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大-宿
上工大-宿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11
文章
0
关注者
0

论述题:结合设计史,简述当代世界设计的现状与前景,并提出建议。

当代世界设计是多元化的,处于后现代主义的阶段。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交流碰撞,各类思想浪潮层出不穷,与各个领域的设计都在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技水平的发展是,设计发展无法避免的原因之一。目前世界科技正处于过渡阶段,既包含数字化的,信息化的特征,也开始了向智能化的进步发展。这就意味着,设计既作为传统的工业化产品的必要环节,也需要,承担新的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服务与良好的的体验。例如在,星巴克咖啡门店中、苹果体验店中、海底捞的用餐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智能化则要求设计会以设计思维的形式参与更多的社会议题方面的讨论。

文化,是设计的源头之一。不同民族的设计师,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不同文化环境的产品背景下,使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与博朗公司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呈现,表现出了德国一贯的严谨、理性的文化符号。

设计对比之前已经有了根本性的革新。设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产品。产品的范畴与边界也已经不断扩展。而未来,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必然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表现在跨学科的协同设计,而且将会在社会问题方面展现出特有的人本主义思想,以达到协调各方的解决方案。

试述“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有何不同? /

对比“工艺美术”、“装饰艺术”、“新艺术”还有“现代主义”的区别和特征

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机械化、探究形式美的运动,而现代主义运动则肯定了机械化产品,并且主动思考、实践符合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同时也在功能与形式上选择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

工艺美术运动是由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开启的设计启蒙运动,在此当中,虽然拉斯金也提到了了技术与美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是一种仅存在于形式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根本问题——设计与制造分离后,设计如何介入产品的制造环节中,并发挥作用。例如威廉莫里斯设计的红屋。

装饰艺术运动,则是源于法国,发展于美国的形式主义设计运动,顾名思义,以装饰为主。它汲取古埃及、古印度的艺术风格,对建筑、平面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美国的帝国大厦、西格莱姆大厦都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风格。但其在起源之初就是以纯粹的样式为目的,为现代的设计增加了东方复古的、奢华的艺术风格。

现代主义运动则是源于新艺术运动中德国等国家中,对于机械化的肯定,并结合功能性的实现,以形成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理念。在此后几十年间,占据着世界设计的主流。根本上,是因为它符合历史的潮流,肯定科技的发展,并形成完善的设计理念。彼得贝伦斯便是其代表人物。

流线型如何变为式样主义

流线型原本是根据物理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减少空气动力的产品造型。但由于其独特、新奇的外形特征,随着美国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逐步成为单纯的式样主义,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性。

起初,流线型是根据科技竞争时,美国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它的商业化被应用于汽车产业,加快汽车的行驶速度同时增加汽车的造型感。很快便在市场上大获全胜,其他行业领域正处于较为萧条的时期见状,便将流线型引入不同产品的行列。但逐渐歪曲了流线型设计的功能性,甚至将其,设计在不需要流线以及速度的使用产品中。例如电冰箱,热水壶等。虽然这样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它背离了流线型,原本的功能性表达,违背了设计的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原则,导致市场竞争混乱。我们在使用新的设计理念时,也需要注意走向极端。

钢铁材料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在什么时期,使现代建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钢铁材料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水晶宫,

现代建筑的变化

传统,欧洲石头为主要材料,东方以木头为主要材料;

新,钢铁为结构框架,玻璃为主要建材,(鞋厂/厂房)

当下的主流建筑是以钢铁建筑为主要材料,用以固定框架。而钢铁材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为弘扬国力而举办的水晶宫博览会上第一次成为建筑材料。自此拉开了现代建筑的序幕。

贝伦斯为德国电器公司的厂房:格罗佩乌斯设计的法格斯鞋楦厂房

1、设计创新民族文化(文创、纹样;)

2、设计推动文化国际化(宜家、博朗、日本、苏州博物馆)

3、设计促进经济发展()【5min】

一带一路是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全球化、国际化。其中,设计在文化领域、经济领域都发挥着创新、促进传播的重要作用。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的,但这样的特征如果不对其进行新的解构与诠释,那么就是片面的、难以传播发展的。这就需要,设计的赋能。

