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7
camellia7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6
文章
0
关注者
0

专业风格之:装饰艺术起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发展于上海,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著称。
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统治装饰艺术潮流的总称。人们开始追求享乐,爵士乐、电影、时装、舞台剧、前卫艺术、大型博览会和来自古埃及、日本的异国情调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也促成了装饰艺术运动—一Art Deco的蓬勃发展。
Art Deco结合了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好,比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
Art Deco的图案纹样也包罗万象,融合了自然界万物,如斑马纹、鲨鱼纹、曲折锯齿图形、阶梯图形、放射状图样等,极具机械线条美感和装饰效果,从感官上震撼视觉神经。
从建筑空间到室内空间,Art Deco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几何化,常见的有阳光放射形、阶梯状折射形、V字形、金字塔形、扇形、圆形、弧形等。在艺术品装饰上,也常选用富于异国情调或抽象的作品。Art Deco还勇于尝试诸如钢铁、玻璃、青铜等新材料,来表现整体的质感和光泽。
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

(1)“装饰艺术”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一场影响领域相关广泛的设计运动。影响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几乎设计的各个方面,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一次设计运动。
2)“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国际性设计运动,不少欧美国家都参与其中,尤以法国、英国和美国的设计运动较具代表性,更是促进了流线型运动的发展。它甚至还影响到欧美以外的一些国家,在拉丁美洲、澳大利亚、中国的上海都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出现了一批非常精彩的建筑物。
(3)“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既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也对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加以批评。因此,虽然在强调装饰上与前两个运动有相似之处,但是从承认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已很难说是它们的延续了。然而,又由于强调装饰化,因此与同期开始在德国发动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也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间的一个衔接,双方的特征都兼而有之,但却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再现。
(4)“装饰艺术”运动在装饰和设计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重要资料,从材料的运用到装饰的构思,再到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有不少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形式上看,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与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说也有类似的地方。

美国的现代设计
1大众文化的影响力贯穿于整个美国设计,美国当代设计主要采用高低并行的方式,即美团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极为重要的持点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互不歧视,并行不悖。
2处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美国设计具有较强的多文化融合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产品差异逐渐缩小。美国原有本土设计基本以功能为设计原则。
3美国的当代设计始终贯穿着大众消费化,市场化,实用化,公平化等元素,而受欧洲式的精英主义,贵族品味影响较小。后期新秀哈里,埃罗等设计大师也遵循这一设计理念.

日本
发展阶段:
明治维新——40 年代:日本工业化与艺术思潮初步传播。
40——50 年代:现代设计意识的确立,现代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50——60 年代: 工业设计的成长期。
60——70 年代:日本设计走向世界,同时当时最大的特点是“传统与 现代双轨并行制”。
70——80 年代:日本企业在世界设计市场树立了良好的设计形象。
2、特征:
①与西方的欧洲国家相比日本的现代设计起步将近晚了半个世纪;
②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别国成果的国家;
③日本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努力,使日本设计发展极为迅速。
④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制;
⑤既有现代主义特征,又有日本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⑥既注重使用科学技术,有保存了细腻周到极具匠心的优良传统;
⑦注重木材和灯光的的使用,以及效果体现;

二.世界现代设计史——日本现代设计
3、双轨并行体制:
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即:
①一方面在传统的服饰、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的研究, 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
②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如小型化、多功能以及对细节的关注。通过双轨并行体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日本设计的哲学是保留日本传统,这是日本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总算被我学明白了!《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九节——各国设计简史(二)

1、发展阶段
明治维新——40 年代:日本工业化与艺术思潮初步传播。
40——50 年代:现代设计意识的确立,现代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50——60 年代: 工业设计的成长期。
60——70 年代:日本设计走向世界,同时当时最大的特点是“传统与 现代双轨并行制”。
70——80 年代:日本企业在世界设计市场树立了良好的设计形象。
2、特征:
①与西方的欧洲国家相比日本的现代设计起步将近晚了半个世纪;
②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别国成果的国家;
③日本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努力,使日本设计发展极为迅速。
④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制;
⑤既有现代主义特征,又有日本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⑥既注重使用科学技术,有保存了细腻周到极具匠心的优良传统;
⑦注重木材和灯光的的使用,以及效果体现;

