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江南大学-大魏
125-江南大学-大魏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7
文章
0
关注者
0

设计导向型创新的思考

        设计的发展推动着现代社会生活行为方式的发展演变,而创新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核心内容。设计作为人类改善社会生活方式和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实践工具和手段,从一开始就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切人类社会中的人造物都是设计活动的结果与产物,而创新,本质上来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结果,既是生产活动和科技经济发展的创新,也是人类生活行为方式的创新。

一、创新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

        设计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在影响并改变着文化的现代趋向和精神内涵。或可以说自有文明以来,设计行为就存在于文化的诸环节中,并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自信背景下,为了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可以在文化传播方式创新,文化体验形式创新以及文化产品形式创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说,蓝印花布纹样设计,主要是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兰陵蓝印花布纹样进行传承与创新设计,并提出兰陵蓝印花布纹样设计应遵循文化感,审美感和现代感这三个原则,在保留寓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元素,运用结构与重组,变换与置换,联想与融合的基本方法对传统文样进行创新设计,让山东兰陵蓝印花布纹样富有新的样貌,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审美情绪,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二、创新设计促进生活美学

        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情趣,创造出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人通过对环境与物质的设计能够体现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新的设计作品既源于对使用者之前生活状态的修正,也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模型,人类在旧有生活方式——创新设计——新的生活方式这一循环往复中迈向进步的台阶。

        例如,蚂蚁森林作为首款“碳账户”设计的公益活动,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费等减少相应排放量,并在支付宝内种下一棵树,长大后的“树”可以被公益组织或环保业买下,并在某一地区种下一棵真的树。该活动的推出使用户意识到我们在解决国家问题这个大领域下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同时转换了思维方式,从需求者到创造者,并提供新的有效解决方案。不单单是指捐款这种轻飘飘的行为,在科技发展先进的当下,我们可以利用创新设计思维,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创新设计提升品牌价值

        设计服务于商业,关注的重点是将设计的因素注入到商业系统中去,成为商业画布中的一块拼图。创新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忠诚度。同时,创新设计可以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识别系统,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美善感 ,从而提升品牌的商业价值。

        高德地图推出的“顺路服务”,让应用从一个地图工具走向一个基于地图的“搜索-发现-交易-履约”完整链路的目的地服务平台。目前顺路服务场景已覆盖了加油,咖啡,充电桩,药店等众多品类。在情人节时,高德地图新增“顺路买花”功能,路线规划后会根据当前路线推荐沿途的花店。巧妙的将节日活动与顺路服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同时也为花店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收益。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新的需求和问题不断涌现。创新设计能够通过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自然资源,实现生产资源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生产和技术优势进行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不断的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实现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愿望和目标,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共中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指出,着重加强老旧社区的改造和建设,将有序的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工作,提升老旧社区居住品质,有效推进城市社区更新。再政策推动下,社区养老设施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城市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策略之一。人人皆会老,对于适老性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适应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在设计过程中应切实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习惯、偏好等,使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一)关注老年群体的内在需求

        老旧社区的适老化设计,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设施设计营造,更承担着社区邻里关系建立的纽带,是承载社区中老年群体情感可持续性的延续。当前城市老旧社区人居环境改造,多数停留在改善物理环境、考虑基本安全的层面,较少对老年人身心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的维持等进行综合考虑。在老旧社区适老化的设计改造中,人性化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道路修建方面,保证路面平整和防滑,在陡坡和高差较大的地形铺设缓坡或设置扶手;在配套设施方面,在社区内部做好灯光照明和标识引导,以增强老年人夜间出行的安全性,在危险区做好标识和监控。除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之外,也应创造满足人际交流的活动场所,增强对老年人的邻里精神关怀,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愿。人性化设计致力于消除用户的使用障碍,使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老年群体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

