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温海宁
东南-温海宁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0月前

回答
9
文章
0
关注者
0

  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建筑设计并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它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对现代主义提出挑战。对国际主义风格的批评与反叛。其产生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丰裕进会。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使人们渴望出现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生。以下将阐述三个后现代设计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当时设计风格的影响。

一、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文丘里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推动了设计风格向丰富装饰性、 历史折衷性发展。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代表之一,在理论上,他提出“少则烦”的设计原则,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思想发起挑战。在其作品《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他指出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同一。因而他提倡利用历史符号来丰富建筑面貌,同时吸收美国大众文化的商业风格,采用折衷主义的装饰来改变现代建筑刻板的面貌。如将拉斯维加斯炫目的霓虹灯、缤纷的广告、甚至是这座赌城的艳俗风貌都转化为建筑语言。设计实践中,他也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主张。文丘里在栗子山住宅中加入了现代设计所抵制的装饰性,抛弃了当时盛行的方匣子的建筑形态,运用传统的形式和元素,也传达出一种复杂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他的理论与实践深刻地刺激了后现代设计风格追求典雅富于装饰性、历史的、折衷主义的形式。

二、安迪·沃霍尔——设计的市场化与通俗化

  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人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直接体现出了大众文化、社会消费、传播媒介三大主题,推动了设计与商业、通俗文化高度融合。沃霍尔以大量复制的复制的技法,表现了非常明亮的颜色、简单的线条、追求平面化和内容新颖,展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非常明亮的颜色。与现代主义红蓝派等人对抽象的追求不同,他的设计大多是机械复制具象的形象和商品,运用取自现实的画面,消弭了一直以来艺术保持的某种高贵和神秘,在将波普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的同时,实现了抽象到具象的完美转变。沃霍尔的作品如《汤罐头》《玛丽莲·梦露》,形象都是诙谐、轻松、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案,表现出强烈的通俗、乐观和可消费性。

三、艾托尔·索托萨斯——设计的大胆解构与趣味化

  索托萨斯是孟菲斯设计集团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他引领了设计风格走向充满激进和反叛的道路,打破了现代主义设计观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沉闷气氛,丰富了艺术设计的思路和语汇。以索托萨斯为首的孟菲斯用夸张的形式、奇特的装饰、大胆甚至有些放肆的鲜艳色彩,直接解构了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观。个性、非理性、隐喻、象征以及装饰成为了设计的主角,使用功能退居其后。同时他们认为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是某种文化的隐喻或符号,因而产品的语义应该是多元的,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竭力使作品的符号语义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趣味。对待设计材料,索托萨斯同样引领了新风尚。他将材料看作积极交流的情感媒介,赋予材料各种人文内涵。对于材料的运用对其本身的机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的等格外讲究,但并不拘泥于某种材料倾向,各种现代的、传统的、人造的、天然的、廉价的、贵重的材料,无所不用。索托萨斯设计的机器人书架充分体现了他大胆激进的设计构想。该书架运用比拟手法,由一些积木式的板块构成一个机器人的形象,色彩丰富造型奇特的,带有诙谐的游戏色彩,类似于儿童玩具的形象。这种书架已不是功能主义产品,而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审美对象,充满趣味性。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们通过各自独特的设计思想与实践,推动了设计领域的多元化与创新。他们共同对现代主义的单调性发起挑战,强调设计的复杂性、装饰性、趣味性、商业性和历史折衷。三位设计师的贡献,不仅丰富了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也促使设计更贴近社会文化的复杂需求,开辟了后现代主义在设计史上的重要地位。

简述以“人、社会、环境”的设计分类

生活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的,以人一自然一社会构成的生活世界三要素为对象,可将设计分成三个领域,即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以此解决人、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问题

