手工艺品为例,古埃及时期的家具与装饰品常用自然元素和生活元素进行装饰;而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及结构则采用自然纹样装饰居多。此阶段,欧洲的手工艺特征强调的更多是人与自然。
中世纪的设计强调神权至上。哥特式建筑作为其中的代表,其建筑整体趋势垂直向上,顶端尖锐,整体高耸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以此强调神权的至高无上性,此阶段的建筑与家具都是经过精湛的技术创造,造型精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是浪漫的,强调人权,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设计中汲取灵感,常用柔和的曲线与自然元素进行装饰,此时将人作为艺术与手工艺品的主题进行创作。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作为此时期的两种代表风格的区别体现在:巴洛克风格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造作的表面处理效果,构图与空间布局不规则,具有贵族与宗教的威严、倾向“男性化”,主要用于天主教教堂与室内设计;洛可可风格则更偏“女性化”,更加甜美与柔和,同样强调自然元素的装饰作用:常用草叶与贝壳进行装饰,延续了巴洛克风格的同时又更加奢靡。此时设计的受众群体依旧以上层阶级为主,但是设计中心已经转向人而非坚守神权至上。
到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兴、英国新哥特主义复兴、美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产生的折中主义这三个浪潮最具代表性,笼统的称为新古典主义。该运动产生最主要的动机就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复兴古希腊、托斯卡尼风格来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成为当时古典主义风格一度兴盛的主要原因。
1830年后,新古典设计逐步式微,出现了繁琐奢侈的维多利亚设计——欧洲各种传统风格的折中,实质是古典主义的折中,这个时期对古典风格的模仿大多非常笼统,其消费者是中产阶级和新兴的工厂主等对生活环境有着更高要求的人群,这种风格建筑的特点就是将现代结构与传统装饰相混合,而家具设计拥有的特色是:注意表面处理,体量大,华美,以库克设计的“白日梦者”椅子为例。
综上所述,通过各时期的手工艺特点可得出欧洲手工艺阶段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对自然元素的运用、为上层阶级服务、整体发展状态呈现循环上升的趋势。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甘青地区以彩陶艺术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的统称,在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流畅大方的风格基础上更加细化,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圆形器皿为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运用不同的线型,讲究空间虚实对比和体量关系对比,已经能较好的运用形式原理来为造型服务;装饰和造型源于自然,图案有条带纹、圆点纹、波纹等,运用夸张和写意的手法刻画;色彩方面以黑陶为主,间有红彩和白彩。总体上可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归纳为:装饰图案的密集;内壁绘彩;点与螺旋纹在装饰上的运用。
问 简答题:请从设计批评的角度简要分析你对功能与形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