1、设计创新民族文化

设计是在人造社会下,解决人类所遇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决定了设计是依托于文化而产生发展的,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族性,因此设计自从诞生起便包含着民族性的文化特征。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会对文化进行新的诠释,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15min】

近些年,颇为年轻人推崇的文创产品、国潮设计都是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一种新时代诠释。例如,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根据文物的形态特征,重新解构,提取出不同于以往的形象,但同时保留了其根本的民族性精神特征,仍然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与感染力。使用贴近青年人方式,引导其对于传统民族性文化的好奇心、探究欲,达到对民族文化的完美创新与传承。

2、设计推动文化国际化

虽然设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相似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但因人的主观反映与外部环境、适用对象特征的客观作用下,设计会呈现出民族性文化的不同。这种不同会使产品表达出特殊感染力,符合当下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更容易收到各国不同文化人群的喜爱。【30min】

直到上世纪末期,现代主义设计仍旧是主流,但因其过度理性化而世界设计思潮需要多元化的设计表达。

多元化究其根本,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文化所自带的民族属性,赋予设计时对于其他民族既是陌生的可以刺激麻木的感官,又是不同的精神、思想帮助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风靡全球的宜家公司,就使瑞典的民族传统赋予设计中,从而设计出温暖简约的北欧文化特色家具,而且通过民本主义的理念设计独特的的商业模式,从而受到各国人士的喜爱,推进了瑞典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3、设计促进经济发展

除文化之外【40】,经济的提升仍离不开设计的赋能。因为设计虽然有着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但设计出的产品大多是经济产物,所以当一个好的设计出现时,自然而然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带一路的发展是经济必然选择。因此,设计赋能于经济,并使其蓬勃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就如瑞幸咖啡的发展,找准白领为目标人群;采取老用户拉取新用户以获得免费的咖啡;快速遍布主要的工作场所;降低传统咖啡文化的价格;创造新的中国式的咖啡文化等方式,从用户的体验、服务方面设计创新,根本上创造出中国的咖啡需求,从而获得巨大经济收益。

但是我们要吸取美国消费主义的经验教训,不能一味只追求经济效益,要兼顾对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的影响。【55min】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政治、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和谐共生理念,与设计所秉持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利用设计在文化中的民族性,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传播,同时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甚至反哺于设计对于自身的民族性反思与发展。这是,设计与政策的双赢。【65min】

设计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时代的活力(纹样、精神、技术);

设计解构文化辅助传播

设计依托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发技术的进步。

1、科技决定设计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设计,非物质设计、设计伦理(数字鸿沟的解决))

在工业革命之前,设计融于艺术之中或是由制造者并入手工业当中,大多服务与王公贵族。而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快速发展,设计与制造分离,由此逐步产生现代设计的概念。

2、设计促发技术(柔性屏幕(设计的需求),vision Pro促使多项新技术诞生,)

3、如今设计跨越了多学科,形成协同设计的趋势,对于技术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因此设计不仅要考虑现今的科技水平,改变设计内容与形式,而且需要从自身的创新引领解决社会问题,帮助科技发展。

1、人工智能(机器脑力劳动,生产全环节的机器智能化

2、对设计(跨学科交叉专业、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设计伦理问题需要解决)

3、设计师(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设计、考虑大部分的人类,万物互联的实现,全面的信息交互,智能设备的全设计(数字鸿沟等问题)、设计引导创新(社会创新设计))

如今正处于有信息化时代转向智能化时代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人类脑力放大到机器脑力的标志,正在实现智能化制造,使得设计的跨学科交叉属性增强,并且从用户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促进设计的变革。作为工业设计师,需要拥有协同设计的能力、解决更多维度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是设计引导创新,同时承担着许多社会伦理问题。

1、少数人群(老龄化、残障人士

2、可持续发展 (以及广泛市场,经济价值

全设计与通用设计都是为了使产品让所有人可以享有便利地使用产品,是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的衍生。作为以人为本的设计,关注少数人群,同时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因此在当今时代中仍应被重视。

