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浙江工业大学-李翔
170-浙江工业大学-李翔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6
文章
0
关注者
0

1社会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提现了什么。引出

2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

3可持续设计——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4全民设计——人人设计的时代

随着时代不断奔涌向前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上来,从“物的经济”转到“知的经济”上。人与物,与自然的核心关系会跟随技术的演进不断变化,人们的需求从简单的功能、外观的创新中脱离出来,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当代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差异化。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提现的设计理念有以下三点:

(一) 可持续设计——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面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设计师看到了盲目设计对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反思,设计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已不再局限于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的设计,设计更转化于考量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工具,就像帕帕耐克在《绿色律令》里说的:“设计应该成为人类的需求、文化和生态之间的桥梁。”设计不应只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而忽略了全人类和环境的发展。

而这可以将设计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一个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价值的大小,但忽略公益性的责任,也就是忽略了人类和环境的发展,就会陷入极端的情况。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依靠着华丽的外表掩盖着华而不实的使用功能,设计不存在责任,只存在敷衍,后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发起运动,约翰拉丝金提出为大众设计提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天有时,地有气,材料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而可以为良。”而当今的阿里巴巴的公益设计,例如蚂蚁森林,用户在使用支付宝的同时完成了种植树木保护沙漠保护环境,这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正面例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提现。

(二) 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下,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类更高的需求,当人们的基本要求被满足之后,设计师需要通过强调产品的设计感、故事感、交互感和意义,用科技手段或方式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真正实现产品与人的情感交流,并能够引导人们进入新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创造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地运用设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必须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总言之“为人类的利益设计”,人类是全体的人们,利益是长远的利益,目的是满足大多数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小部分人服务,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大多数,更应该得到设计的关注。例如阿尔瓦阿尔托为肺结核病人设计的帕米欧疗养院,展现对医疗建筑这一特殊建筑的处理和对人的挂怀结合的思想,特殊设计了光照和通风的建筑功能。所以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未来性,具备前沿性和预测性,必须在基于人工智能和绿色持续的发展上重视人文情怀、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所共同参与的设计。

(三) 全民设计——人人设计的时代

当今的设计趋势是全民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设计不止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设计是设计师的实践行为,不能停留在空间的理论上,也不能一个人闭门造车。将像威廉·莫里斯所说设计是一个集体活动,设计是集思广益的,是灵活的。设计创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不是设计师个人的“自我表现”。作为设计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自觉的运用设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提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以前的设计师上实现社会需求的一种职业,而当下的设计师不再只是利益相关的合作关系,需求者也可能是设计过程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设计,共商共建共享。设计为人服务,为人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设计领域的共识,也是社会共识。也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共同体意识。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提现着可持续设计、人性化设计和全民设计的设计理念,看到了盲目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弊端,为做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设计的商业性和公益性统一,设计必须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并且要以人为本,以人类的利益来设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不仅是市场为市场而设计,而要面向社会,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人们的真实需要,为需要设计,为社会设计,为人类设计,无一不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

德国和日本是处于天南海北的两个国家,德国的设计崇尚功能主义和自上而下的必然性设计,更看重人机工程学,以理性、明快、准确为特点,而日本设计则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可能性和延展性,注重人性化设计,重结合本土传统文化,从而发展出居于特色的双轨制。但就是一个以“理性”为主一个以“情怀”为主的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又具有意想不到的共通之处。
一、德国设计和日本设计的共性。
(一)德国和日本的设计深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

德国是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除硬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而日本因相同的原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资源进口国,所以它们都依赖于高科技的出口来维持本国的经济,政府极力支持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赋予工业设计以重要的地位。而这贫乏的自然资源降低了德国和日本的试错成本,从而在思维上是谨慎、认真的,并且都崇尚理性主义,可以从德国设计的理性主义和日本设计的无名性设计中窥见端倪,强调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是追求个人风格,比如日本的索尼和德国的博朗公司。而正是因为对资源的珍惜,德国和日本设计的产品往往都是以质量好、精度高著称,给用户以信任感,从而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出口商品

(二)德国和日本都是通过对外学习结合名族文化来发展提高自身本土设计。

德国设计开端于19世纪下半叶如火如荼手工艺传统的发展,德国的著名的“青年”风格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而德国功能主义的奠基人可以追溯到穆特修斯,因当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设计领先,且穆特修斯深受威廉·莫里斯的影响,外交家穆特修斯远赴英国考察后写下著作《英国住宅》,他敏锐地洞察到英国设计运动的致命弱点在于否定工业化机械化,明确地提出机械和手工业的矛盾可以通过高艺术设计来解决,德国设计应发展一条标准化批量化秩序化的生产之路。
反观日本,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家之一,在重建阶段经济下行满目疮痍,于是派出考察队前往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考察学习,想要谋一条复兴的道路。当时各国都已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例如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美国的商业性设计、以及以穆特修斯和彼得·贝伦斯为代表的一批功能主义推崇者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都给日本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最终日本选择学习德国的理念模式个美国的市场模式,再结合日本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双轨制经济的发展模式,将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结合,是民族的传统的,以柳宗理为代表的符合日本文化的设计针对国内市场;也是发展的国际的,以索尼和松下等公司为代表,为日本出口贸易服务。

