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大趋势下,人类的需求不断发生新变化,造物活动范围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向着万物互联的方向发展,设计的协同发展与学科融合促使城市智能化更新并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通过设计创新展现智慧城市的魅力,传承特色城市文化,打造宜居城市,为人类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
㈠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设计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文化是设计的精神内核。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性文化设计的体现,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和表达特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故宫文创故宫文创将历史底蕴呈现于设计中,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样商品, 更是一种情怀赋予了商品很高的附加价值,每一件故宫产品都承载了一段故事从造型、色彩、材质等设计以文化为核心打造,引起消费者共鸣,促进了设计,文化、商业的统一。另外,手工艺者与当代设计师或艺术家合作,因为本土手工艺者有很好的本土技术,熟悉本土的材料,但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每一种本土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有外来文化的刺激。比如景德镇形成了12万传统与当代的巨大的手工艺人群体,共同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是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瓷器之乡。
㈡设计与社会发展融合,社会创新设计、人人设计、协同设计
以设计智慧引领城市发展,用设计创新赋能城市产业。社会创新设计便是在已有社会资源下,产生对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想法,满足现阶段所有人的需求,能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具有包容性、自发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比如上海四平空间可持续社区项目以社会创新设计改善老龄化社区,使城市的老旧面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探讨城市公共属性与艺术设计创意的结合,重视本地居民及社会资源参与地区共建改造楼道公共空间,通过多方参与协力,打造宜居活力有温度的四平社区。通过设计驱动社会创新,以设计思维对城市问题进行活化处理,改善社会福祉,打造宜居城市。设计赋能社会创新以一种系统化的产品服务策略,通过思维范式的转变及改变,人们在服务系统里扮演的角色从需求者变为创造者,促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贯彻人人设计的原则,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㈢设计与科技发展协调,建设智慧城市、可持续城市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正在不断改善人的生活,设计作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设计与科学的整合是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通过科技与设计协调发展,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要求通过技术应用来改变城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新技术应用的目的和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应重新思考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城市服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是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以雄安新区为例,运用新数学技术进行整合与协同,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新增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智慧加油站、无人超市等设施为人们的日常服务提供了便利,不断提升城市的效率,公平性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旨在是我们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设计则可以使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的和谐、更加的丰富多彩。可以肯定的是,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审美取向也会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协同和学科融合赋能城市更新和城市文化,打造智慧城市,需要设计与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相融合,来打造新型城市,为人们创造宜居、便利、富有人情味的智慧城市,以系统服务设计为载体,转化设计思维与设计对象,从设计师个人设计转向与社会各领域协同设计,在传统城市模式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模式。
设计思维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
社会创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21世纪,人类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纵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从设计1.0到迈向设计4.0,设计开始越来越变成一个复杂学科的问题,设计更多的解决经济生活的日程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设计需要协同多学科之间的合作,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去解决如今越来越复杂的设计问题,如今设计更多的是利用综合的设计思维和系统性的方案去解决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我们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重大议题,我们需要更好的保存地域性特色文化,助力传统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这就需要人人参与的社会创新设计为新时代城市赋能。
设计思维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在城市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设计面临着多种不同情境下的设计问题,这往往无法依靠单个的设计师独立完成,而多学科的交叉人才彼此的协同合作中,往往能激发不一样的设计灵感。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在协同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很好的串联并整合各个层面的知识,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使之应对和解决城市建设下不同情境的问题。
