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西南交通大学-丁宝林
90-西南交通大学-丁宝林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7月前

回答
13
文章
0
关注者
0

请简述后现代主义,并列举其中三个代表人物,试说明他们的设计思想对设计风格的影响。

一、简述后现代主义

  1.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判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萌芽,最早出现于建筑领域
  2. 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后现代主义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因为人们厌倦冷漠呆板的设计。
  3. 后现代主义一方面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功能至上和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另一方面,在现代形式上则反对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以浪漫主义、人性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体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趋势。斯特恩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和装饰主义。

二、 代表人物及其设计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1. 文丘里

文丘里是美国建筑师、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人,其出版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于矛盾性》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主张从两个来源吸收装饰元素,来丰富现代建筑的审美性和娱乐性。一个是历史建筑元素,另一个来源是美国的通俗文化。他还主张建筑应该走装饰化的道路,不是采用古典复兴的方式,而是采用折中的、戏谑的、轻松的方式。他的代表作品利用历史建筑符号,用戏谑、游戏的方式为其母亲建造的文丘里住宅,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

  1. 格雷夫斯

格雷夫斯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的设计在中后期着重空间结构和文脉的连续性,追求建筑中的诗意幻想、符号隐喻、建筑象征性等多重意义。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刻板、垄断表示不满,希望通过历史主义、装饰主义进行改造,使建筑具有趣味性和文化性,从而摆脱国际主义的一元化限制,使城市面貌趋于多元化。并且还善于将历史风格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起来,善于将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普罗大众的通俗文化融合起来,在调侃、诙谐中不失优雅。他设计的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

  1. 索特萨斯

索特萨斯式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家,“孟菲斯”集团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不确定性,只有可能性。他认为设计不仅要按当代条件有效思考,还应采取某种不受时限制的永久性方式。他反对一切唯功能论、包括包豪斯精神及形而上学的理性化、非个人化的设计教条。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力的、发展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他力图通过产品的再设计,寻找通往个人自我发展的道路。他作为“孟菲斯”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从而刺激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新潮设计

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都必然引发设计上的革新。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设计由“以用户为中心”转向“人的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设计的探讨已经从构思、构图、规划、造型计划发展到对人-社会-空间三者关系问题上的探讨,设计格局变得更加宏大,设计也逐渐细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一、 产品设计——人与环境的媒介

产品设计是人为生存发展而对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对象的造型活动,是追求功能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在当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产品设计越来越走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高新科技相融合的发展态势,产品设计与制造和高新科技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产品设计从“物”的设计向“非物、体验”的设计拓展,处理的是更加复杂的多元化问题。

二、 视觉传达设计——人与社会的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传播的信号、符号的设计,即将“听得到的传达”转变为“看得见的传达”,是一种以平面为主的造型活动,是人所属社会间的精神媒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设备更新迭代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以各种图形化、标志化的视觉语言帮助人们理解并使用新兴的电子产品,使使用者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简单掌握各种应接不暇的新产品。

三、 环境设计——社会与环境的媒介

环境设计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的、以大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也称空间设计,是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媒介。由于空间设计的“空间”范围太大,应该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人类能够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这个场所必须具备人类存活的必要条件,以及充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当下,伴随着5G的发展、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环境设计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集成等智能计算技术应用,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更加智慧的方案,赋能环境设计,从而发展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与低碳城市的建设。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不只是探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还要拓展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协调,构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的目光会聚焦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简述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产品设计的影响,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纲:

Ø 总述: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产品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Ø 分论点1: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产品设计创意思维的改变

Ø 分论点2: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产品设计美学层面的变革

Ø 分论点3: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产品设计师带来巨大的挑战

Ø 总结: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产品设计发展方向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在从工业3.0的信息化时代向工业4.0的数字化时代迈进,发生了从人类脑力劳动到机器脑力劳动的根本性转变。设计作为一项广泛的专业活动,设计对象会伴随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产品设计由“以用户为中心”转向“人的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设计格局变得更加宏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产品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接下来我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产品设计创意思维的改变。在以前,创意产出往往要通过“头脑风暴”、“创意生成五步骤”等方法,到了数字化时代,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在产品设计领域应用广泛,帮助产品设计师通过指令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产品设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节省了时间,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这使得传统的创意法则和步骤正在逐渐被创意传播、创意管理所取代。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产品设计美学层面的变革。从历史经验来看,设计史上的每一次工具转换往往伴随着审美范式的变迁。在青铜时代,随着“范铸法”“失蜡法”等各种铸造工艺的诞生,中国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模范”的出现表明了模件化的思维方式并且塑造了传统手工艺时代的审美范式。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也带来了一种新兴的机器美学法则,这种没有装饰、极简、几何化的设计风格到了国际主义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进而垄断了世界的审美标准。如苹果、宜家、无印良品等各大品牌极简、几何化的产品设计,都是现代主义的机械美学法则的延续。在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把设计的根本法则从构成、形式等转变为数据、算法,即不再是“形式至上”而是“算法优先”,久而久之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现代主义审美习惯。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产品设计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在AI工具的介入下,传统的设计技能(如操作软件的熟练度)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但设计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比如数据分析能力、A工具的操作和更新等。 这种技能转移可能导致劳动市场中的技能需求发生变化,也极大影响了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路径。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行业的运用,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给产品设计行业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工作流程的改变,设计师的产出成果、工作方式和职业路径也随之 发生变化。这不仅对设计师个人是一种冲击,更是重新塑造了劳动市场,甚至还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甚至是法律层面的讨论。使设计行业和设计师不得不进行自我的迭代,以适应这场变化,为此,更新技能,探索新方式下的职业定位和发展路径。AI的优势需要被利用,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极大地扩展了设计的边界和可能性,为未来的设计创新和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1. 总述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阐述功能和形式产生的背景
  2. 回顾工业设计史,说明为什么要把功能与形式相统一
  3. 通过材料,说明文化价值在当今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4. 总结

人类设计史的发展,就是功能与形式的发展史。设计就是在改善人的环境、工具及人自身的前提背景下,产生了对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讨论。人类的造物活动是在带有目的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产生了产品的功能属性。而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为寻找适合的造型来实现目的的情况下,自觉的产生了对于线和形体的审美追求。例如湖北出土的钻孔石铲体现了先民对于形式感中对称、曲直、比例、尺度等因素的考量。因此,功能与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回看工业设计史,新艺术运动中安东尼.高迪的米拉公寓、芝加哥学派中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再到后来的波普风格,它们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的,忽略了背后的功能性。而现代主义过度追求功能主义导致产品形式呆板和严重的单一化,缺少个性化特征,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逆动,提出了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和不规则化。这些都表明了对于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侧重一方却忽视另一方从而造成设计上的混乱。

当下工业设计对于单纯的讨论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如何将产品作为载体来传达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设计的探讨从物质形态的问题向非物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发展。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物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身上被赋予的精确价值,常常因文化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设计中的文化趋向,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趋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形成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斯堪的纳维亚有富有人情味的设计、意大利有富有艺术气息的设计、日本有富有简素之美的设计。通过产品的功能和形式来传达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的设计焦点问题。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功能性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共同传递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工业设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进行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设计也聚焦于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解决多元化的问题上。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