首先,全设计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要适应人的需求。本质上是,要求设计出的产品要能够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和能力的人。为了让设计尽可能多的服务于普通人,所以“全”代表着绝大多数人。全设计要求在设计之初,就以包括残疾人、行为障碍、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尽可能广泛的多人群为用户,在设计中,考虑他们的能力,从而达到所有人都可以轻松使用的目的。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设施和产品设计上广泛应用。这正是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所提到的,为了少数人群而设计。全设计,代表着设计设计对于少数人群的关怀。现如今,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的重点关注问题,老年人处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许多方面都有着不便,也就是数字鸿沟,而当下的设计就应当在全设计的理念、方法之下,改善这种社会问题。

其次,全设计应用于产品当中时,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市场规模,加入了更多的消费人群,可以说是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双重利好。而且,当今消费者已经在追求产品使用的体验,全设计可以帮助产品提升体验,完成用户的满意度,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

所以,全设计是从各方面都有助于产品提升的设计方法、理念。

有计划废止制的发生、内容和利弊,论述设计师应该担任的责任。

提纲

有计划废止制

影响(当代的设计,样式设计;生态环境)

设计师的责任(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人本主义、)

正文

有计划废止制是一个消费主义的策略,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产品式样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本质是对于环境的破坏,对消费者的不尊重,违背了当前的历史趋势。而我们作为设计师,应该考虑为广泛的人设计,遵循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思想,提倡人本主义的设计。

有计划废止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之下,为了满足商业的需要而采用样式主义设计策略。所谓的商品废止有三种方式:功能性废止、样式性废止、质量性废止。通过这三种方式,不断改变产品,使得消费者心理老化,从而放弃旧式样、追逐新的式样潮流,进而促进市场的繁茂。【15min】这是非常典型的市场竞争产物,可以高效提升产品促销。很快便从美国的汽车市场扩张到各个领域以及世界各地,成为企业不可逆转的产品生产、销售方法。

因此产生的经济增长显而易见,但其引起的社会、环境问题也不可小觑。早在有计划废止制出现不久,便有环境保护主义者抨击。因为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以及本不必要产品的生产都在浪费有限的坏境资源,破坏着全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此外,当代许多公司都仍旧受到有计划废止制的影响,在生产制造之中,反复通过功能、式样、质量三方面进行废止,提前预设产品的使用周期,以达到促销的结果。其中,尤其以苹果等科技公司为首,每年一次甚至多次发布缺少真正核心改变的产品,仅仅更新丰富的式样,以达到是消费者追求新潮流的目的。尽管因此在各类材料、色彩、技术等方面有不断的突破,但其本质仍然未变,是一种对于消费主义的追求。

作为设计师而言,式样的设计是设计的一方面,但仍要考虑设计对于广泛的人类、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设计未来的思考。【30min】其中,广泛的人类可以被理解为,全世界的人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维克多·巴巴纳克《为真实世界的设计》变提出,我们的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这正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其次,

工业1.0到4.0的变化对设计的影响

提纲:

设计的概念(含义、领域、产物……)

设计理论的探讨(美、功能与形式、设计创新)

设计实践以及未来的趋向(智能时代为主)【9:10】

正文:

工业革命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飞跃,而设计作为一种人造物自然随其改变,这种改变是螺旋上升式的。设计由根本的概念开始,到其理论的探讨,乃至设计实践都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1、设计概念的更迭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简单的工业化制造对传统的手工业的冲击,导致了设计与制造的分离。(20min)所谓的“小艺术”在水晶宫博览会后受到瞩目,为了改变原本粗制滥造的、缺乏美感的机器产品,设计开始作为一种装饰工业化产品的“工具”,意味着此时的设计仅仅只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小艺术”,所解决的问题也只是如何使得产品更加美观,以体现小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不可否认,约翰拉斯金与威廉莫里斯等同时期的设计先驱们,对于设计有一些超出时代的思考,但在他们对于设计的认识仍处于对产品造型的探讨。

而到了工业2.0,从蒸汽时代走向了电气时代,生产大批量的产品成为可能,设计开始成为人人享有的、工业生产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尤其在流水线的产生之后,为了适应大批量的生产,提倡机械化的设计,【35min】现代主义设计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因此,设计考虑产品的材料、色彩、工艺等一系列功能属性,同时保证其生产的过程、成本等经济因素。

在划时代的信息化时代,人的脑力被延伸,真正成为机器的主人。在这种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生产之中,设计也不再仅限于对于产品的物质设计。

2、设计理论的变化

3、设计实践的趋势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