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引言(背景+引出话题 )
一、多样性和包容性概述
(1)设计多样性概述(定义、发展)
(2)设计包容性概述(定义、发展、原则)
二、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联系和区别
三、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1)多样性设计的重要性
市场(拓宽销售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社会(满足个性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公平)
文化(丰富视觉化表现,驱动文化多元发展)
(2)包容性设计的重要性
社会(缩小对立差距,促进社会平等)
人(增强用户体验,追求以人为本)
四、总结
设计是基于时代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层面上,而转向非物质层面,例如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以及开始创新突破性别、年龄、种族、国家等设计方式,力图实现社会公平、文化尊重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追求。
因此,这对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强调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成为了当下及未来设计界的热门话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概念、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及设计师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论述。
一、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概述
1.1设计多样性概述
一方面,从其定义来看。设计多样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各种不同的元素、方法和视角,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创新和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材料、风格、元素、视角,能创造出形式丰富的作品。
另一方面,从其发展来看。纵观设计史,其实质就是在探索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每一个运动层层递进,不断赋予上一个运动以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内涵。以新艺术运动为例,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它更加注重材料和技术上的创新。设计师们尝试使用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陶瓷、金属等,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他们还注重技术的运用,如玻璃工艺、金属加工等,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和美感。可见,设计的发展是处于多元化、动态的发展中,不断融入新元素、新内涵、新形式、新技术,促进了设计多元化的产生。
1.2设计包容性概述
首先,从其定义来看。包容性设计指的是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平等和尊重多样性的设计理念,它致力于创造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用户群体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从产生背景来看。由于全球性的老领化和失能者造成社会权益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进程、文化宗教等地域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发展,从而促进了包容性设计的诞生。
最后从其设计原则来看。包容性设计的原则由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包括将人置于设计流程的核心地位、提供使用上的灵活性、承认多样性和差异、为每个人提供方便、愉悦的建筑和环境、当单一设计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所有用户时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从联系来看。多样性和包容性相互依存,其共同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和美好的社会环境。在设计领域,这意味着要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设计的成果。
其次,从区别来看。多样性的设计是创造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包容性设计更加侧重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和限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顺利地使用和享受设计成果。
三、设计多样性和包容性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1.1设计多样性的重要性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是当下的趋势,因此“变”是世界发展的主题,“变”即多样化,体现在各个领域。在技术上,从传统手工艺到大工业机械化的发展,再到当今的人机工程学、5G网络、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在材料上,从水晶宫对钢铁、玻璃的运用到一次塑压成型的潘顿椅的出现,到现在的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应用,都展现出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同时对文化、市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从市场角度来说,有利于拓宽销售模式,激发市场活力。设计是市场的动态反映而市场是设计的导向,设计通过观察市场的流行趋势,提取流行元素以创新设计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市场调研的手段,创新销售魔术,从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激发市场活力。正如美国的样式设计,就是根据市场上人们的喜好,不断更新产品样式从而刺激消费,给市场注入了生命力,推动了设计的发展。
但是,一味追求设计多样化显然是不行的,这是过于商业化的表现。设计师必须合理平衡多样化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刺激消费为唯一主旨的商业主义倾向,从“形式的供应商”转化为各方利益的“协调人”、“协调市场”,有利于维护经济的有序发展。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说,有利于满足个性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公平。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活动,从石器到陶器,从青铜器到瓷器,人类利用多样化的材料进行造物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非物质”层面,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涌现,这便要求设计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以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华为最新发布的“三折叠”手机为例,不仅重新定义了产品形态,还在多任务处理、用户交互、以及材料结构进行了突破创新,同时,可满足人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手机的舒适度,满足了人个性化的需求,成为了一款开创性意义的产品。
基于此,设计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用户需求、用户理念、用户体验等各方面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设计完全从依从于“人”,也要系统结合文化、经济、科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去设计,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设计,从而促进当今设计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说,有利于推动跨界合作,丰富文化表现形式。设计多样化的来源之一就是对文化的多元化应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而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结合跨界设计模式,多学科、多样化地融合多民族传统文化,不仅驱动文化的传承创新,也赋予了设计以新的内涵。例如薇诺娜和云南彝绣联名的美妆产品,提取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符号,创新非遗元素,实现文化的多元化设计。
对此,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不能止步对文化的多元化探索,这是设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内在动力,也是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这一方面丰富了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另方面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为设计的进步提供了保障。
2.1设计包容性的重要性
