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什么是设计的民族性,并结合巴黎奥运会讨论民族性
2、结合当下设计发展,探讨设计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传统文化丰富了设计的民族性,为设计增添了内涵
4、设计的民族性是对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见证
5、总结
谈谈你对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设计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的心理。艺术设计内在的文化传统表现,是民族优秀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和体现,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动力和桥梁。从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可以看出,利用塞纳河沿岸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精华,创造了一场流动的艺术盛宴,这场盛宴巧妙结合了法国传统文化特色,迸发出一场又一场精彩表演,他们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设计的艺术之源,不仅将传统元素融入奥运会,并且淋漓尽致地向世界展现出了法国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民族精神。
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在现代科技创新的时代给予人们深思,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也更加趋于统一,更倾向于“快餐式的审美样式”,以满足当下消费心理需求,设计师们也秉持着“形式追随市场”的原则,从而导致现代化产品单一、少有内涵,直到最近文创风潮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化赋予设计的趣味,使得产品变得更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同样,这次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声势浩大的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展现了一场与以往奥运会不同的风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现代设计而言,我们不得不思考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传统文化丰富了设计的“民族性”,为设计增添了内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民族综合文化的体现,将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两者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而传统文化又以其深厚的人文底韵为民族性的体现开创了新的形式。在巴黎奥运会开幕上,火炬手带着面具,穿梭在沿岸建筑屋顶上,这一幕灵感源于法国文化如《歌剧魅影》等中的蒙面角色,通过火炬手穿梭在各个地方,巧妙的将法国著名的音乐剧呈现出来,不仅没有令人感到突兀,反之通过趣味性的表演体现了法国的浪漫风格和独特魅力,并通过歌曲的方式向世界发出团结与和平的呼唤。通过这些活动和展示,巴黎不仅为运动员们提供了竞技的场所,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现代设计提供了一份全新的视角与见解,巴黎奥运会的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具有现代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也为以后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份新的参考。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而其在设计中的表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应与产物,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背后深藏的意义。说起这就不得不谈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之印,以红色为背景色代表东方之光,字体采用中国文化的代表篆刻书写;标志中的篆字即像是“京”字,同时又像一位在奔跑中不断挥舞着胜利的运动员,其表达的含义是北京热情的挥舞着双臂来迎接世界各国的朋友。而会徽下方则同样用中国书法写着数字2008和大写的英文字母BEIJING ,这是第一次把中国汉字与奥运会会徽结合起来,整个会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化气息,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韵,以及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对于奥运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设计是对文化的反应,因此当设计师做设计时,应尊重文化,并且要尊重以及重视传统文化,从人类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总之,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二者以不同的形式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共同见证着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变化与发展,旧文化消失,新文化的产生,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前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其博大的修养与丰富的阅历运用到设计中,更好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的设计作品。
1️⃣对后现代主义进行阐述,并引出三位设计师
2️⃣分别对 文丘里 格雷夫斯 索特萨斯 进行解释
3️⃣总结后现代主义以及代表人物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及给当下设计的启示
请简述后现代主义,并列举其中三个代表人物,试说明他们的设计思想对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流行于70、80年代,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而后发展到包括产品设计等广泛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不再满足于现在主义设计的单调、沉闷、冷漠,开始渴望多元化的生活发展方式和需求,后现代主义随之应运而生,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更具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道路。
60世纪末以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为代表,他主张建筑应该走装饰化的道路,不是采用古典复兴的方式,而是采用折中、戏虐、轻松的方式。在《建筑的矛盾与复杂性》中,文丘里写到:“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我喜欢黑、白或者灰,胜过非黑即白。”文丘里是一个难以归类的建筑师,他钟爱建筑的复杂和矛盾,因此,他将密斯的现代主义宣言“少即是多”改写为“少即是乏味”,在他看来,简单不是简陋,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了大批平淡的建筑。承认建筑的复杂并不否定密斯所说的“追求简单的欲望”,但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简单的美,都是来自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文丘里利用历史建筑符号,以夸张、游戏的方式为其母亲建造的母亲之家,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和设计风格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和作品不仅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也为建筑界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雷夫斯,早期作品呈现柯布西耶的影响,后来着重于空间结构和文脉的连续性,追求建筑中的诗意、幻想和符号隐喻,具有象征性的多重意义。格雷夫斯潜心研究历史风格,向往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使自己理想化的白色建筑设计染上了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从他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厅、达拉斯市森纳家具展示馆和“微建筑风格”的梳妆台等作品可以看出,其形体空间大都整洁、规整,凭借对古典构件的抽象手法和以色彩细节展示其内在的装饰意蕴,赋有后现代主义的若干特点,善于将历史风格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虽然其设计建造的数量不多,但有不少特点显著、引人醒目的方案,对美国的建筑设计颇有影响。
20世纪意大利优秀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索特萨斯,他身为1970年代“激进设计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孟菲斯集团”的组织者和创造者,还是1980年代“后现代设计”的重要代表。其设计思想始终处于设计创新的最前沿,设计风格每隔十年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取得突出成就,因此被称为“设计界的毕加索”。在他以往的创作中一直遵循着现代主义设计的原则,然而,他很快对这种中规中矩的设计感到厌烦,认为设计应该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快乐,随后在他的设计实践中,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常常运用艳丽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完全颠覆了现代设计的传统,引领人们重新想象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因此,他设计的产品总是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完全的快乐至上,以至于让人欢迎,无法抗拒。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冲破了现代设计的种种精神和理念枷锁,重新审视起被忽视的历史元素,尝试接连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历史文脉,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园。同时后现代主义扩宽了设计师的视野,打破了现代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沉闷气氛,寻找到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文化发展形态。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潮中,人类生活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追求多样性,作为当代设计师,我们也应从后现代主义中汲取经验,学习三位设计师的优秀创作经验,从而更熟练的运用人性化、多元化和文化装饰主义以及新旧杂糅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段,将设计呈现出多样化。