AIC公司曾委托IDEO公司改造火车车厢以提高火车搭乘率,IDEO公司并没有一上来就直接设计火车车厢,而是做了大量的用户行为研究,然后发现,用户搭乘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火车的购票,订票系统过于复杂,影响了乘客的乘车意愿,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购票系统,提高了火车搭乘率。
设计思维往往能提供一个创新的角度,使设计突破原有的界限,获得一个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当下的智能化城市建设中,设计思维能够使设计师更好的理解新技术如何塑造设计的新形态,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智能化城市建设中,设计思维将启迪设计力向创造力的提升。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丰富资源宝库,无论是从设计的形式还是设计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启示和帮助。在城市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过快的发展可能让我们的地域文化有所流失,城市当中民族性不断消逝。我们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历史,在智能城市化更新的日程中,我们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建设中,赋予城市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纵观日本设计,我们可以从其设计史中看见其民族文化的继承,借鉴,创新,到如今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我们也可以从斯堪地维亚设计中窥见其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转观中国,杭州西湖边刮来一阵“宋韵风”。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宋韵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点,千年宋韵文化在杭州传承至今,经由设计创造性的转换,创新性的发展重新迸发出强大生命力。进一步扩大了杭州宋韵文化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借鉴杭州宋韵文化的城市建设经验,不断的刨根问底,根植于本地域民族特色,将其融合到新型城市建设中,让城市居民更具有归属感,认同感,让城市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地域,散发出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社会创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使设计和设计服务对象的范围的视野广度无限外延,上升到社会层面和人类福祉层面。在城市智能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由于信息差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资源浪费,而社会创新设计将会赋能城市建设新动能。社会创新,即设计驱动的创新,就是利用现有资源,重新整合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满足主客体的需要,减少成本,实现需求的持续满足。
广西柳州的爱农会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创新例子,起因是广西柳州的市民发现很难在普通市场上买到健康的蔬果,而该地的农民却因为农产品的滞销而发愁,于是爱农会成立了,爱农会实现了双方居民的需求互补,即满足了市民对有机食物的需要,也帮助农民解决了收入问题。同时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农民向城市传递了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传播了农产品的知识。在这样的协调创新设计中,实现了双赢。
我们在智能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社会创新设计,去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彼此双方的需求互补,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创新的设计理念,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如今在这个时代,设计必须重新定义,设计者开始重新思考设计的意义和价值,试图在非物质的时代寻找全新的信息设计方式来构建新的生活和世界秩序。让我们将目光不单单局限于一个概念,一个地区,而是上升到多领域融合层面,上升到人类福祉和环境可持续层面,这就要求着当今的设计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利用设计思维,不断的推动设计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不断孜孜以求,更好的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论述题:试论述设计协同、学科融合(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如何赋能城市更新和城市文化,打造智慧城市。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革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向工业4.0时代迈进,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主题和方向,而设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与多学科人才协同创造,设计在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方面都推动着城市更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一、设计协同发展城市特色产业与文化,赋能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个地区最具识别性的标志,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在城市建设中,特色文化与产业是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城市间其风貌、历史、文化、习俗各有不同。因此设计师应秉持着在地性原则,协同当地居民、组织、手工艺传承人等社会角色,深入了解城市特色文化,发掘特色产业潜力,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
二、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打造智慧城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5G、大数据等技术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速度,使城市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因此,设计师与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协同创新,能够将数智技术更好地融合与社会与城市发展中,打造智慧城市。
例如贵州遵义市的智慧灯杆项目,即实现5G全覆盖,将公共照明设备与视频检测、环境管控、充电桩等融为一体,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推动了城市的智能化建设与更新。
三、从社会创新角度出发,洞察民众真实需求
社会创新设计是基于现有资源,以设计驱动的方式解决社会群体需求和矛盾关系的手段,设计师作为协调者、引导者,融入于协同创新过程中,洞察民众真实需求,与民众密切联系,集中群体智慧,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推动城市更新与发展。
例如同济NICE2035项目中,通过组织社区居民、设计师、企业、居委会进行共创,实现城市社区适老化改造,激发老旧城区新活力,使原本沉寂的城市角落重新焕发生机。