包容性设计尊重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起源于社会的老龄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宗教的对立冲突等个方面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包容性设计通过介入和改变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和消除对立。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有利于缩小对立差距,促进社会平等。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对立,以及特殊人群歧视问题等尖锐的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显著,这无疑会阻碍社会进步,而包容性设计就是为了打破这样的障碍和排斥,使人类“情感”和“心智”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也缩小了不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样的概念在Pimoji新型药片上得以体现。其灵感来源于人体器官,对于孩子来讲,奇特可爱的形状会降低他们反感药物的情绪;对于老人来说,药丸的出现可以相对减少这种不便;对于盲障人士来说,只需要通过触感便可以知道药物的类别。
其次,从民众层面来说,有利于增强用户体验,追求以人为本。包容性设计将人置于设计流程的核心位置,关注鲜活、多样的视角来洞察事物的关键,从而增强产品的实用性以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如不同形状的路标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不同材质也会带来不同的印象,因此,在设计路标的时候要考虑不同人群和不同使用情况下的阅读需求。
但是在满足包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实用性,如一些学校可能为了体现对特殊学生的包容,而未能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和个性化教学方案,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这就违背了设计的本质目的。
因此,设计师在追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利用包容性设计的体验可比性原则、考虑不同情境的原则以及给予用户控制选择权的原则进行设计,平衡包容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包含着差异,但两者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意义。因此,设计师在利用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行设计师时,也要考虑包容性和实用性、多样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系,寻求合理的立足点,推进设计的发展。
答:可持续设计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再考虑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其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设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以及社会创新设计,其中蕴含了不同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生态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社会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具体观点如下:
一、生态可持续—立足自然,倡导以自然为本
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使得人类意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对环境的极大损耗上,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使设计和社会进入良性发展,从而人们的目光开始从单纯的“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为本”的全新维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自然界的健康存在作为设计必须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并围绕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目标建立、设计构思形成、选材及制作,以及产品回收利用等整个生命周期,力求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影响。
例如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改造项目。一方面,它依靠自然光线和光的原理,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椎体将水平光线反射到大厅内部,此外大厅内侧的天井也可补充一部分自然光,从而降低了人工照明的损耗。另一方面,柏林具有夏季热、冬季凉的特点,所以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国会大厦附近的深、浅蓄水层,深的储存热能,浅的储存冷气,使得热能能在冬天使用,冷气能在夏天使用,体现了设计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二、生活可持续—构建共享化生活方式,实现社会资源合理利用
随着时代发展,设计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的情感化需求,即通过“产品和服务”层面去进行设计,其本质就是将设计由“物质”到“非物质”概念的转变,以解决根本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出用户满意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实现人类生活共享化、可持续化,实现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用。
例如共享单车以一种租赁的方式帮助用户获得服务,用户只雪经过注册账号、缴纳押金、扫码开锁便能获得单车带来的骑行服务,骑行结束后只需关锁付费即可,而且费用很低。从社会角度而言,共享单车的出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人人都能享受单车的骑行服务而言,当用户购买单车后,一天之中多数时从间都处于闲置状态,采用共享的方式使单车带来的骑行服务能够被更多的人享用,这是社会资源合理利用的表现,也符合“共享服务”的共享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
三、社会可持续—坚持普适化设计,重视设计服务大众
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展开。“人”是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设计师的工作首先就是和社会经济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所以设计要服务于弱势群体,更需服务于普通民众,不论是老年人、儿童,还是移民、上班族等个方面的人群。这是一个跨越了性别、国家、种族、宗教等领域的设计,即普适化设计。
例如Pimoji新型药片,其灵感来源于人体器官,药片的形状使人一眼辨识这是针对什么症状或者对应那个部位的药物治疗。这一设计对于孩子来讲,奇特可爱的形状会降低他们反感药物的情绪;对于老人来说,由于记忆力、视力下降,使得需要通过说明书来识别药物,但是这种药丸的出现可以相对减少这种不便;对于盲障人士来说,只需要通过触感便可以知道药物的类别,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设计“大众化”,且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开支,实现可持续性设计理念。
四、文化可持续—利用数字媒介,保障文化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不仅是具体形态,更多展示的是一种精神内涵。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是人类艺术性的造物,也是对人类文化观念的表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互动艺术、数字影像等数字艺术的兴起,为设计的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途径,赋予设计以新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从而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文化历久弥新,实现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故事银行”项目试图验证拍照手机用于创作影视故事并把故事分享到一个村落社区中去的可能性和方式方法,利用手机创作有声图片故事,然后分享在村通信技术中15小的阳台的大屏幕上,项目起因于识字率极低的印度农村在信息分享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需求。这使得该村落的生活文化被保留下来,以便后代了解祖辈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了解村落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交流、融合。
综上所述,可持续设计的基本观点立足于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这四个方面,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又满足人精神层面的可持续产品,这不仅合理配置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了后代的生存条件。因此,当代设计师要深刻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观点,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优良产品,推动设计行业的良性循环。
问 结合自身专业,试论述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并艺术与科技的角度产品设计与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