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浙理工-方彩凤
132-浙理工-方彩凤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4
文章
0
关注者
0

请简述现代主义设计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并列举三个代表人物,试说明他们的设计思想对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分1:格罗皮乌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分2:密斯·凡·德·罗: “少即是多”
分3:罗伯特·温图利:少则厌烦

工业时代,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西方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设计得以诞生。“现代主义设计”始于1900年前后,主要包括现代主义运动和国际主义风格阶段,其特点是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主张功能至上,摒弃装饰,以极简为美。但这种极端理性、冷漠单调的设计风格发展到极致便引发了设计界、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不满与质疑,由此,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

一、格罗皮乌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中,格罗皮乌斯是对现代设计思想体系形成影响最大的设计师之一,他在创立包豪斯学校初期甚至希望实现乌托邦大同的微型理想国。格罗皮乌斯反对因循守旧,追求产品的创新性和功能性,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美学和社会之间的调和,探索艺术和科技、设计与工艺的统一。在建筑上提倡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为新功能服务。其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工程就充分体现出他运用新材料准确表达其设计的新想法。这种崭新的设计哲学不仅影响了德国的建筑界、也使得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空前兴盛。

二、密斯·凡·德·罗: “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作为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追求简洁的结构形式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强调减少建筑中不必要的装饰形式。密斯看似简洁的建筑形式和内部空间形态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高层建筑的玻璃外立面,流动性强的室内空间布局,简洁明了的建筑形式,这都与他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相一致,体现了他追求的是简朴永恒的建筑形式。这种较为理性的设计思想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提供了理念支撑,指明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方向,也影响了之后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形式。

三、罗伯特·温图利:少则厌烦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在功利性需求得以满足之后,精神需求日益凸显,人们愈加厌倦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冷漠与单调,后现代主义艺术语境开始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现代主义设计伦理的一种批判性思考,其中心是反对密斯的“少即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温图利就旗帜鲜明地挑战密斯的”少即是多“原则,而提出了”少则厌烦“的看法。其作品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对抗,成为建筑界中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代言人。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晦涩而远离大众,大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强调建筑应该不明晰、形式含糊和具有复杂性,提出要创作“杂乱的活力”来取代缺乏生气、缺乏趣味、单调和刻板的国际主义风格。温图利的理论和实践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当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综上,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使得现代主义开始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由此可见,特定的时代背景能够推动设计风格的转变。设计作为一种满足人们需求的艺术创造,其本质还是为人民服务。

请简述设计的价值,并进一步阐述设计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智慧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分1:设计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构建更好的服务体验
分2:设计范式的转变:从产品到服务
分3:设计以人为本,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

设计是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设计通过前沿的科学技术,引领着时代的消费潮流,培育人们的消费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品味。

一、设计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构建更好的服务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逐渐从工业3.0的信息化时代向工业4.0的方向过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世界发生了巨变。因此,设计要适应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科技提供的力量,加强和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新的设计思维,将科技转化为高科技产品从而服务于人类。如“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就将“智慧“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绿化城建、电网供暖、水务政务以及交通停车等都以智能为前提标准,就连路灯都是太阳能LED智能控制,给路灯供电的同时还给路人市民起到遮阳和休息的作用。设计将技术向高层面推进,不仅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还能不断完善生活设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二、设计范式的转变:从产品到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工业革命3.0之后,设计从“物”的范畴扩展到“非物质”设计,例如:交互设计、互联网UI设计、服务设计、从产品到服务,从个人使用变为共享服务。设计不在是简单解决一个产品的功能或者商品销售某一环境的问题,而是更加偏向于全局化、复杂化、系统化,设计已然从设计产品转变为一项共享服务。例如飞利浦在新生儿ICU护理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护理”:既不只与婴儿相关,而是与整个家庭有关。在为早产儿营造与子宫环境相近的适宜环境时,也考虑到新生儿不能吮吸,新生妈妈可能会在紧张情绪下进行吸奶,因此与医院一起改造了母乳喂养室,帮助母亲在放松状态下哺乳。通过建立医疗关系,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使医疗系统对个人更有意义,从而助力实现更健康的生活。

三、设计以人为本,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

从设计的本质上说,设计以人为本,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展开的。当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延伸出的以人的精神享受为主旨的环境保护、人文资源保护和以文化继承为目标的设计,这些设计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成为时代精神文化的体现。例如可食用的咖啡杯设计。这款咖啡杯的杯身由美味的曲奇饼干制作而成,内侧附有一层耐高温的特殊糖分,能确保曲奇不会因热咖啡的高温而软化。设计师恩里克希望通过这款可食用咖啡杯的设计让人们远离一次性纸杯,避免因随意丢弃纸杯而造成环境的污染,为绿色的生活环境创造了突破口。
当今,设计从物质设计逐渐向非物质设计发展,设计不仅处在多元化的变革当中,同时技术的革新,也会不断带来设计的革新。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当代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信息化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力图用设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增加设计产出物的价值存在。

如何理解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从传统文化中探索设计的民族性,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打造出真正的民族特色设计
分1:传统文化是民族性设计的源泉
分2:在传统文化中突破创新,实现真正的民族性设计
分3:唤回文化差异,展现民族特色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跨时空、全球性的交流成为常态,伴随着这种发展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文化上根植于传统,明晰自身的文化立场,建立起文化自信,并把这种精神通过当代设计语言进行重释和转换,融入中国品牌建设,设计出中华民族的特色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是民族性设计的源泉

