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清晰分点与逻辑的通顺,结合对于人物、企业的梳理运用贴合分论点的案例作答。
简述新现代主义
提纲
开篇——新现代主义的产生
一、总体风格特征
二、代表人物及团体
三、影响与评价
总结——
正文
新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盛极而衰后,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亦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粹和净化处理。虽然有不少设计家在70年代认为现代主义已经穷途末路,同时国际主义风格充满了与时代不适应的成分,因此必须利用各种历史的、装饰的风格进行修正,从而引发了后现代主义运动。然而,有些设计家却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完全按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他们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但是从总体来说,他们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继续发展的后代。
一、总体风格特征
1.继承现代主义——形式上强调机械化与几何化
这种依然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减少主义方式进行设计的风格人数不多,但影响巨大。其设计风格具有冷漠、正规、中统的外观特征,恰如家居设计中,设计师喜欢使用镀铬钢管,形式上强调机械化与几何化,如丹麦设计师克雅霍尔姆设计的钢片椅、意大利设计师阿基佐姆设计的“米斯”椅。
2.发扬现代主义——突出设计与人和自然的关系、加入有机和象征主义、极端化
新现代主义在坚持传统主义的同时,还根据新的需要为现代主义加入简单形式的有机主义与象征主义,设计师们开始注重建筑的个性发展,开始将抽象美学和技术美学融入其中。比较典型的设计师如被称为“白色派教父”的理查德迈耶,他的建筑通常为白色,经过阳光的照射后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色彩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设计师,这里以贝聿铭为典型代表。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他的设计没有繁复的装饰,造型语言简洁明快,遵循了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赋予造型以象征主义的内容。设计中主义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具有历史性、文明象征性的含义,如采用三角形切割元素的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东厅、融合周围山水与景观园林、实现现代建筑和古典园林完美结合的苏州博物馆。
三、影响与评价
新现代主义是一个回归过程,在混乱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之后重新恢复现代设计理性、功能的特征。相比起现代主义的极简主张,新现代主义更强调装饰性。这种装饰性并非繁复的设计语言,而是在现代主义构架的基础上加入符号性元素,以此表达象征含义。值得一提的是,新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探索中最具实际意义的一种风格,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新现代主义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原则,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探索,同时根据所需加入了新的形式和象征意义。这一修正恰好给现代设计的启示在于,现代性并非形式或技术的推砌,而是要尊重地域性,创造有灵魂的作品,回归以人为本与道法自然的本质。
简述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特征,为什么被称为“人情味设计”?
提纲
总论点——功能与形式高度统一
分论点1:人性考量,注重理性主义与人情味巧妙结合——丹麦ph灯具、丹麦雅各布森热压胶合板“蚁椅”“天鹅椅”“蛋椅”、芬兰阿尔瓦阿尔托帕米欧疗养院
分论点2:心理斟酌,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设计情调——丹麦B&O公司、宜家企业、图根哈特住宅空间流动的情感需求
分论点3:设计温度,主张利用自然材料突出自身特点——瑞典弯木家具、丹麦潘顿压模成型潘顿椅、芬兰阿尔瓦阿尔托花瓶有机造型
结语——
正文
斯堪的纳维亚指的是北欧以斯堪的纳维亚为中心的地区,即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又称“北欧五国”。战后国际主义占据上风,而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师反对冷冰冰的机械风格。出于强烈的国家共性,他们的设计自成一格,整体呈现简约优雅的特点,尤其以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为核心特征,主要体现于其对人性的考量、心理的斟酌以及设计的温度,也因此被称“人情味设计”。
一、人性考量——注重理性主义与人情味巧妙结合
斯堪的纳维亚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设计,从而产生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恰如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所设计的PH灯具,整体由重叠的灯罩组成,以最大程度的舒适保护使用者的眼睛;丹麦设计师雅各布森运用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金属支架配以用皮革包裹的大曲面,具有典型“功能主义”和“现代美学”巧妙结合的特征;又如芬兰著名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所设计的帕米欧疗养院,在光照、室内装饰与家居细节等方面均考虑病患的使用便利,高度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
二、心理斟酌——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设计情调