一、产品设计——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

所谓产品设计,即是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设计,以便生产制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广义上,它涵盖了所有造物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体现。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进而改善生活质量。产品的功能、造型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功能是产品的决定性因素。设计从原始人制作打制石器伊始就讲求实用性,旨在帮助人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功能与造型的根本条件。它也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了人早期设计造物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尽管产品设计在数智时代已逐步转向非物质设计,但它仍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生活。

二、视觉传达——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是人与所属社会间的精神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中作为发送者的设计师必须针对接收者,根据接收者的知识背景与传达内容来选择符号媒介,这是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早期的壁画彩绘还是现代的商业广告,视觉设计都在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帮助信息传播,将“听得到的传达”转变为“看得见的传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不仅需要传达信息,还需要调动情感、引发社会共鸣。

三、环境设计——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反映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涉及人类创造的人工环境。环境设计的中心课题是协调“人一建筑一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美好、舒适宜人的人类活动空间。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类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如当代人的环境需求,表现为回归自然、尊重文化、高享受和高情感的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倾向。当代环境设计理当以当代人的环境需求为设计创作的指导方向,为人类创造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理想的生活空间。

综上所述,设计以“人一社会一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造物对象划分,可划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分别承载着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社会与环境的精神媒介作用。构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代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进入工业革命4.0时期,“智能+网络化”已成为时代主题。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智能制造、物联网(IoT)、万物互联等的实现。Ai技术将人类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在设计各环节扮演关键角色 ,为设计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Ai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即深度学习阶段、预训练模型阶段、通用人工智能阶段。21世纪初随着大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的出现,深度学习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比如图像识別、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目前ai正处于预训练模型阶段,如现代的主流模型chatGPT。AGl通用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阶段,它是指一种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AI 现在正逐渐从依赖大量数据训练模型,向更高效的自我学习和迁移学习发展,以延伸机器脑力。

二、人工智能对设计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创新设计方法

人工智能的加入首先创新了设计流程,设计不再局限于纯手工绘制,设计师仅需提供草图或灵感核心,midjourney等生成型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生成方案,实现设计师与人工智能的通力合作。人工智能极大的改变了设计的方式,也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如阿里巴巴的“鹿班”在2017年双十一期间设计总量高达4亿,每秒完成8000张网页设计,而人类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则需要连续工作173天,这种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设计模式已经展现了在提升效率方面的无限潜力。此外,在AI时代,设计的跨学科性进一步深化。AI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预测用户需求,从而为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优化用户体验。例如,智能家居设计通过AI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提供高度个性化的环境控制解决方案,这种设计方法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空间设计,进入了智能化、互动性更强的层面。

(二)人工智能挑战设计伦理

人工智能在提供无限参考方案的同时也带来设计创造性与ai生成的矛盾。目前AI可以自动生成视觉效果和设计方案,但如果缺少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其成果往往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设计师应当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设计同质化的风险,避免陷入“量产思维”的陷阱。这需要设计师协调技艺之间的关系,规避水晶宫博览会粗制滥造的新产品的情景再现。同时,新的技术革命也会带来设计师的身份定位的迭代。如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生产曾一度取代手工艺,工匠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因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升级,设计师的部分重复性设计工作被AI替代,其作用更多的转向了审美指导和设计策划,负责探究如何在技术主导的时代保持对设计的控制权。

此外,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情感,目前仍无法理解人类多元历史文化的独特表达。这容易陷入符号化的表达,文化作为一个抽象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可见的方式才能得以显现,因此,ai很容易把这些具体的形式、视觉符号与文化之间划等号。由此带来了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流于表面,甚至出现符号误用的情况,其结果适得其反,歪曲了文化的真正内容和精神符号。