传统文化是民族性设计的巨大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传统文化都给予了设计无穷的启示与帮助。纵观世界的设计,其设计无一不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德国的设计文化中,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理性的元素与特征渗透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美国则将幽默感与随意性变成了渴望自由的美利坚民族的设计特性;北欧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衍生出的设计文化打造出了著名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日本更是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风格清雅自然的手工艺品无不透露出浓厚而又神秘的东方情调,使日本设计在世界上举世瞩目。这些无不证明了传统文化为设计的民族性所做出的贡献,也同样说明了传统文化是设计民族性的源泉。

二、在传统文化中突破创新,实现真正的民族性设计

设计的民族性离不开传统,民族性设计也并非简单的对传统文化形式的模仿,而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这种创新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意识的桎梏,在传统中挖掘新鲜的灵气,使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全球性的视野,对民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反思传统,来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神韵。以汉斯·瓦格纳的“Y形椅”为例。瓦格纳在其间运用了中国的榫卯技术,但由于不同部位运用的榫的不同,阻碍了它的批量化生产,因此,瓦格纳就这个弊端进行了榫卯结构的改进,运用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方式以及通用的设计理念,将整体构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在外观造型上,也将丹麦传统的自然线条与中国传统家具进行融合,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瓦格纳将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入了现代设计中,既开创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方法,也使民族文化得到推广。

三、唤回文化差异,展现民族特色
我国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还处于在相对薄弱的阶段。虽近几年来加快发展速度,追赶世界发达国家,但却陷入一些误区,许多工业产品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制作“新产品”,结果质量和功能都相差甚远,且多流露出欧美设计和日本设计风格的痕迹,看不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踪迹,使我们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设计人应当唤回对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的敏感,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特色,将传统文化、设计话语、审美特征的精髓自觉地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能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中传统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我们应该坚信,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里也能找到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开拓并打造出一片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与世界现代设计相媲美的平台。

总之,一个产品如果脱离了传统,失去了民族性,那么不仅使本民族的消费者失去认同感,也会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进程中失去民族身份与民族特色。因此,在艺术设计实践中,不仅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而且还要善于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使当代设计能够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显示出民族的魅力,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更好地走向世界。

从高技派产生的背景、特征、代表作品开始,剖析其影响力和意义,并阐述其代表性的作品和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1:背景
2:特征
3:代表作品——蓬皮杜文化中心
4:影响与意义

高技派是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机器美学的一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以机械化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一、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尖端的技术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消费要求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对应的设计美学,高技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特征

高技派设计强调精细的技术结构,突出了现代工业材料加工技术的运用,其实质是把现代主义中的技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化效果,赋予工业结构、机械部件以全新的美学价值和意义,表现出非人情化和过于冷漠的特质。高技派主张设计的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淋漓尽致地发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价值,极大拓展了设计师们的表现手段。至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高技派的表现特征中出现了前卫的、不规则的造型、可拓展或可插入元件,太空技术或飞行器结构,各种新的结构部件等特点。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高技派带有非常明确的民主化特点。

三、代表作品及其对现代设计的意义——以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为例

高技派首先从建筑设计领域流行起来,且真正让世界感到“高科技”成为流派的是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阿诺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在1971-1977年期间所设计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整座建筑基本是由金属架组成,金属管构架之间的距离是13米,形成内部48米完全没有支撑的自由空间,从而创造了巨大的室内面积,供艺术展览和表演使用。电梯完全以巨大的玻璃管道包裹外悬,所有的通风、空调和电力线路等管道也完全暴露在建筑外面,并涂上鲜艳的色彩加以强调。其最初在法国引起很大的争议,但最终成为广受欢迎的巴黎新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高科技风格形成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对现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一)灵活的空间布局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布局设计极为灵活,其立面和剖面均能予以改变,以应付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建筑内部除几道后加的固定隔墙外,其余的隔断均是活动的,以满足各种不同使用上的需要,实现了建筑“空间的非限定性”及“功能的多用途性”。此种做法,解决了建筑因为功能的局限,无法适应快速的建筑空间使用变化的问题,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不会由于使用中不适应功能变化的原因,面临拆掉重建的危机。

(二)设计结构的创新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主要采用预制构件来建造,能够迅速安装或拆卸。为保障建筑的稳固性,皮亚诺和罗杰斯采用钢桁架梁柱结构,以短支撑悬臂梁的方法支起桁架主梁,短的一头支撑着主跨的桁架大梁,被压翘起的细长一头,则由固定在建筑底部的拉杆紧紧拉住。外层立柱被拉杆取代,视觉的干扰降至最小,使透明立面的设想得以实现。

三、影响与意义

高技派的设计使产品形态越来越倾向于简洁、干练和非人性化,社会充斥着冷酷无情的工业机器和机制成品,导致了整个世界文化内涵日益减少,各种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被打破,文化生态系统日渐奔溃。

但是,高技派给设计师们带来方便、精确、高效、高速的设计,同时也使人们享受到因科技进步造就的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发现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也创造了新的生活条件,这是手工业时代不可比拟的。

综上,在设计艺术中,要真正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性。结合当下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必须坚持民族性和多样性,在形式上与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将现代科学、艺术、工业、新技术相结合,将高科技与高情感结合,以满足人类需求、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