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它受市场行为的支配并为价值取向所左右,同时围绕着市场需求来展开一切设计。而市场则需要设计来促进消费,调控市场导向。设计与市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市场为设计提供导向
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也同样固守“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由此可见服务于大众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众所周知,人们的消费行为千差万别,由于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欲望。为了满足市场中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设计需要发展为多元化,并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定位,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因此市场的需求会直接促使设计改变风向。为人们所熟知的潘多拉首饰,他的设计理念与其他奢侈品大牌不同,潘多拉采用的是“消费引导设计”理念,并且潘多拉每年都会在全球调研8000多名消费者,坚持以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因此设计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服务,以市场为导向,设计的最终目的也以被市场接受为准。
如果过分追求设计从而忽略了人的购买力,没有准确的市场分析和调查,那么再好的产品也会卖不出去,从而可看出设计仍需以市场作为主导。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应把握“为谁而做,为谁而造”的目标,这是设计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例如汽车的设计,日本汽车经常被拿来与欧洲的汽车做对比,认为日本的汽车没有欧洲的外观具有审美性。然而日本汽车是根据日本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所生产的,因此,它没有强烈的个性,但是功能表现良好。日本汽车设计具有这种特性的原因是因为制造厂商对于汽车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并将这些结论体现到设计上。因此设计实际上是直接为市场所服务的。
二、设计推动市场,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
设计是推动市场消费最有效的方法,它促发了消费动机。消费者不仅追求实用价值,他们更多的追求象征价值。通过选择和购买来定义自己,他们选择的是设计,是非凡的创意,是设计师通过形式和风格的改变为产品注入象征价值。例如通用汽车公司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再例如苹果手机的不断更迭换新,当新的手机款式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意识的去淘汰旧的款式,即是他们还能正常工作。设计从客观上扩大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出远远超过实际物质需要的消费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越来越高,所追求的精神层面上的需要也会越来越高,当他们看惯了功能语言简略协调和单纯韵律的设计,便会开始追求其艺术性的造型语素。设计能唤起隐形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如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罗维,他认为设计师促进销售的手段,他为西尔斯的冰点冰箱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外部造型形象,冰箱外部采用大圆弧与弧形,使冰箱的外部整体看起来简洁明快,整个冰箱包容于白色的珐琅质钢箱之内,透出光洁、素净而高贵的质感。这些设计为“冰点”冰箱创下了惊人的销售量。从冰点冰箱以及流线型设计的创造,罗维的设计不仅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贴合了当时人们追求美的精神需求,并创造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追求流线型美。
综上所述,设计是市场消费的必然手段,是促进消费的核心要素,而市场是设计价值交换转换的过程,是商品流通的平台,也是消费者获取有效价值的场所。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质量而攀登需求的阶梯,努力满足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些需求维持了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生的意义,而市场和设计刚好提供了我们这些需求,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一、设计的发展历程
设计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计的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开始注重生产工具的外观,这意味着人类对于设计产生了有意识的行为以及目的性;第二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陶器的出现使人类开始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的创造性活动,国内生产出了许多精美的瓷器以及家具,例如宋瓷、长信宫灯,国外也随之受到影响,开始生产瓷器,像韦奇伍德的“王后”牌瓷器,这体现了人们开始不断追求形式上的变化;第三阶段工业设计阶段,随着技术与艺术的分离,设计师和艺术家不断的为之探讨,并进行着实践,而随着二战的爆发,人们更倾向于功能性的设计,趋向于理性,从而考虑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而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当人的需求被满足,精神层面也随之丰满,设计便开始注重自然主题,非物质化设计。
二、设计的未来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在进步,设计要迎合科技,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以及关注自然环境的发展,现如今我国也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把文化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自然”也一直是设计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设计中应使自然和建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设计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国也正积极的传承发展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但文化的传播需要承载体,也就是说要形成文化产品。日本自二战后飞速崛起,经济发展快速在设计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实行了传统与现代双轨制并行的方式,利用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同时他们也迎合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设计,例如日本的汽车,照相机,电子产品等等都成了优良设计的代名词。从日本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将传统文化与设计较好的融合到了一起,这也是他们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逝,非遗传承的断裂,缺乏文化自信,一味的学习其他国家等等,因此传统文化与设计的结合,刻不容缓,未来我们需要设计也必须设计出更好的、更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
(2)将设计融入自然
从古至今,人类不断的将自然之物改造为人造之物,不断的汲取与毁坏,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势必要考虑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忽视自然,从而使设计与自然脱节,就建筑设计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例如著名设计师贝律名先生,他的许多设计都与自然巧妙的结合,他设计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整个建筑浑然天成;以及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将建筑埋藏于地下,大量采用玻璃,仿佛漫步于大自然。贝律名先生充分利用自然给设计添色,如此结合实在是精妙绝伦。
三、从设计学角度谈论装饰
装饰是人改变旧有事物和旧有面貌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装饰是符合人的需求,符合人审美的一种表现手法。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艺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的,装饰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饰与设计紧密相连。装饰是前提,而设计是手段,两者融合贯通,从而创造出实用与审美并举的产品,从而成为人的设计。
问 设计分析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