(二)关注老旧社区的文化传承

        以往的老旧社区改造往往是在“拆除——重建”的模式中往复进行,这种模式尽管可以实现“破而后立”的效果,使得老旧社区的人居环境得到迅速改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老旧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却被破坏,逐渐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文化。我们能看到多久的历史,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只有钢筋水泥的城市是没有温度的,产生不了归属感,只会使城市空间变得单调乏味,风貌平庸,形成“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目前,老旧社区适老化设计改造本身就带有社区内居民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各阶段留存下来的空间印象,作为承载社区人们日常所需的服务性设施,必须基于场地历史文脉,加强老旧社区中基础设施、特色景观构筑物等硬件设施,体现出特定地区的文化底蕴。在保持老旧社区原有价值的前提下,通过更新改造可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文化和环境结合起来,使之与公共设施,生活环境要素进行整合。例如,在对一栋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红砖废旧仓库进行改造时,保留了建筑主体材料和形式,着力打造内部空间,在建筑西侧使用彩漆玻璃,结合艺术楼梯,营造朦胧的交通空间,即用现代材料与红砖形成时空上的对话,让老年人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持续的活力。

(三)关注老年群体与社区的链接

        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一样,老年人同样也具有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不愿意脱离社会,希望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在老旧社区改造设计中,转化用户身份,使老年人参与其中,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上世纪后半叶掀起了设计伦理大讨论的浪潮,帕帕纳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关注环境、底层民众、弱势群体,逐渐成为设计界的共识之一,社会设计就在这个背景下产生,设计师通过专业设计介入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化解或缓解棘手的社会问题,老年人、残疾人他们的利益被考虑。“活力里约”是巴⻄里约热内卢的一项城市建设项目,该项目整合了城市内的老年人与旅游资源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经济来源,利用老年人 多年的阅历转化为向导身份,通过平台来链接来里约热内卢旅游的游客,做到对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关注,提升了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又完成了城市的宣传工作。项目形成了一套新的人物 架构系统,将老年人从社会的“消极”面转化为“积极”面重新塑造了老年人与游客的关系,又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播,形成了“老年人—游客—城市”正循环关系链。

        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部分,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开发的背景下,以往仅靠物质空间更新的老旧社区改造,难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动态、复杂、高难度治理需求,只有真正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需求,构建系统性,可持续,全要素的适老化社区知识体系,才能有效解决中国老旧社区更新中一系列现实问题。

论述题:为什么说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充,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单一的艺术设计学科下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与社会实际所需的能处理各种复杂设计问题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我们应打破艺术设计、技术、工程、经济、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隔阂,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才能真正适应学科的发展需要、社会的人才需求。

(一)智造之美——设计与科技融合分析

今天,艺术、设计和科技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例如在饿了么APP中,用户下单后会通过可视化的动画展示送餐进度,从店家配送到骑手接单、取餐、配送的全过程。如果送餐的骑手是聋哑人或其他沟通障碍人士,订单展示的骑手上方有耳朵被打叉的图标以及提示“我是沟通障碍骑士,请多多包涵”。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平台对多元化人群的关注和尊重,也提高了用户对于骑手的理解和包容度。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技术,艺术家们有大量的新媒体和新技术可供选择:从3d打印到数字交互设备,再到全新的材料,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思考方式将人类体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展望未来,不仅是艺术创作,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尝试将新技术转化为新语言。

(二)情感之美——设计与心理融合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而且需要温馨体贴的精神抚慰,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工作变得更加繁忙和紧张,人们渴望与之相伴的办公和家居用品更具有人情味,能缓解身心的疲惫和放松自己。日本设计师早在90年代提出过一项称为“人的感觉的计划”,其目的是要“拢出怎样才能使日常使用的产品让人用起来感到更舒适,更惬意的办法”,设计制造出消除压力和疲劳,有助于创造“一个对你产生关怀”的汽车、空调和衣服,设计出“有人的感觉的电器”。可以预言,设计人性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达到人物和谐。

