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xx
wwxx
王鑫 湖北经济学院学生

注册于 4年前

回答
10
文章
0
关注者
0

包豪斯是1919年有设计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创建的设计学校。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建筑设计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的宗旨是创造一个技术与艺术接轨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合当代机械化生产的设计人才。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
1.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相结合。
3.强调使用新材料新技术。
4.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相结合。
5.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借鉴 1. 设计基础训练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学”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实践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强调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高校开展项目为导向的工作坊,和企业项目对接,课堂教学更加新颖有趣,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设计的了解,有利于进入社会设计后的发展,同时对企业也可以降低成本,在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的帮助下高效完成项目。2.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并能供给工厂大批量生产。3. 包豪斯提出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非产品有着重大意义,中国设计教育也应当注重人文主义教育,人本思想是设计十分重要的原则,当今设计是平等的,是为所有大众服务的,我们应尽量设计适合中国大众,提升中国大众生活质量的产品,造福人类。

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建于1953年,是一所国际色彩十分浓厚的设计艺术学院。其定位是工业产品造型领域的国际性教学,发展为研究中心。乌尔姆设计学院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教学思想,建立了高度理性、科学的系统设计理论,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和方案,是战后“新功能主义”的代表。学院关于设计思想的原则在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中得到实现,产生出所谓的“布劳恩原则”,成为德国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设计的典型。乌尔姆学院是战后德国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的核心,对现代设计和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1. 大量设计人员逃离德国,以及二战对德国的毁灭性打击,导致战后德国设计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恢复过程。但是包豪斯设计和教学实践活动对德国设计的深远影响,以及德意志民族长于思辩的理性主义设计性格,使战后德国的设计恢复很快,很快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最终将理性设计、技术美学思想变成现实并形成体系的是乌尔姆学院及其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这成为德国现代设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1950年,爱歇·舒尔创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由马克斯·比尔担任院长。在办学思想上,他主张通过设计使个人创造性和美学价值与现代工业达成某种平衡。在他的观念中,艺术与设计都基于理性的原则之上。在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下,乌尔姆学院的教学实质成为包豪斯的继续。真正使乌尔姆设计学院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严格的教学体系,是在1956年由托马斯·马尔多纳多任第二任院长以后。马尔多纳多认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学院应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培养出科学型的设计师,为德国工业发展服务。从而发展了一种严格系统化的设计体系,并建立了高度理性的设计方法体系,即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学院依然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而结构又是明晰地反映着功能关系的。
  3. 乌尔姆设计学院将工业设计完全建立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成为设计发展史上一个观念上的重大转折,开创了对现代设计理性、科学研究的开端,导致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对以德国为代表的设计理性化风格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在教学改革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字体、图形、色彩计划、图表、电子显示终端等全新视觉系统,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模式。
  4. 1968年,由于财政问题,乌尔姆学院被迫关闭。尽管这所设计学院只存在十多年,但是它对德国和世界工业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和设计观念至今仍是德国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乌尔姆学院奠定了德国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对20世纪后期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柯布西耶
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杰出代表,机器美学的奠基人。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理论家,在设计中强调功能至上的原则,是现代主义大师中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主张用机器的理性精神来创造一种满足人类使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
2.新建筑五要素: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 自由立面。
在设计的“萨沃伊别墅”中,这一要素被极大的表现了出来,这座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乎无装饰。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座里程碑。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他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萌芽阶段提出的重要见解对于推动运动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他的设计风格对整个日本设计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和安藤忠雄的设计都带有柯布西耶的影子,对于二者的设计启蒙产生重要意义。

相同点:
1.都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装饰风格的反对,同时也是对工业风格的强烈反应,并且都是受到了莫里斯的思想理念和设计实践的影响。
2.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衷,无论是新艺术运动还是工艺美术运动,他们都是迫于工业化和过分装饰的贵族风格压迫而开始的改革,其所向往的还是手工艺。
3.放弃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开始采用自然装饰,比如植物,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和图案。
4.都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日本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和浮世绘。
不同点:
1.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并且将其作为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来源。
2.新艺术运动完全放弃传统风格,彻底走自然风格,强调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装饰的动机来源于自然形态的曲线风格。
3.新艺术运动暗示着工业化时代即将出现。
4.工艺美术运动可以说是一种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是一场运动,在各个国家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

“形式追随功能”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并成为现代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其认为一件物品或者建筑物的美和价值是取决与它对其目的的适应性,强调功能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
关于产品的形式一直是设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形式追随功能更多体现的是人的理性思维,核心是功能主义,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应由其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验来确定。
2.后来的形式追随激情,是人在本能层面的设计。因为人从感情的角度来讲,人是本能的喜欢好看的东西的,所以装饰精美的普遍会受到人们喜爱。虽然一些产品在反思层面上我们都知道它虽然拥有精美的装饰,但这些装饰是会妨碍产品功能的使用的,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人们在情感上就是会偏向选择看起来好看的产品。这时候这些产品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他的实际功能。

莱特对有机建筑的理解是“活”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建筑
对此,他提出六个原则:
1.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2.建筑风格与人类一样多样
3.以简练为艺术标准
4.发挥建筑材料的本质性表达
5.从环境中汲取建筑色彩
6.建筑中蕴含的精神要统一,完整
莱特在一段时期设计了大量的住宅建筑,基本位于美国的草原地区,有 
机建筑理念下,这些住宅成为反映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载体, 
“草原式风格”由此产生:
1.外观上低矮宽阔,室内开放,强调水平线
2.材料以石头、木料为主,与环境相协调
3.墙面平直几乎无装饰,保留天然原色

一意义: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的功能;
4.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华而不实的趋向;
5.在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1888年英国一批艺术家与技师组成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定期举办国际性展览会,并出版了《艺术工作室》杂志。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艺美术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欧美各国。而其影响最大的领域是家具和室内装饰。

二局限性:由于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对工业化的意识认识不足,加上当时英国盛行浪漫主义的文化思潮,英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人物始终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进入20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装潢,追求表面效果,结果使英国的设计革命未能顺利发展,反而落后于其他工业革命稍迟的国家。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今天所谓的工业设计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正是工业革命完成了由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转折,随之而来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批量产品的生产为设计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设计行业开始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 传统的劳动过程中,往往由人扮演基本工具的角色,能源、劳力和传送力基本上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工业革命则意味着技术带来的发展已经过渡到另一个新阶段,即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具,从而变成了劳动的性质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此时的设计风格被简化为适应机器制造的东西。
其次,新的能源和材料的诞生及运用,为设计带来全新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材料的构成和结构模式,最突出的变革出现在建筑行业,传统的砖、木、石结构逐渐被钢筋水泥玻璃构架所代替。
第三、设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标准化、批量化成为生产目的时,设计的内部评价标准就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工业而工业”的生产。对于设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的概念应运而生,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利益的追逐,成本的降低,竞争力的提高,设计的受众、要求和目的的发生了变化

设计是什么:
设计是把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计划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过程。实际是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或者潜在需求,进行创造的过程,它要符合人机关系,让人有心理上的满足,同时又是环境友好的,也便于生产,给人们带去生活中带去便利的创造性过程。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是设计的基础,设计依托于技术来展现,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的事物形成新的事物或是改变事物原本功能的方法。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中是蕴含着文化,让设计更容易让本国人民所接受,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让本国人们心领神会,这是外国文化在没有长时间接触了解的情况下所达不到的;同时对文化的不断追求,让设计有了新的形态,新中式建筑可以应证这一点,人们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增加,让设计师门更加注重文化的表达,以展现满足需要的效果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