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论点:冲击很大,中国设计要多向国际品牌学习
(1) 中国设计应吸收国际品牌的品牌管理和设计理念(宜家、阿里——人性化可持续)
(2) 中国设计应正确处理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苹果、小米——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3) 中国设计应学习国际品牌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无印良品、梵几——传统文化)
1764年,英国工业革命后,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艺术的桥梁,在诸多方面做出突破。欧美率先进行一系列设计革命和运动,发展了简洁而注重功能的现代设计、后来又产生丰富多彩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二战后日本经过双轨制等策略迅速恢复并赶上历程、中国设计也快马加鞭应赶上进度。由于缺乏底蕴、一蹴而就往往闹出笑话,中国设计还是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欧美看齐,使中国设计被国际认可。现在,中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阶段,要达成这一目的,设计是重中之重。一些优秀国际品牌的设计对我国设计影响巨大,通过从成功的国际一线品牌设计中吸取经验教训可以帮助中国设计更快发展,下文将论述国际品牌对中国设计的几个启示。
(1)中国设计应吸收国际品牌的品牌管理和设计理念
树立好品牌形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品牌设计文化来进行设计资源的整合是设计管理的基本思路。宜家作为成功的国际家具品牌,致力于“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秉承“为尽可能多的顾客提供他们能够负担,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居用品”的经营宗旨。产品一直致力于做到“低价、精美、耐用”,商业与公益统一。对产品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人们使用需求,更针对人们心理活动,体现一种追求品质的生活方式。宜家的品牌设计管理,使其极具辨识度被民众喜爱。一方面,有独到的设计理念。注重民主设计的同时,将满足人情感需求的情感化设计与对环境有极强的关怀的可持续设计有机统一。例如,FRÖSET 椅子将区块链和实体物件连接一起,呈现出我们和物件的关系,建立情感羁绊,鼓励培养用户行为习惯,并通过 NFT 视觉化来奖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持续行为。另一方面,多业态发展、人性化管理。例如,考虑到用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宜家家具商城配有相应的餐饮服务,以便客户逛累了可以及时用餐。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用“设计”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重要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是吸收国外经验的典范,其运营模式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生态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发展了多个情感化设计与可持续性设计的公益项目,如蚂蚁森林、妈妈治愈所等。中国设计向国际优秀品牌学习管理经验与设计思想,弘扬“为人民服务”的设计理念,在当下背景中合理应用。以重视情感化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为基础,将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知识与当代技术相结合,以解决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的,让设计能够有效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2)中国设计应正确处理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为人的真实需求服务
苹果公司作为全球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充满了创新与颠覆,不断推动着科技与设计的边界。 工业革命 3.0时期,苹果设计注重设计服务与体验,以技术延展设计领域。将设计作为一种服务,追求使用者良好的设计使用体验。iPhone的产品不断简化,减少零件和接口的数量,除了产品自身的使用体验之外,还关注用户从看到包装、拆除包装到取出、安装、使用的全过程体验。例如,iPod的设计,针对寻找、购买、播放音乐,以及克服法律问题的整个系统进行简化,是整合资源、系统化设计的典范。工业革命 4.0时期,苹果设计由“制造"向"智造"转型服务于人的全面。苹果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许多概念引领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如手机智能生态系统设计,引发了不少中国企业和品牌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视。例如,米家全屋家具生态,如今甚至扩展到车内的生态,最初也是受苹果生态设计的启发。又例如,受iPhone SIRI语言召唤助手的启发,小米发展了小爱同学,中国企业也开始了一系列用户体验设计的优化。
当代,世界正处于工业4.0的转型阶段,设计与科技结合得愈发紧密,且物质设计逐步转为非物质设计,设计也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对于中国来说,处理好设计与新兴技术之间的关系是适应改变的重要环节。中国设计需汲取国际品牌的发展经验,革故鼎新,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真实需求,遵循“形式服从需求”。
(3)中国设计应学习国际品牌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无印良品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它注重人文关怀,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wabi-sabi”“侘寂”融入其中,由于日本人禅宗的盛行强调“朴素之美”。讲究调和,偏好古旧,去繁归简,与过度包装的风气形成强烈对比,开辟了包装设计新追求,注重生活。借鉴国际设计理念的同时又有本民族特色,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中国设计也应强调创新,避免陷入设计的同质化。设计国际化的同时要保留自身特色,使设计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如利用各地文化遗产发展特色设计产业,汲取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创作,与交互设计、跨媒体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相结合等。中国独立设计师张周捷,将计算机的强大算力与人的真实生活相融合,设计出更有创造力的数字家具,进行未来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新实践,并创立了数字家具品牌EndlessForm,这是对于中国设计创新之路的探索,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途径之一。
综上,中国设计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中国虽国力日渐强盛,可设计方面发展仍有诸多不足,人们对于设计接受程度不足,设计水平也十分有限。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应广泛吸收各种优秀设计的精华,加强设计教育,多多学习国际一线品牌的设计思路和成功经验,不断创造更真实、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带领中国设计品牌走向更高的舞台。
设计民族性指本土化的设计,是当地民族各种文化的融合汇聚形成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是民族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又是时代的,随着历史发展的阶段不断演变、扬弃。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设计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现了体育、历史、艺术的完美融合,通过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体现设计民族性,传达了团结与和平捍卫奥林匹克价值观,凸显包容性、平等、庆祝和创新。传统文化是设计源泉,设计具有“民族性”是一种造物的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推动世界设计发展和文化交流。