(三)系统之美——设计与管理融合分析

所谓设计管理即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研发与管理,把握市场动态与消费者认知,并由此转化在新产品中影响和改变用户生活。设计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不同,在于其对分布式资源管理、协同、迭代的工作方式以及发散的思维模式的重视。2015年故宫文创IP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很好地传播了传统历史文化。2014至2016年,其文创产品数量增速从2.47%升至9.73%, 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数量已超过10000种。快600岁的故官博物院正变得越来越年轻。根据故宫公布数据,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占40%。这都在于故官做了良好受众人群,产品线路,市场分析等的设计管理。在当今信息交互时代,设计管理在参与文创市场竞争中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将设计定位——产品设计——选材——打模——市场营销等文化创意产业各环节串联起来,产生设计管理所隐藏的价值。

面对新文科,新工科持续建设,新设计作为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推手,如何在未来的设计学科教育中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强化复合型设计学人才培养,将是设计教育的重点。未来设计学科发展将以“整合、融合”为主旋律,所以“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合作”已成为未来设计学科发展方向。“百般红紫共芳菲”,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创作和协同在未来持续发展,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放多元的设计教育理念,砥砺前行。推动设计学科的高水平发展。

艺术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是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种手段。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思想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开发自己的强有力的工具。艺术设计的经济性、技术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会有艺术设计的繁荣。当代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清楚地看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设计与科学思维方法已经开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技融入了设计中艺术的细腻感情和审美情趣,而设计的创造又需要借助科技来实现。科技与设计的融合,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与经济相辅

经济是设计的后盾与物质基础,设计与经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器具的使用,设计便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展开,一方面要考虑产品使用的安全性、易用性以及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使用者的精神需求,设计者追求的最高级设计乃是既满足使用者的使用,同时又可以满足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同时创造经济利益。如雷蒙·罗维设计的香烟盒,经过改进香烟的包装设计和创新设计烟草标志,为该烟草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对于罗维来说,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设计哲学和观念,而是设计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可以说他的设计是为市场消费服务的。罗维曾经说:“对我而言,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设计逐渐成为商业营销的一种手段,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是设计地位的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越来越依靠统一且优秀的设计,企业不断依靠设计提升自己的定位继而促进经济发展。设计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在大步伐迈进中诞生了无数优秀设计,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与科技整合

科技在完善产品功能的同时,提升了美学价值,苹果、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特斯拉等,都已经是整合了软硬件产品,为人类提供服务的高科技企业设计,要与科技整合起来,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才能使我们“器”更加锋利,开发设计出来的产品才会具有时代特点,跟上时代步伐。目前,大量的博物馆、展览馆都采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同时还建构了线上虚拟博物馆,带来数字化展览的全新体验。在视觉效果上,给予观者以交互性、视觉冲击性;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上,便捷、快速、多渠道。在传统时代的策展方式与展览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观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单一的,且必须去固定场所展开活动,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时代下,展览视觉设计的诸多固定观念被打破。新媒体时代下的展陈方式是以数字媒体艺术为载体,以多种渠道的传播方式为信息媒介,不论是对于产品本身还是展览都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与价值。

自然科学追求“科技之真”,社会科学追求“人文之善”,艺术追求“艺术之美”,而设计能够将三者结合实现“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因此设计要做引领型设计,通过设计引导潮流,引领消费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三)深入了解人

现代设计必须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反映文化与社会中的人性要求,深入人深层的潜意识,沟通人类的情感,并使之交流与融合。设计要引起用户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要传达工业与信息技术的力量,更要根植于更为广泛深入的历史与文化结构中。文化自信背景下,为了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可以在文化传播方式创新,文化体验形式创新以及文化产品形式创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说,故宫文创,它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近年以来的销量,反映出了文创市场的广阔前景;《文物戏精大会》等作品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巨大的关注;大唐不夜城等文旅行业的爆火,无一不说明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国内,有着大量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容供给,为了盘活公共文化空间,利用设计+文化是大势所趋。