斯堪的纳维亚的一大设计特征正如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理念——“表现理论”中的设计表达一般,侧重情感化与个性化的形式创新,而非抽象理论。如丹麦B&O公司强调逻辑操作与人机之间的双向交流,在形式与功能统一的同时,建立人机之间的情感链接,降低操作、时间与学习成本。 宜家企业兼具美与实用的平民风格,将顾客变成合作伙伴的经营理念与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正是在设计上对人类心理有足够的考量与斟酌,拉近企业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具人文内涵。再者,阿尔瓦阿尔托所参与设计的图根哈特住宅,显现细腻的设计情调与设计语言对空间的心理影响,其开放的空间布局可以使人感到空间流动与自由,强调人在居住空间中的情感需求。
三、设计温度——主张利用自然材料突出自身特点
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格特征之一为有机形态与自然融合,其主张利用自然材料以突出材料自身特点,恰恰是其设计注入了人本温度温度的体现。比如说瑞典设计师卡尔马姆斯登最早发明的“弯木技术”,在此基础上生产的弯木家具;或者是丹麦家居设计所大量采用的榉木、柚木等天然材料,同时具备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特点,表现出电压、轻巧,自然而现代的特点。具有典型代表的还有阿尔托阿尔姆所设计的有机造型花瓶,其设计灵感源于阿尔托阿尔姆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它的设计是对自然形态的直接回应,更是设计师通过大自然的温度减少设计的冷漠与刻板的希冀
综上所述,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特征可以用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来概括,其所蕴含的人性考量、心理斟酌、设计温度打破国际主义冰冷的刻板性,从本土材料、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使设计承载本土人文记忆,因此逐渐形成形成斯堪的纳维亚独特的人文风格——“人情味设计”。
简答题
题目:简述新现代主义
提纲:
总——简要介绍新现代主义的定义、立场
分——1.产生背景
2.核心设计理念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总——总结新现代主义的影响与当代价值
正文:
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设计思潮,尤其在建筑、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领域影响深远。它继承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内核,同时融入象征性表达,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装饰和戏谑手法,主张通过形式语汇的革新适应新时代需求。其核心立场是“反历史主义”与“多元主义”,强调设计应基于现代主义原则进行系统性改良,而非颠覆。
1.承续与革新:后现代语境中的理性回归
新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源于20世纪中叶设计界对现代主义传统的反思与重构。二战后,国际主义风格因过度强调功能至上而陷入形式单一、情感缺失的困境,引发了设计界的普遍质疑。至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以戏谑装饰和历史符号试图修正现代主义的冰冷感,但其对功能的弱化与符号的滥用反而导致设计浮夸化,加剧了建筑与工业设计领域的价值混乱。在此背景下,一批设计师拒绝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倾向,主张回归现代主义的理性内核,同时通过技术革新与象征性表达赋予其当代生命力。
新现代主义通过“净化式延续”现代主义,在工业设计领域受视幻艺术影响形成“硬边艺术”,以镀铬钢管、玻璃等工业材料结合极简几何形态,呼应商业办公的秩序感;建筑领域则以白色派光影网格和地域隐喻重构理性精神。最终依托新材料与可持续理念,在功能框架中注入人文温度,确立理性与个性平衡的新范式。
2.功能与符号共生:理性内核下的多元表达
新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体现为功能革新、符号表达与技术整合的三重辩证统一。在功能主义革新层面,它延续现代主义对实用性与结构严谨性的追求,坚持空间高效划分与材料“诚实性”原则,例如理查德·迈耶的白色派建筑通过几何网格与光影交互强化功能逻辑;同时注入象征性符号,在简洁造型中融入文化隐喻,如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以玻璃结构象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香港中银大厦则以三角形体块呼应“竹节攀升”的东方意象,实现理性框架下的叙事表达。此外,新现代主义整合可持续理念与智能技术,通过环保材料(再生金属、生物基材料)和新技术应用(3D打印、智能响应材料)推动生态平衡与人性化体验,如气候响应型建筑立面动态调节能耗,工业设计领域则通过模块化重组兼顾个性化需求与资源效率。
3.先锋与典范:代表人物的实践探索
新现代主义代表人物通过作品诠释了功能主义与象征美学的融合,在建筑领域,理查德·迈耶延续勒·柯布西耶的纯粹性,以白色几何体块和光影实验为核心,其代表作洛杉矶盖蒂中心通过白色石材饰面与流动的空间布局,将六组建筑综合体沿山势有机整合,既保持理性秩序又赋予雕塑感,体现了“白色包含所有色彩”的光影哲学;贝聿铭则强调地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辩证统一,如香港中银大厦以三角形结构优化抗风性能,同时借“竹节攀升”的形态隐喻东方文化中的生长意象,而卢浮宫金字塔以玻璃幕墙和钢结构重构历史场域,通过透明天窗与夹层设计调和古典文脉与现代技术,彰显“建筑是艺术与历史的融合”。在工业设计领域,查尔斯·伊姆斯夫妇的家具设计,以有机曲线形态模拟自然轮廓,采用玻璃钢与海绵复合结构实现人体工学舒适度,同时适应机械化量产需求,其创新材料应用和几何简化语言体现了对包豪斯功能主义的升华,被称为“新包豪斯”精神的典范。
综上所述,新现代主义弥合了现代主义的冰冷与后现代的虚无,其“理性回归”为极简主义、可持续设计奠定基础。当代启示在于:一方面坚持“少即是多”原则,规避符号堆砌,如无印良品对侘寂美学的功能化转译;另一方面示范科技与传统融合路径,如参数化设计重构榫卯工艺,推动设计从“文化输血”转向“创新造血”。这种在理性框架内注入人文温度的范式,仍是当下应对文化断裂与技术异化的关键方法论。
题目:简述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特征,为什么称为人情味设计?