二.世界现代设计史——日本现代设计
3、双轨并行体制:
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即:
①一方面在传统的服饰、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的研究, 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
②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如小型化、多功能以及对细节的关注。通过双轨并行体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日本设计的哲学是保留日本传统,这是日本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
1.国家: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
2.发展:①20世纪20年代就形成了设计上以功能为第一要素的功能主义思想,强调从社会民、使用目的和大众经济水准的角度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②20至30年代北欧五国逐步形成既不同于奢华的法国装饰艺术风格,又不同于美国上商业味浓厚的流线型风格,同时有别于冷漠理性的德国设计的独特的斯坦的纳维亚风格。
① 30年代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走向国际的时代。
② 四五十年代逐渐成熟,并通过五十年代的乙烯类国际展览广为传播,成为世界工业设计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

  1. 设计艺术特征:

① 富有大众化的民主传统,强调产品的经济法则,致力于发展大众制品
② 强调有机的设计思想和产品的人格化、感情化,在设计中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温情脉脉的情调,开创了一种经典的现代设计风格,取得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平衡点。
③ 综合各种条件,推进合理设计(降低成本,做到廉价,同时要格调高雅,风格简朴、典雅、明快)。
④ 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自身的特点,其朴素的有机形态以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
⑤ 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强调产品的高度理性主义的实用性

  1. 影响:①其独特的设计特征和近乎完美的设计作品,对以后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②在五十年代通过一系列过展览广为传播,成为世界工业设计师和社会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一股清新的北欧设计旋律挂边了世界各地,对全球工业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
设计是德国工业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众延续至今的日常表达方式。在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出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的“优质设计”,为功能主义设计以及现代工业设计奠基蓄力;1919年创立的包豪斯学校在其设计教育实践中所建构的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1953年诞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更是从真正意义上构建了“系统设计”理论,成就了科学化思维与日用化设计的完美融合……
德国设计重技术、重功能、重品质,强调系统性、逻辑性和秩序感,强调设计的社会目的。在特殊的历史阶段,由于文化的同源性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差异性,同样继承着包豪斯学术传统的两德现代设计,演化出两条错综羁绊的发展路径,即本展主题“交织的轨迹”。

极简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实际上本身是一种艺术派系,这种风格的苗头最初见于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简主义是一种将不必要的元素舍去,注重简约性和功能性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始于20世纪初期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其只通过线条、几何图形以及纯色来表现的艺术宗旨为极简主义的萌芽打下基础。
极简主义直到90年代才开始成为欧美主流的设计风格。主要是因为互联的出现,迫使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和负荷更重,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使人们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们渴望内心的安宁,渴望缓解精神压力,解除审美疲劳。
极简主义一直秉承着功能高于一切的原则。极简风格的设计通过简洁、清晰的界面,向观者传递明确、直观的信息。同时,极简风格的设计方便观者从海量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同时不会影响到信息传达的速率。
虽然极简主义设计以简约著称,但事实上极简主义设计并非一味追求设计形式的简化,而是追求设计形式和功能的平衡。即在实现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去除非本质的、不必要的装饰,使用干净流畅的外形,使设计呈现出优雅感和纯粹感,减少人们的认知障碍,方便人们使用与欣赏。
极简主义的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和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Domus》杂志1928年创刊于世界现代设计发源地之一米兰,在长达81年的悠久历史中,以其敏锐的视角、深刻的洞见,奠定了在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的至高地位,见证并推动了世界现代建筑、设计及品牌的发展,成为一本设计界无人不晓的最具影响力杂志。
它的发展也同时折射出整个人类社会与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迁,记录了城市、建筑、设计、艺术、文化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那些思想和作品。许多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当年都曾在《domus》工作过。
2006年,独具战略眼光与前瞻力的《Domus》正式进驻中国,在北京创立了《Domus国际中文版》,并全力推进中文版的全球影响力,以整合亚洲资源,推动中国建筑、设计发展,为21世纪东西方交流发展搭建最广阔的国际平台。
在原版《Domus》的全球资源与影响力基础上,《Domus国际中文版》自创刊伊始便立刻成为中国设计类杂志的第一品牌,吸引了所有活跃在中国的设计界人士与机构的关注;而它对中国建筑及设计文化、品牌的发展亦立刻现显出巨大的推动力,2007年受邀参加香港双年展,2008年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极大地激发、活跃了中国本土设计、品牌与国际间的交流、互动,使世界感受到巨大的“中国能量”。
与追求小众趣味的某些新生媒体不同,《Domus》与《Domus国际中文版》始终站在纵观全局的高度,旨在推动设计产业与普罗大众的全面互动,相信设计不是圈子文化,而是激活整个社会潜能的催化剂。尤其在有着13亿人口、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新兴设计师与消费者群体正在迅速扩大,这其中的潜能远超乎想象。如何引导他们的设计文化观念、搭建设计品牌与设计师、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推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是《Domus国际中文版》的重要目的。我们深信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权威媒体与设计品牌的战略合作必将启动最巨大的社会能量。