放眼未来,我们要切实的能够汲取我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我们这个“根”上来充分发挥头脑,进行优秀的设计。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应重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作用,力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优秀,才能真正的为大众所接受所喜爱。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它提炼自设计师积累的方法和工具,将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对商业成功的需求整合在一起。如何克服工业化带来的拥挤,嘈杂和污染,提供给民众以更美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使人们逐渐走出机械化生活模式的阴影,从容地享受自然与环境赋予的乐趣,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才是设计师的真正目的。

对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产品的功能之美,以物质材料经工艺技术加工而获得的功能结构的价值为前提,与之相适应的感性形式的综合而确立;所谓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一件好的产品,不仅只是能使用,外观的形式美可以说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产品,还应该是让人用的方便,用的顺心,这种使用价值是蕴涵着审美价值的更高一级的东西。从这一点讲,功能美与形式美是辨证统一的。

        一、形式追随功能

        产品存在的唯一因素就在于其功能,如果一个产品缺失服务于用户的功能,那么这个产品的存在也就可有可无。功能美的实质是对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合目的性的可感知形态的审美——即工业产品的构成应当明确、具体,要求能够表达它所具有的信息,并有利于使用者感官的整合,从而创造出审美的享受。斯堪的纳维亚朴素功能主义设计在强调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同样注重对人体工学的研究。如瑞典工艺协会提出:“一切东西都应达到它企图达到的目的;一把椅子应坐上去舒服;一张桌子应能叫人自在的工作,或者舒适的用餐;一张床应睡起来惬意。”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以功能主义为前提,旨在设计出好用、易用的产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的原则让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们尊重自然的美学、为生活而进行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本质,也构成了北欧设计的精髓。

        二、对形势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逐渐淡化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实用功能主义原则,使形式表达不仅具有象征性,而且具有实用性。例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索特萨斯于1981 年设计的一个名叫卡尔顿的造型奇特的书架,这个书架的设计理念、造型创作、色彩搭配等各个方面都和市场上所销售的书架有所不同,它既像一个奇怪的家具,又像孩童偶然堆砌成的积木,还像形状迥异的机器人。他独特的造型方式几乎不为物品的摆放提供空间,但是它鲜明活泼的色彩搭配让人们眼前一亮。对于索特萨斯而言,进行跨界设计是充实生活、追求情趣和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因此索特萨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淡化,而突出产品的设计创意和思想理念。因此,索特萨斯设计的卡尔顿书架在拥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装饰性与观赏性,赋予了书架别具特色的审美价值。这也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作品,它诠释了的是一种不再执着于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将形式追随创作者感性表达的设计理念。

        三、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作为“ 为人造物” 的产品设计, 功能美是产品设计的第一性, 但功能并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人, 而人对产品的需求不只是停留在有用性上,同时还有审美性、 精神性、 文化性等社会性需求。对于贝聿铭来说,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协调性不能完全割裂而来,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在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进行设计时,贝聿铭为了将其与苏州传统建筑的坡屋顶相协调,也运用了坡屋顶,但是在功能上考虑到原来的木结构的屋顶不方便打理,而且大屋顶采光方面比较弱,于是将屋顶造型进行抽象化设计,呈现出具有现代感的几何设计效果。只有使功能美与形式美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才能满足人们多元的丰富性的需求。而发展形式美并不是以牺牲功能美为前提,设计是一种直觉的灵感,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工学基础之上的,设计师必须全面考虑和衡量产品的功能、 审美及社会性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不同产品功能美和形式美的配比维度,以设计生产出既具有合理功能美,又具有适度形式美的产品。

        形式和功能必然是合二为一的, 但是两者并没有孰高孰低之分。《论语· 雍也》指出: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孔子非常强调 “ 质” 与 “ 文”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功能与形式的完整统一。好的产品是实用功能与形式完美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必断定究竟哪个重要, 如果非要强行定义一个方面的重要性, 那只会造成不切实际的设计作风, 不利于设计的进步和学习更迭。如何在技术与人文、物质与审美之间寻找一种相互统一的美学中介, 仍然是我们今天和未来的设计所应思考的问题。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