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农林 赵
浙农林 赵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6月前

回答
11
文章
0
关注者
0

1.唐三彩 名词解释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质彩釉陶器,因为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以陕西、河南等地唐墓出土最多。采用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制,其制品不变形,不开裂,不脱釉。制作技巧采用轮制、模制和雕塑等制作方法。唐三彩的产品种类丰富,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姿态,是我国陶塑工艺的精品。

2.蜡撷 名词解释

蜡缬‌,又称‌蜡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在织物上先用蜡画出图案,然后进行染色的工艺。蜡液的凝结收缩,往往会形成许多自然的裂纹,会产生自然的纹理,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蜡缬是现代蜡染的前身,具有丰富的图案和独特的装饰效果。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及表现

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青铜器是奴隶主们满足其奢靡生活的各种用具,是剥削人民的见证,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智慧的见证。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从装饰纹样上来说,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如饕餮纹、夔纹、龙纹、虎纹以及人形纹等。其中,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商代青铜器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以饕餮纹作为主纹,而以回纹作为地纹。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形式,产生庄严感。兽面正面的对称表现,可以更加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肃对穆威严的气氛。

从装饰工艺上来说,商代青铜器的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这种刻花的方法,在后期已到了精致细巧的地步,且多用了三层花纹,增加了层次感,即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这种方法被称为三叠法。

从造型上来说,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大都直接仿自于陶器,规整庄重,体壁较薄,多平底,结构简单,装饰线条粗笨。商代后期青铜器器体较厚,装饰花样也变得精细复杂。

从铸造手法上来说,商代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陶范法,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青铜有熔点比较低、硬度可增高、减少气孔等几个优点。

从使用意义上来说,青铜器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宗教色彩,商代盛行饮酒之风,酒器的制作十分发达,种类繁多。

总的来说,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的生活要求,青铜工艺反映了一种神秘的、威严的、庄重的气氛,也体现了奴隶社会的人们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的面貌。其社会意义、宗教意义是大于审美意义的。

简述良绪文化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不仅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良渚文化的存在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多元起源,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玉器是良渚文化最典型、文化含量最高的历史遗物,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玉器‌器形规整,典型的器形有玉琮玉璧玉钺等,这些玉器几乎都是以体大显著,良渚文化时期的人用线条的组合来塑造形象,特别是对中轴线的强调和对均衡对称的追求,使每一件器物显得深沉、严谨,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良渚文化时期纹饰华丽,纹样繁多,包括神人兽面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等。其中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一方面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用于祭祀与陪葬,另一方面还应用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综上所述,良渚文化的艺术风格在玉器的制作上与纹样的设计上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艺术品不仅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也为我们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C型玉龙是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玉龙整体呈墨绿色,形体较大,龙首作猪嘴形,卷曲呈“C”形,若立置,则造型腾跃飞舞,颇有驾云凌波,上天入海的气势。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龙的发现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