四、运用系统化思维,助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社会运转造成沉重负担。设计协同、学科融合通过结合设计系统化思维、生态学、社会学等,对城市资源与运转方式进行综合规划与创新,整合社会资源,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方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设计协同与学科融合作为整合多种思维方式与知识范畴的良好途径,对推动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更新,智能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城市与祖国建设,以设计智慧助力社会发展。
用时:55min
论述题:试论述设计协同、学科融合(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如何赋能__城市更新和城市文化__,打造智慧城市。
思路:首段:城市更新背景及方法
分:1.协同设计 2.学科交叉3.传承城市文化特色4.万物互联
总结:创建创新宜居、且富有人情味的智慧城市
新时代,技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不断寻找新的接触点,引领人、社会、环境走向科技福祉之中,从个人智慧走向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城市一个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运营效率,与公众共享信息并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和公民福利的城市。智慧城市在全国试点的成功建立,触发设计向更深入的地带赋能城市更新。以协同设计带动市民参与,复合型设计人才助力城市更新,传承特色文化展现城市魅力,万物互联打造构建“城市大脑”等创新理念是引领智慧城市快速步入正轨的有效途径。以下具体论述。(5min)
一、注入智慧城市新活力: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已经从最初鼓励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完成设计,发展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中,带动城市的每一个人参与城市更新方案的策划,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围桌而坐,去创造共同的语言、远景和战略。形成城市问题,城市人可自己解决的良好模式。
如郑州城市大脑,秉承“整体政府”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造“一脑,一网,一码,一端,一生态”五位一体的“郑州模式”,市民可以通过“郑好办APP”反馈城市生活问题,服务端口将城市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城市大脑实时监测,形成应对策略,打通城市中社区、医疗、景区、交通等一系列生活场景。协同设计,城市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宝贵意见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案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20min)
二、输入城市更新新血液: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技术是城市更新的支撑,设计是促进城市创新更新,更智慧更新的有效手段,在这一需求下,对于掌握科学、技术、设计能力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设计交叉学科着眼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社会问题和技术难题。
目前国外多所大学设计类学科已经建立起设计与社会问题、城市问题的联系。芬兰阿尔托大学的设计学院加大校企间的相互支持和协助,建立设计学科交叉领域的互通。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加强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提出“T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以培养垂直能力即专业能力知识为主,硕士教育以培养跨学科和整合创新的人才为主。这使设计不仅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更应关注复杂问题的跨学科教育结构。娄永琪教授构建的开放性社会的项目——NICE2035,打破学院和社区间的“围墙”,让大学生走进城市、走进社区,切身体会周围环境,吸取社区改造意见,打造创意生活空间。(40min)
三、展现智慧城市魅力:传承特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中国作为拥有深远历史渊源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因此,在打造智慧城市,不仅在于技术的加持,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个智慧城市的历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与此同时,文化基因作为城市居民连接的关键要素,触及文化基因,有利于带动文化主体加入城市创新改建的队伍。北京东城区,青砖灰瓦的院落、古朴典雅的胡同氤氲着深厚文化底蕴。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广东潮州,木雕、潮绣、手拉朱泥壶等非遗技艺展示,成为广济桥的常态化活动。这些都是城市的特有记忆。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将不断提升,城市也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52min)
四、构筑智慧城市关系网:万物互联
在互联网技术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的新阶段,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可以使路线配套设施全部集中在15分钟范围内,使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城市居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城市关系网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日常生活的数据,如城市路线,天气情况,一站式体验以高速的数据运转使城市居民拥有“慢生活”体验,推进城市运营同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建更只为智慧的城市。
如“阿姆斯特丹的人行道实验室”,通过对居民出行热点社区和游客到达重要景点进行精细化梳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公共信标网络,该网络通过持续为智能设施发送定位服务,以实现公共空间信息实时感知、公共交通出行实时播报,为社区居民出行提供数字化服务,通过开发数字应用程序,收集人群空间活动数据,为居民、游客、城市建造者提供个性化空间需求解决方案,通过扩展步行和自行车网络,设置慢性绿波和机动车限速智能信号,优化社区功能布局。万物互联为城市构建智慧、连接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
五、结语
总而言之,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创建宜居、创新的智慧城市有赖于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在赋能城市创新的同时需要以更全面的设计思维完善自身,从个人设计转向集体设计、从单线实践向综合关系网延伸。设计师应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为核心,利关注城市文化传承,展现和彻底能使魅力。设计教育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入城市创建中,利用协同设计、万物互联等方法助力智慧城市发展,创建更多创新宜居、且富有人情味的智慧城市。(74min)
65分钟,想提纲还是需要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