(1) 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民族性的基石,促进设计多元化发展。
传统文化对设计“民族性”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文化是设计的源泉,为设计提供支持和参考,是设计得以多元化发展。不同民族因其地域、历史、宗教、人文的不同,具有对应的民族性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影响了设计的发展。例如,北欧斯堪妮维雅的人性化特征,因其寒冷气候和民族文化、传统习惯而形成,产生了PH灯、天鹅椅、帕米欧疗养院等经典并具有温度感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民族化他点。再例如,意大利、日本、美国的设计亦是如此,分别具有艺术气息、简朴细腻、诙谐商业的特征,设计得以多元化发展。
(2) 设计的民族性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映,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一方面,设计民族性反映表达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信仰、故事和符号通过物品的形式传达给后代。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源远流长,“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一系列讲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当代设计中依旧焕发出蓬勃的力量,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比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上,贝聿铭将传统江南园林的特色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态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中而新,苏而新”。用现代形式来传承与再现古典园林的神韵。中式花窗,粉墙黛瓦以及溪流山石等传统元素的运用,展示了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致敬,并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将其融入到建筑中。
另一方面,设计民族性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这有助于保留和弘扬传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设计作为文化表达的媒介,帮助人假示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设计中融入文化,独特而深度。例如,中国的茶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为精神内核,并不是以寻求人与外物的紧张张力关系为导向,而是体现了寻求“天人合一”式的“共同主体性”哲学。又例如,中国平面设计师陈汉民设计的“中国工商银行”标志,以象征银行的隐形方孔古钱币为行徽图案,图案中心的“工”字和“外圆”所寓意的商品流通,体现了“方圆规矩”的哲理思想。设计不仅摆脱了模仿的阴影,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文化传承搭建起桥梁。这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认同感,使传统文化在设计交流中传播。
(3) 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世界设计发展与文化交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运用,可以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例如,汉斯瓦格纳的“中国椅”——圈椅的形制特征。构件简化,使之标准化,结合热弯,打磨,粘接等加工术。机械化加工,实现批量化生产。传承了造型线条简洁设计风格,兼顾了人体工程学元素,满足了人在身体以及审美上的诉求,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对“理”的意境追求。简洁中有雅的韵味,合度中顾全到人体形态的环境。以榫卯结构为固定方式,各部件可拆分,功能性与实用主义的特征。符合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达到人性,物性,天性,三者合一的地步。参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北欧的人性化特征,是文化融合型设计的典范。再例如,比利时的天堂公园——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典型的传统园林元素,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古建筑营造手法、制式同现代功能、模数间的共性关系,深蕴与博大。传统文化良性交流的同时发展了设计。
当今世界进入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需要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并赋予其时代精神,传承和融合不同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使其创造性继承发展,同时使设计蕴含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借古访今,推陈出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应时代之号召,正确把握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使中国设计绽放出万千光彩,走出自己的设计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中的一种设计流派,它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随后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各个领域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是对以"少即是多"为中心的国际主义的反对,高度强调装饰性,主张从历史中汲取装饰动机,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对照。
一、后现代主义背景
二战后,国际主义席卷欧美,成为西方国家主要风格。使世界建筑日趋同质化。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民族地方特色消失,建筑城市面貌单调刻板,缺乏人情味。 而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时期的消费者不满足于仅仅是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设计,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渴望更多装饰形式和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生。
二、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单调、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面貌提出反对和修改,后现代主义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重表现的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设计特征,生动又活泼,繁琐又杂乱。其特征一是装饰主义,高度强调装饰性,采取符号学的手段,从精神方面反对、嘲讽和调侃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娱乐性明显。二是隐喻主义,继承借用现代主义的构造和功能,讲究形式的象征性。强调建筑地域的自然属性,注重建筑的精神内涵。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引用某些历史上的要素;将之用于新建筑中,使人一见就会产生历史联想,从而赋予建筑深刻文化内涵。三是文脉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认为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风貌和传统文化,试图重建城市文化,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创造性地表现历史和自然文脉性。追求形式的历史内涵,装饰折中、含糊、不交代结构。