(三)人工智能重新定义设计未来

信息时代以前的设计,强调的都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设计师更多的是在研究产品造型的变化和功能的增减,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现在,设计师更多的是在研究“人与非物质”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真实物理化的世界转变为人类数字化的设计与物理环境的交融,ar、vr等技术广泛应用在设计领域中。Apple的Vision Pro是这一趋势的代表,它将虚拟物体与现实环境无缝融合,用户可以通过自然手势和语音与虚拟物体互动,这种体验极大改变了用户与空间环境的互动方式。这种交互设计模式体现了AI对未来设计的虚拟化影响。同时,人工智能强大的算法和系统推动了未来设计的情感化、个性化。通过深度学习技术,ai可以理解和预测用户的情感和偏好,为用户提供更贴合个体需求的设计方案。如耐克利用AI推出了Nike By You个性化定制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自主设计鞋子,选择颜色、材质和图案,AI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选择历史和行为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选项。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还使产品设计变得更具个性化,满足了用户的情感需求。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推动了设计创新与效率提升,揭开了数字化世界的序幕,也激发了技术与艺术的矛盾。以史为鉴,莫里斯极力反对工业化设计,但最终20世纪的潮流仍是工业化批量生产。因此,作为当代设计师,应吸取英国的教训,积极探索AI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让中国的设计在人工智能领域立在潮头。

李泽厚先生说过: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从设计的萌芽伊始,人类对设计品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追求便从未停止。两者同为设计中的核心因素,对立统一于设计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设计的发展是形式与功能的互替。

人类设计史的发展,不如说是功能与形式的发展,从人始造物起,功能与审美就是密不可分的。原始人在长矛和标枪的手柄上刻上花纹,这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便于把握。由此可见,在审美因素中潜伏着功利因素。自此,装饰性便开启了与功能性的多次争锋。在现代设计史中,建筑大师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而更激进者卢斯认为“装饰即罪恶”。在工业2.0时期,装饰成为功能的附庸,或彻底被设计师摒弃,现代设计形式上追求抽象的几何化和理性简约。到后现代主义,无装饰无情趣的设计遭到了人们的反感,“形式追随激情”、“少即是烦”的设计主张又应运而生。这都说明了形式与功能的此消彼长贯穿了设计史的始终。

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 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质〞可延伸为功用。“文“具有外在形式美的含义。“野”指粗鄙,“史〞就是华丽的虚饰。如果只注重文,就会刻意追求器物外观的华丽,而忽略器物作为人造物的第一本质——为人类服务,削减了器物的功用。正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设计,仅为满足上层贵族的奢靡享受设计,矫揉造作浮夸无用。如果只注重“质”,虽然满足了人类衣、食、住、用、行等需求,但不顾及其他,毫无美感可言,势必倒退到荒蛮状态。如山崎实主持设计的普蒂鲁·艾戈低收入住宅区,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征,虽价格低廉,但因其形式呆板,居住率一直很低,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文质彬彬——设计的最终目标

孔子面对形式功能之辨最终指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形式与功能平衡给出了指导性思想。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 两种片面倾向。“彬彬”指两者的恰当配合才是一种完美状态。这种中和平衡思想贯彻到中国古代工艺设计中,许多设计品诸如梅瓶、长信宫灯等都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现代设计中,阿尔托的皱叶甘蓝花瓶是花瓶中的经典。从功能上看,本身不但没有失去其功能性反而增加了观赏性。从形式上看,突破了固有花瓶的对称均衡,从顶部俯视花瓶,像是湖中的涟漪,引人遐想,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可见,“文质彬彬〞强调实用,以用为本,同时又注重人性、尊重情感,至今看来仍然是对形式和功能之争的合理论断。

总而观之,面对艺术创作中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历史上各家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重质轻文或重文轻质均有之,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设计理念的发展和改进。设计应坚持“文质彬彬”的传统,文和质、形式和功能互相制约平衡。

  设计即设想、运筹、计划、预算。设计原称design,是一个舶来词。在中国古代,与设计概念近似的描述称为经营、造物,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现存最早的设计理论,主要有《周礼·冬官·考工记》、《墨子》和《庄子》。而在西方,设计概念彻底从纯艺术中分离时间较晚,荷加斯《美的分析》是西方最早的设计理论著作。纵观中西设计思想,中国营造和西方设计在价值取向和设计原则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下将深入分析二者,及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经营造物