提纲:
总——简要介绍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及被称为人情味设计的原因, 引出下文的三个要点
分——1.材质取法自然:天然材料的温度感
2.形态契合人性:有机线条与人体工学
3.功能慰藉心灵:民主化设计与情感庇护总——总结斯堪的纳维亚的人情化设计,影响及思辨
正文: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源于20世纪中叶北欧五国,以其对功能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独特融合,成为现代设计史上的典范,形成独特的“人情味设计”。其核心在于突破冰冷机械美学的局限,通过材质、形态与功能的有机统一,回应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缔造温暖、民主且慰藉心灵的生活空间。其“人情味”特质主要体现在天然材料的温度感、有机线条与人体工学的结合、民主化设计与情感庇护三方面。
1.材质取法自然:天然材料的温度感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对天然材质的执着,是其传递“人情味”的首要媒介。北欧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设计师摒弃工业塑料的冷漠,转而大量使用未经精细加工的原木、亚麻织物、皮革及藤编材料,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皮革的柔软触感与织物的粗砺肌理。这种“材质真实性”策略,既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亦是对生活温度的具象化表达。例如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中,以热弯胶合板模拟人体曲线,木材的弹性与温润感共同消解了机械生产的冰冷;丹麦B&O公司的音响外壳常采用原木拼接,让科技产品散发手工质感。而图根哈特住宅中的藤编椅,则通过材料的自然呼吸性,在功能与触觉间建立情感纽带。
2.形态契合人性:有机线条与人体工学的融合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柔化几何”打破功能主义的僵硬框架,将人体工学与有机美学深度融合。其形态语言摒弃直角与锐利边缘,代之以舒缓的S形曲线、流畅的波浪结构和圆润倒角,使器物仿佛自然生长而成。丹麦设计师阿纳·雅各布森的“蛋椅”以热压胶合板塑造包裹式曲面,坐垫填充羽绒,靠背弧度精确贴合脊椎,成为人体工学与雕塑美学的典范;瑞典的弯木家具如布鲁诺·马特松的“伊娃椅”通过蒸汽弯曲技术,将桦木转化为波浪形支架,自适应人体坐姿变化。这种设计哲学甚至延伸至灯具:保罗·汉宁森的PH系列以多层遮罩结构模拟松果形态,光线经哑光层漫反射后柔和如烛光,缓解北欧漫长冬夜的压抑。
3.功能慰藉心灵:民主化设计与情感庇护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人情味,最终落脚于功能的民主性与心理疗愈性。其核心是“设计为民”:通过平价量产、无障碍适配与情感化细节,让优质设计覆盖全社会阶层。宜家的模块化家具以扁平包装降低运输成本,使普通家庭可自由组合生活空间;丹麦的公共设施广泛采用无障碍设计,如缓坡台阶与可调节扶手。同时,设计成为应对严酷自然的“精神庇护所”:阿尔托在帕米欧疗养院设计弧形阳台和低窗台,让结核病患者卧床时直视森林景观,将自然疗愈力融入医疗空间;汉宁森的PH灯具通过2700K暖光模拟暮色,对抗极地季节性抑郁。这种“功能慰藉心灵”的理念,使实用主义升华为抚慰现代人焦虑的情感容器。
综上所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人情味”,本质是自然、人性与社会的三重共鸣:它以天然材质唤醒感官温度,以有机形态承载身体需求,以民主功能实现平等关怀,构筑了“柔美的功能主义” 。其影响远超地域限制,催生了极简主义、可持续设计等潮流,更启示当代设计:真正的创新需在科技与人文间寻找平衡。正如丹麦设计师博杰森所言:“设计应有心跳与温度”——斯堪的纳维亚的永恒价值,正是让理性设计回归人的情感本质。
第一题写的很不错!但第二题是论述题但是比第一题少了具体的论证(案例),有大篇幅的论点和概述但是没有论证包围论点,显得有点浮~需要注意尽量往第一题的写法靠加油!
第一题:复归:现代主义的回归或者现代主义的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