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q
lmq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0月前

回答
6
文章
0
关注者
0

简述题:包豪斯三大构成体系

包豪斯设计学院是20世纪初起源在德国的第一所现代设计教育学校,作为设计教育的里程碑,其在建校初期就开设了基础课程,该课程集中研究平面化与立体结构,使得设计理论以科学规律为基础构建,这也意味着包豪斯从表现过渡到理性主义。它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对后世的设计理论课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三大构成的理念形成背景

构成主义最早发端于俄国战前的构成主义理念,其热衷于几何形体以及空间色彩的构图效果。在此风格下的两位大师马列维奇和李希茨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对包豪斯产生了影响,使包豪斯开始注重对点、线,面的分解,有意的寻找视觉中变化规律,将绘画用构成的语言拆分,并将这些加以整合,形成独特的视觉表现力。

在之前的设计教育中,很少涉及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感受,这对于理性的工业设计来说并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体系。包豪斯渴望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将以往绘画当中的个人意识形态转变到具有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在此萌发。

2.三大构成的理念初见雏形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最初在1919年由约翰·伊顿策划开设,伊顿对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架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基础教育设计了三个教育理念:第一,强调色彩,材料,肌理,特别是平面或立体形式的研究。第二,他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对绘画进行分析,寻找视觉规律。第三他认为对于不同的自然材料的不同,应当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

从这三方面看,图形、色彩、材料是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而这也是“三大构成”的雏形。虽然他的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给包豪斯带来了负面作用。但这一课程的开设为后续莫霍里·纳吉奠定“三大构成”基础提供参照。

3.三大构成的教育体系的完善

莫霍里·纳吉相信新技术、新媒介可以激发人类集体感知方式发生变化,而重组的感知方式又将使得新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于是他大量运用构成主义的方法,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分析两度空间的形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上。通过这些严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科学的理论教育,启发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视觉经验,打好专业设计基础。

综上所述,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育课程在逐步完善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完整体系,强调技术与理论的合一,不是单纯注重作业效果,而是要求掌握科学原理,从个人艺术表现到理性的媒介表现上来。这一科学的教育模式,直到现在也仍在影响我们。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工业设计也要顺应时代作出理论性的突破,我们应当在“三大构成”的基础上完善设计教学内容,走在设计教育的前列。

简述题: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

包豪斯是20世纪初起源在德国的第一所现代设计教育学校,受到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思想并在德国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不仅是德国工业设计的基石,也对全世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包豪斯所提倡的某些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但其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值得中国学习和延续。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有如下几点较为重要:

1.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理论课程影响

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其丰富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基础教学中加入了构成设计。它的加入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以纯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现代设计简洁元素的构成法则,帮助着中国设计教育从表现过渡到理性主义。

通过三大构成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对于事物有了更抽象更独特的认知,达到设计教育的目的。

2.设计实践课程走入课堂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实践课程影响

在包豪斯的魏玛时期,学院就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将理论基础运用到实际中。而这一点在中国设计教育中也得到延续,更多的实践经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迎合时代发展,培养更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

3.校企结合为社会服务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理念宗旨的影响

包豪斯认为设计不应只满足个人欲望,更要为社会服务。其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作业也可以是企业项目,使得学生可以在社会项目的锻炼中把握市场规律及趋势,更好的为“大众”进行设计。在中国设计教育中,也应学习这一点,遵循市场变化,鼓励校企合作,这样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设计与生产的关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设计理念。

4.过于注重形式主义导致人情关怀缺失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

包豪斯虽然强调为“大众”而设计,但有时过度强调功能主义却造成的人情关怀的缺失警示了中国的设计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理念中,设计不应只满足功能需求,更应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中国设计教育也应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为中国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对于这些优点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同时也要学会针对中国社会及文化进行本土化创新,不能盲目跟随。中国设计教育在当下仍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应当取长补短,时刻反思,走出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之路。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为解除工业化对传统建筑及手工业的威胁,为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民主思想,在约翰拉丝金的理论思想下发展的设计运动。他主张美术与技术的结合,反对纯艺术,在工业设计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艺术运动是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以自然风格为核心的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不单指某一风格,而是范围更大,内容更广泛的运动,影响了欧洲众多国家。

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的相同点有:

1.反对工业化提倡手工艺制作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对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设计产品粗制滥造的原因。同时都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重视手工艺的价值。

2.倡导自然主义

虽然两个运动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但都倾向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工艺美术运动中拉斯金提倡师承自然的设计思想,新艺术运动中以吉马德设计的巴黎地铁也是通过从自然元素的植物藤蔓中提取灵感,进行自然主义设计。

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的不同点有:

1.风格特点不同:工艺美术倾向于中世纪哥特风格,强调简单、朴实无华的设计,这种设计思想在威廉莫里斯的代表作《红屋》得到了集中体现。而新艺术运动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种设计风格,其更注重与流畅的线条和曲线,以及对自然形态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曲线感在“比利时鞭线”中尤为明显。