三、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思想风格
一、罗伯特·文丘里——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
文丘里是20世纪的主要建筑人物之一,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在他的设计中,常常用大面积的窗户去扩大传统的半圆形窗户,这样的圆形窗在他设计的建筑中经常出现。设计追求典雅富于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造型简单明快。
在《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性》中,他反对国际主义打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旗号, 用统一的语言削弱建筑潜在的多样性。他批评了“少即是多”背后所指涉的对建筑面对的复杂问题过分简化的一系列设计手法,他认为承认建筑是复杂的系统并不会否定路易斯·康所说的“追求简单的欲望”、“通过真正的复杂才能形成明显的简单”。失去复杂性时,简单成了平淡,这是对建筑可能性的抹杀。他认为建筑的生成应保留一定程度的兼容并蓄,应对各种矛盾、即兴活动,不加绝对的排斥。《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性》就希望让人们重新正视这些复杂的现实,并发掘建筑可能存在的力量,他认为建筑师可以通过衡量得失做出决定,保留什么可行,什么可以妥协,什么可以放弃,在何处采取特定的手法,而不忽视甚至排斥设计要求和结构在多种法则并行下必然出现的矛盾。他的设计的安娜皇后椅是一次大胆的实验,文丘里借鉴了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艺术革新运动的标志性符号(谢拉顿-齐鹏戴尔-哥特-新艺术),融合到一张椅子上,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渴望唤醒被现代主义安配已久的民众。
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文丘里用更为直接和犀利的方式对现代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戏谑。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的合理性正面质疑,认为阐明建筑依赖于人们对以往体验建筑时的感知和理解,以及情感的联想具有象征性的元素必然出现在建筑物中,而现代主义不加辨别地排斥它们,这不符合人的一般感受。他对建筑的表征方式归纳成两种:1)“鸭子”指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的建筑设计;建筑的整体形象直接表征其内部功能或意义 2)“装饰外壳”指采用为良好目的服务的装饰手段形成的建筑风格——在建筑的立面上对其功能和意义进行表示,而其剩余部分只是仅满足基本功能、没有任何设计的遮蔽所。他强调在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上,鼓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彻底分离”,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为美的建筑学思想,认为建筑师应该像市井文化学习。文丘里设计的栗子山别墅(母亲之家)应用了传统住宅的坡形屋顶形式,住宅的立面中间有意的开出了一道三角形的山花墙,而门上的弧线则隐喻了古典建筑的拱券,尺度不一的窗户以及背面,故意的弯曲又引用了罗马的弦月窗,这一切都使得这座建筑具有复杂暧昧的美学特征。既对称又不对称, 既开敞又封闭,既简单又复杂,体现了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2、迈克尔·格雷夫斯——趣味的、象征的、富有意味的
迈克尔·格雷夫斯是美国建筑家,奠定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设计讲究装饰、色彩及材料丰富,综合画家建筑师双重技术,摆脱国际主义一元化现在,走向多元化的装饰主义。
如,设计一款新水壶,两项要求:能快速烧水,且有美式风格。格雷夫斯发现,通过加大壶底面积、逐渐向上收窄这样的造型可以达到第一个要求,但如何体现美式风格仍是挑战。后来他想起童年时在印第安纳州某农场度过的夏日,那时每天都会从开水声和公鸡打鸣声中醒来,所以就在水壶壶嘴添加了一个颜色鲜艳的鸟形哨子,当开水的蒸汽顺着壶嘴向上冲时,哨子就会发出鸣叫。突破了人们对水壶形状及功用的传统认识,甚至升华了用户体验,红蓝配色的哑光塑料与不锈钢闪亮的颜色和材质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壶身与提手结合处加了一个球形来过渡, 体现了趣味性,其中隐藏着一种叛逆。反映出对现代主义单调、刻板的不满,希望通过设计使产品设计呈现多元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借鉴皁期和流行文化元素,用明亮活泼的色彩、幽默的视觉玩笑租文剧化的尺度变化来挑战大众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力图将个性重新注入设计之中,并达到娱乐效应。格雷夫斯以形式告诉大家,原来“高级的美”不止于现代主义中功能与形式绝对统一带来的秩序感、一致性、干净直白,也可以是趣味的、象征的、富有意味的。
3、菲利普·约翰逊——结合的、隐喻的、创造性的
菲利普·约翰逊是获得普立兹建筑奖的第一人,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现代设计运动,与密斯合作的西特莱姆大厦是其成为世界设计大师的转折点。 约翰逊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讲究保持古典主义完整性的一派。在设计中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同时也意识到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
在为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部(1982)所做的设计中,他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是引起争议的后现代的里程碑。结构是现代的,而形式上大楼采用了文艺复兴教堂底座和齐彭戴尔立柜造型,并借鉴希腊山花墙的设计,用现代材料对历史文脉进行创造性的重新演绎,也体现了一定的折中主义立场,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 将装饰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这三位大师在现代主义发展到极端冷漠时,提出人的重要性,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国际主义风格形成垄断时,开辟了新的设计形式,丰富了设计样式,使设计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历史传统文化被排斥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历史和传统文化重新发扬起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提高人们对于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的呼声,还使设计朝着可持续、人情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后现代主义缺乏明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宗旨,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挑战都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没有涉及思想和核心,但为后世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设计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责任,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设计的发展。
问 论述题:根据目标院校,自拟题目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