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Minimalism)一词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取自当时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Minimal Art”,极简主义也被称为“极少主义”或“ABC主义”,最初产生于美国,后延伸到整个西方国家,是西方重要的现代艺术流派之一。以卡尔·安德鲁、丹·弗莱文、唐纳德·贾德、索尔·莱维特与罗伯特·莫里斯的作品为代表。它首先在绘画与雕塑领域中发展起来,后期逐渐融入设计行业。如今极简主义已经超出了艺术领域,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极简主义出现之前,艺术被认为是对真实世界的描写,描写的对象中有人物、场景或者仅仅是艺术家的情感与感受。而极简主义的形式,最初起于对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的抵制、旨在消除作品对观者的压迫力,通过使用简单、无任何含义的几何图形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弱化人的主观性情感与判断,朝单纯、逻辑的方向发展,让物体自身以最原本的形式展示于观众,追求形式上的简单极致、思想上的优雅。
其风格特征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非人格化,客观化-表达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
2、工业用的材料-社会性工业新材料
3、创作手段-运用工业生产方式
4、形式特征简约、明晰、外向,追求单一性,不做任何表面装饰
极简主义的先驱是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1969),他同时也是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他的那句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也一直流传至今,深深的影响着当代设计师。而极简主义的践行者,则是大家熟知的苹果公司,其产品色彩单纯,造型简约,功能清晰,所有的产品都看起来轻、薄、坚固,简洁而有力。然而,在其简洁外观背后包含着大量精心设计的程序与功能。
从艺术发展到一种生活方式,从简单的画面扩展到设计、音乐、雕塑等各个领域,极简主义从最初诞生到如今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性实用、简约整洁、直观易懂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捧和喜爱。
名词解释:《Domus》杂志:
《Domus》杂志,创刊于1928年1月在意大利米兰创刊,由意大利设计界教父级人物吉奥·庞蒂(Gio Ponti)创办而成,并长期由吉奥·庞蒂编辑制作。杂志内容覆盖广泛,始终以敏锐的视角、客观全面的报道全球建筑、设计及艺术动态,紧跟时代潮流,发掘时代新信息,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活力的内容为特色。
从创办之初到现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发表了诸多艺术观点、作品,影响深远。例如上世纪40年代,在吉奥·庞蒂担任主编时期《Domus》杂志曾大力宣传现代设计思想,提倡现代设计的新语言,庞蒂提出“我们的‘好生活’的理想和我们住房及生活方式所表达的品位和思想上的程度都是同一种东西”在内的诸多主张,庞蒂通过《Domus》杂志、演讲、设计作品传达出来的主张深深的影响了同时代的一批设计师们,他的设计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意大利现代设计风格的形成。
创办至今,《Domus》出版了超过1000期,近一百年,其内容与发展史,可以说是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变革史,对于国际建筑、设计及艺术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之一。
名词解释:新艺术之家
新艺术之家是一间诞生于1895年,由一位醉心于日本艺术的商人、出版家和设计师——萨穆尔•宾于巴黎普罗旺斯路22号创办的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用于出资几位重要艺术家进行新艺术设计。是法国“新艺术运动”中心之一的巴黎三个设计组织之一,通过展出从事新艺术风格的设计师作品,推动了新艺术主义发展与推广,影响深远,是“新艺术运动”的命名依据。
其方式与主张在于: “新艺术之家”通过日常在巴黎店铺展示和销售以及在1900年法国世界博览会的展出,向大众展示了大批量具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作品,其中包括萨穆尔•宾代理的家具、艺术挂毯和其他一些艺术品,作品种类包罗万象,风格各具特色。作品强调“回到自然去”,刻意强调有机形态,模仿植物的形态和纹样,具有“新艺术运动”的鲜明特点。
其作用以及影响在于,1900年在世博会作品展览的成功令“新艺术之家”事务所声名日隆的同时,“新艺术运动”作品也得到了传播,“新艺术”这个名称不胫而走,最终“新艺术之家”成为了运动的命名依据。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纹饰。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最早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多用于祭器,青铜器之上。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其诞生带有一定神秘色彩,是古代先人对于自然、权力、神明的崇拜在设计纹样上的体现,饕餮纹形式上运用了符号化、抽象化手法,人们将畏惧以及象征高位的生物特征提取出来,融合想象而成,并通过纹样的形式夸张的表现出来。饕餮纹的设计与形成来源充分展现了当时的人们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法,即抽象化、符号化,表达自身对于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的情感,是古早先民设计智慧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于手法对于当下我们的设计也能有所借鉴。
语境最早是指文本内部的、与当前所看的对象有机相关的其他对象所构成的意义结构关系。Context在国内有多种译法,诸如“上下文”、“文脉”等,在艺术中,设计语境是指其作品所处环境背景下,例如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或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发展情况。
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不同的设计语境,从宏观而言,设计语境是伴随着历史以及时代的演变发展而变化的。在最初的远古时代,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工具的有限,人们把石头打磨成尖作为生产力工具,后来发现石头不便于握住于是加上了木头捆着,于是出现了斧头,这时的设计语境的表现则是在人们为了更好更便利生活的设计。工业革命时期当机器制造的工业制品大批量的涌入人们生活,艺术家们开始对于工业产品的批判性思考,产生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此时的设计语境则与远古时期人们基于对基本生活需要而进行设计不同,是对于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反思与批判,而当下的设计语境又再次发生了变化,如何在复杂多元的设计语境中做出好的设计又成为了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语境”的概念要求我们在研究具体的艺术问题时,既要重视横向的共时联系,又不能忽视纵向的历史联系。语境既包含着设计师的个人愿景、对受众接受效果的考虑、流行的设计样式与消费心理,同时也包括设计的历史传统、设计的民族语言、设计的文化传承等等。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与思考是同一时期的“横向的”语境,设计师与整个设计历史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则是“纵向的”语境。一个好的艺术设计离不开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思考,忽略纵向语境的设计容易失去背后支撑的力量,对于横向语境思考的不足也容易产生不适合的不贴合使用者需要设计作品。
问 简述题:简述“修地球”的经济背后的设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