【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1863-1942
英国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理论家,工艺美术运动著名人物。
查尔斯~阿什比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实践者,英国19世纪著名金属工艺设计师,被认为是一位有天分和创造性的银匠,主要从事银具、家具和装饰业务,作品以优美的曲线造型和简洁的装饰为主,由于对道德性的极致追求,其作品包含了一种理想,即在行会体制的保护下,工人从是创造性的技术工作。在田园牧歌的世外桃源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采用各种纤细、起伏的线条,被认为是当时新艺术的先声。
发展、完善了手工艺的行会理想:认为只有“手工艺行会”有着明确的理论目标,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具有生产、创作、经营、研究直至教育培训的完整功能。
对工业与机械化态度的改进:在1908年的《手工艺与工业竞争者》中,他提出放弃拉斯金、莫里斯式反机器的“文化卢德主义”立场,停止与工业体系的抗争,而致力工业体系的改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社。在写于1911年的《我们是否应该停止教授艺术》一书中,他进一步宣称:“现代文明建立于机械化的基础之上,假如不承认这一点,任何捐助、激励、教授艺术的体系都不会是正确的。

经历:在工业革命高潮之际,阿什比坚信中世纪行会制度下手工艺人们才可以获得工作的快乐,并把这一份快乐注入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浪漫和谐的匠人之作。因此开创手工艺行会以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了解决社会“良心问题”,将行会迁址农村,以逃避现代工业城市的瑞,按中世纪建立了行会社区,实现了威廉一莫里斯早期所描绘的理想化社会生活方式。但其忽路了实施,行会远离城市则意味着切断了市场联系,同时难以与价格低廉的机械制品竞争,最络在1908年失败。
模仿中世纪行会并建立手工艺行会切最终失败,可以说其命运是整个工艺美术运动的缩影。其对于乌托邦理想模式的尝试深刻影睛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设计进程。

手工艺设计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手工制作为主、以简单工具为辅的艺术设计类型,通常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的特性以及单件制作、设计与制作不相分离等特点;工业革命以前,手工艺中的设计和制造是合二为一的,匠人们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手工艺美术是通过手工技艺来创造,并进而完成的个人的审美与功能并存的艺术,它从形态、结构、图案、装饰、色彩、功能等特点来展示它的存在意义。
而制造设计则建立于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以机器大生产为主体,由近现代科学技术所武装。一方面,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设计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手工艺设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与传统手工艺设计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它建立于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基础之上,采用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设计者与制作者间出现了明确的专业分工,设计更多关注科技性、标准化、社会性与商业性。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和大批量生产将设计和制造分离了(产品变复杂了,一个职业很难独立完成产品开发的全部过程,所以产品越复杂,分工越细)
工业设计和手工艺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造物来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都称为设计,两者是设计在不用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方式。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