  经营是中国古代设计及建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布局、结构的精心规划和设计。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经营为“画之总要”。“造物”初见于《庄子·大宗师》中“伟夫哉造物者”,意为创造万物。 这是中国早期设计概念的萌发。中国古代营造深受儒、道、墨和佛教思想影响。儒家作为中华历史的主流思想流派,其《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与”和谐”的设计理念,成为中国工艺造物的经久不衰的价值准则,为中国营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西方设计概念

  西方设计的概念大约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承袭了西方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和设计的真实、诚挚。维特鲁特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基本原则是:“坚固、美观、适用”,这是西方早期对设计形式美与设计的合目的性的平衡关系思想。此后西方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百年间围绕着技术与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探讨分析,不断扩展着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可持续、以人为本、跨学科融合设计等多元设计趋势。

三、中西方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当代设计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面对这个问题,中西设计哲学都以和谐共生作为回答。这种和谐首先要求设计循天时,守地气,即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包豪斯也在设计原则中明确指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来进行。其次,设计应道法自然,保持和自然的亲和关系。无论是莱特的流水别墅还是中国古代园林营造,都追求一种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最后,设计还应保护自然,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指出:设计要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使用问题,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这种绿色设计观在当代设计公司中,已得到普遍应用。如宜家公司的产品大多采用绿色再生材料,并引入了旧家具回收计划。这与墨子的“节用”“辞过”思想不谋而合,在消费主义设计弥漫的当下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技近乎道—平衡道与技的关系树立合理道技观是当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西设计哲学都提出要有合理的道技观念,反对崇技对人的异化,追求不为机器所累,不为外物所役。“技”,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活动。以实用为目的。“道”,就是审美的境界,超越了“技”的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道”是“技”的升华。技近乎道,既有对“道”的充分肯定,更有对“技”的充分认识。所谓认识,就是只有当超越于“技”、能够驾驭“技”一一役物驭技的时候,“技” 才是抵达“道”的途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柯布西耶在机器美学思想中也指出希望利用新时代先进的科技和文明成果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机器驾驭。这为当代设计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新设计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

 (三)藏礼于器——重视设计的文化内涵

  重视设计的文化属性是当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子曰:“觚不觚,觚哉? 觚哉!”孔子认为,觚作为一种礼器,其器型的变迁体现了周礼的式微,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见他把设计造物视为人类文明的物化手段,承载文化的意蕴,设计的文化属性深受重视。以史为鉴,设计脱离民族、地域文化属性往往难以为继。如国际主义设计冷漠、极简和高度统一的几何形式,致使世界都市样貌千篇一律,割裂了设计与当地环境人文的联系,无法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遭受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猛烈抨击。而日本双轨制下的本土设计在保留了其禅宗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学习了德国简约理性设计对特征,取得了极大成功。由此可见,文化属性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观之,中国的经营造物与西方的设计理念都为当下设计提供丰富启示,对设计的文化性、技术性、自然观提供了有益指导。当下设计师也应深入挖掘中西设计概念,学贯中西,以古鉴今,对各种设计观念批判性吸收,创新性转化,合理应用到当代设计中。

生存设计是远祖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极为严酷,在受威胁的情况下为保护生命安全而开始的人类最早的设计工作。

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人类生存取决于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必须包括设计制造有用的工具来保护自己的能力,继而由人们的生存愿望和能力就会产生出生存设计。

早期设计的如猎具、衣物、掩体、武器等,都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设计此时便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因而常常是很成功的设计。

经过无数次反复修改的过程,早期人类的设计在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论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所使用的飞镖,还是格陵兰人所用的兽皮筏都是如此。                                                  尽管这些设计在技术上都是极为简单的,但在实际使用上却非常有效。人类的设计就是在满足生存最基本需求的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