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西西
南京师范大学-西西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9月前

回答
3
文章
0
关注者
0

为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与制造的分离所造成的产品的粗制滥造,缺乏美的设计,许多设计师前后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来试图为大众提供好的设计,但他们的设计仍是仅为为少数人的设计。

而格罗皮乌斯则试图弥合艺术,手工技术与工业生产间的裂痕,让设计真正的服务于大众。为了训练出这一工作所需要的“设计师”的角色,他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其所开创的课程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并随着包豪斯主要人员的移居美国而逐渐传播至全世界,而中国设计教育追根溯源也同样是在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上发展而来并至今仍受到其影响。下面将从理性科学的基础课程,注重手工实践,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几方面表述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具体影响。

一 理性科学的基础课程

包豪斯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就是他的基础课程的设立,包豪斯的基础课程通过在科学基础上对形式,材料,色彩的本质研究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建立了基础。启示中国设计教育要将学生从传统艺术的禁锢中引领到科学理性的视觉认识上,真实的材料感受上来,以培养设计的基础。

二 注重手工实践和创新意识

艺术与技术此前相分离的关系在包豪斯重新组合起来,包豪斯设立的“双师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跟随优秀的工匠学习手工艺制作,改变了以往只绘画不动手制作的陈旧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设计思想融入到实际制作中去。中国设计教育课程中的工作室模式就是来自包豪斯这种课程设置的影响,启示中国要注重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切实推进我国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设计教育

包豪斯一直在尝试与企业界,工业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体验工业生产与设计的关联,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新篇章,在战后继承了包豪斯建校宗旨的乌尔姆学院的实践中,这种教育方式就产生了如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这样的巨大的成功。在全面发展工业4.0时代的当下中国,教育与实际的工业发展相结合更加意义重大,设计教育要不脱离技术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对技术的运用能力,对商业设计的熟悉。

总而言之,中国目前的设计教育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仍可以从这所一百多年前的设计学校里借鉴有益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设计教育经验,使我们的设计教育走向更加科学理性,高效创新的道路上。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的一场为了抵抗工业机械化对手工艺,传统建筑的冲击,以复兴哥特风格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中心的一场设计运动。尽管工艺美术运动由于反对工业化,以及过于强调装饰导致其设计仍是象牙塔的设计等而有其局限性,但工艺美术运动作为工业革命后第一个的对工业化进行反思并对未来设计集中探索的运动,其中所强调的对于设计重要性的重视,设计应为大众服务,设计的功能主义立场等依然深刻影响了以后的设计的发展,因此我们将它视为第一个现代设计运动。

一 对认识设计重要性的号召

工艺美术运动的直接思想来源为约翰 拉丝金的理论,拉丝金针对“水晶宫”博览会所展出的产品和建筑所体现出的设计充满了维多利亚风格的矫饰和粗糙提出了自己设计思想,他强调艺术由“大艺术”和“小艺术”组成,号召关注小艺术,主张艺术与工业的结合,强调设计在工业化生产中的重要性,这种设计应该和制作相结合的思想在包豪斯的课程设置中也有所体现。

二 对设计应为大众服务的强调

拉丝金的设计思想中就已经提出设计应该是为绝大多数民众的设计而不是为少数人的设计,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性。在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 莫里斯的实践中,他与菲利普 韦伯一起设计的红屋,以其浓厚统一的哥特风格的独特设计开创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也使得莫里斯认识到大众对于好的设计的的强烈需求,使得他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呼吁设计应为大众而设计,认为好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

三 对设计中功能主义立场的主张

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在水晶宫后就被广泛讨论,以拉丝金为代表的改革家认为装饰应该遵从产品的形状,而形状又应当根据产品的功能决定,他们强调产品应有“实用性“目的,主张采用自然形式,呼吁“从自然中学习”。工艺美术运动沿用了这一思想,主张具有良好功能的朴实的设计,如莫里斯的红屋外露的材质和结构,克里斯多夫·德莱赛所设计的金属茶壶,花瓶等都体现出这种具有简单构造但注重功能的设计特点。

受工艺美术运动深刻影响的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斯 沙利文,弗兰克 赖特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沙利文明确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之后的现代主义运动更是以设计中的功能性为首要设计原则。

这场近200年前的设计运动不仅塑造了20世纪的设计语言,时至当下,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场设计运动中提取出当代设计可借鉴的设计思想,如对手工艺和设计的结合,自然主义的装饰手法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设计的社会责任等。

设计意为给一个事物,一个系统制定演绎基础的计划过程,而设计这一人类行为是伴随着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就开始的,在漫长的手工艺时代长久的继续发展,直至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从而发生转变。

下面将从设计的萌芽,工艺美术设计,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三个发展阶段阐释设计的起源

一 设计的萌芽

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打制石器以供达到使用的目的,而这一行为就是人类最初的设计,此时的设计仅是为了更好生存的目的,我们称之为“生存设计”,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人类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初步的启蒙和发展,并将发现的美学规律自发的应用在了设计上。原始社会的人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将纯功能设计推进到了对美的设计的自觉追求,使得设计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二 工艺美术设计

在原始社会至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产品和设计,即这一时间段的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如陶瓷,青铜器,染织,家具等。这一时期的主要设计者为手工艺人,艺术家,建筑家等,这一时期的设计出于不同的目的所呈现出的功能性和装饰性程度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设计思维与方式,但也创造出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其中不少作品以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至今仍成为现代设计的灵感源泉。

三 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随着水晶宫博览会的举办,设计被认为是提高工业水平的重要程序,设计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关于设计的装饰性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博览会所引发的对于现代设计思想的讨论与实践中,设计观念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变为“为大众生活而设计”使得设计从一种装饰性的手段逐渐开始具备“功能”属性。

随着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新艺术运动的“直线派”将功能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功能第一”的原则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旋律,最终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

在波普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现代主义风格的地位已经不再稳固,设计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当代的设计依然是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这一行为从人类有意识的改造工具开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设计的发展始终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不断吸收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