2.设计理念不同:工艺美术强调了设计应为“大众服务”的民主思想,威廉莫里斯也提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新艺术运动更注重风格的创新,及产品的美学价值,“为艺术而艺术”。

总而言之,工艺美术运动作为第一场设计运动,很多设计思想不能得到体现,但却推动了新艺术运动的产生。新艺术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也反对工业化和重视手工艺,同时倡导自然风格虽受其影响,但是他是另一种全新设计风格的开创,体现了不同设计家对艺术与社会问题的不同探索和回应。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的艺术运动,产生的原因是对质量低下的工业产的反感和对工业污染感到痛心疾首,渴望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风气。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反对机械化,但其带来的设计方面的思考影响至今,下面我将以以下几点说明其原因:

1.“艺术”与“技术”关系

工业革命后,工艺美术运动是第一个探讨“工业技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运动,尽管它否认机械化这样的现代设计标志,但它带来的思考引发了后面种种设计运动,在美国影响了芝加哥学派,同时为后面范围更广的“新艺术运动”做了铺垫。

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使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实践,在实践中试错,最终发现艺术和技术都无法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

2.设计价值观—为大众的设计

工业革命前的手工艺阶段,此时的设计大多为皇家贵族及上层人士服务。而拉斯金的思想“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打破了原有的设计价值观,尽管其主张的“哥特式风格”和“自然风格”与其相悖,但是仍不可否认其设计思想所带来的设计价值观的转变,使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注重为大众的设计。

在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他主张大众才是艺术的主体,所以必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点非常具有现代性,且影响至今。

3.可持续设计和环境反思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感到痛心疾首。它开始反思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寻找设计在两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方式。而这一反思影响了后续的种种设计运动。

直至今天,人们也仍在探讨工业4.0背景下,设计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在科技发展进程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问题。这一点十分具有前瞻性。

工艺美术运动尽管否认机械化,并将设计推向了工业的对立面,但我们仍不可否认,其运动中所引发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为大众的设计”及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影响了不同时代的工业设计,而这些思想同样也是现代设计的主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设计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它指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起的一场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不仅是一场技术改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设计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将以以下五点进行说明:

1.改变了传统设计方式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手工艺设计阶段,之前的设计方式设计与制造通常是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后,随着专门机器的出现,以及生产劳动的分工不断加强,设计制造过程便逐渐分离开,设计成为了生产中的一个环节。

同时工业革命也引领了设计走向标准化,从之前手工艺人生产的个体差异较大的产品,到机器的批量化生产,使得许多产品能够更广泛的被大众购买使用,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刺激市场消费。

2.设计意识的觉醒

由于工业革命引领的设计方式的改变,使得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技术的革新仅仅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新颖的设计。于是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注重艺术与工业产品的结合,给产品赋予美学价值,以此提高市场竞争力。

3.引领设计运动

工业革命技术的革新,导致其许多产品处于新技术模式下的探索阶段,也就导致其质量较为粗制滥造,设计的产品呈现混乱状态。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反思并渴望新的设计风格,工艺美术运动应运而生。

4.设计师角色的转变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生产与批量化消费,在消费品中需要新颖的设计才能更好的促进消费,于是设计师从传统的手工艺人逐渐成为引领潮流的主角,使得设计师的身份得到巨大提升。

5.设计价值的改变

手工艺设计阶段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精致的产品大多只能少量生产并为贵族所用。而批量化生产方式使得设计能够为“人”或者说是“大众”的需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价值转变为创造更美好、更多样、更富足的社会。此价值直至今天都没有改变。

技术的革新总是能够对设计的发展产生影响,设计反过来也在推动工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工业时代的开端,对设计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其所带来的设计价值是为“人”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一点直至今天都没有改变。

设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设计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远古时代人们为满足生存需求而对石头进行设计加工,再到手工艺时代人类的设计开始注重情感表达,再到工业革命后开始大批量生产走向了现代设计。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设计的起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设计的萌芽阶段

在设计的萌芽阶段,都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而进行的生存设计。远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中,已经开始了简单的工具制造,从只会用石块到学会对石块进行打制,创造满足他们日常生存的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石器的加工进入到了新阶段。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对石器的加工更多样,开始学会对石器进行磨制,使其功能性更强。还会在上面赋以纹理、图案和色彩。这意味着人类的设计逐渐过渡到了开始注重设计的情感化表达。

从设计的意义上说,从人类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就开始萌发了。

二、手工艺设计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由原始社会后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随着新材料的出现,为手工艺阶段提供了广袤的设计空间。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设计传统,同时应运而生了各种设计领域,如建筑、青铜器、陶瓷、家具......这些光辉灿烂的设计文化也是我们今天设计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工业革命后的设计

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兴起,手工艺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方式,它重塑了设计的方式以及设计的目标。从手工艺阶段注重美的表现转向了注重可靠性、实用性的功能性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纵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设计的起源来自于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和使用工具。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设计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当代,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也仍将继续发展。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