二、德国设计和日本设计的区别
(一)二者设计发展的背景和侧重点不同

穆特修斯造访英国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在1907年建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旨在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公开追求商业的目的,奠定了德国产注重质量的传统,标志着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发端。穆特修斯和维尔德的科隆论战之后,批量化标准化变成了时代主流。再后来格罗皮乌斯接过发展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旗帜,创办的包豪斯影响意义深远,功能至上和理性至上成为德国设计的标准。欧洲第一栋的玻璃幕布墙建筑——法古斯鞋楦厂,提现着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建筑设计原则,提现了极大的设计和工艺的统一的特点。后包豪斯三迁校址,在希特勒的逼迫下被迫关闭,但包豪斯的脚步并未停止。二战后的马尔姆设计学习学院的建立是包豪斯的延续,也是德国理性主义的延续。
而反观日本,它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变通的国家,日本的遣唐使学习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了中国的道家思想,日本的“弥生文化”大和文化“和禅意设计都受到了其影响。从日本的传统设计来讲,它吸取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从现代前卫的设计上看,更多追随了美国和德国的设计。所有借鉴的设计文化内涵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发展,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设计——日本设计。日本第一代工业设计师,柳宗理先生将民间艺术的手作温暖融入到冰冷的工业设计中,在他设计的蝴蝶凳中可以看到美的源泉来自于民间艺术,从而真正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而无印良品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典范,体现着原研哉先生设计概念,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价还原了商品的真正意义,在无形中将产品设计提升到了文化层面。
总之德国和日本在设计中存在共通之处也存在必然差别,德国是必然性的代表,日本的设计则是可能的,延续的。我们学习不能只关注于外在形式,要注重内在理念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将优秀文化贯彻始终,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韦德伍德是英国著名陶艺家,被称为英国陶艺之父,为英国近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对商业组织的远见卓识,使他成为工业革命的伟大领袖之一,而韦德伍德这个品牌成为了世界上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象征。
(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设计的重要开端。韦德伍德凭借自身对市场的敏感度,对当时英国人习惯饮茶、咖啡和吃热菜的现象作出迅速反应。他在以家庭手工生产为基础、产品十分粗糙的陶业市场转变为成规模工厂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他墓碑上写的:“他将一个粗陋而不起眼的产业转变成了优美的艺术和国家商业的重要部分。当代设计师要勤于思考,在生活中找寻设计思路,抓住社会热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注重观察和思考,迎上下一波设计浪潮。
(二)商业眼光与商业思维是至关重要的。韦德伍德有意识地将生产分为两个部分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一部分是为上流阶层生产的极富艺术性的装饰产品,另一部分是大量生产的实用品;针对国内不同阶层及国际上不同国家,魏德伍德采用了不同的营销技巧,并精心组织生产不同风格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设计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设计所具有的“趣味价值”使不同的产品能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从而激发更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
(三)技术革新推动设计的不断发展。韦德伍德善于思考、躬身实践,在测高温技术方面的成就不俗,英国陶瓷工艺上有两大革新:一是通过洗的方法及改善陶泥混合比使陶更洁白,使之接近于瓷器;二是在模具中重复浇铸泥浆的成型方法。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在工厂中使用了机械化的设备,并实行了劳动分工。这些革新对设计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将科技与艺术有机结合,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
放眼现在,韦德伍德的创新思维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深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构成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用户,以用户为导向的市场定位,将“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思想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借鉴,是个性化、定制化设计的缩影;韦德伍德通过与艺术家合作,保证产品的格调,为英国女王设计了一大套的奶油风套餐具,为市场宣传打下了基础,例如宣传册的形式。并且韦德伍德非常有前瞻性的加入了“免费配送”的服务,打响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大大加大了品牌的销量和群众知名度,并且加深了他亲民的品牌形象。宣传册和线下免费配送的影子在如今的宜家和无印良品身上仍可窥见。
由此可见,在生产上,不仅有劳动分工带来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在设计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也引领着设计的发展,在商业上,宣传营销手段是走好产品买卖的重要途径。生产标准化批量化带来的极高的生产效率为设计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石,与以用户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相辅相成不断发展,共同促进当代设计的发展。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的一个现代主义艺术流派。未来主义以创新作为创作的核心、以及极其自由的创作气氛会对设计带来新的血液、能量,未来主义歌颂追求冒险的热情,并且对工业化、机械化顶礼膜拜,是机械美学的忠实信徒。但是其极具反叛精神和激进主义的思想,认为“造反”是绝对正确的事情,会危害社会的稳定,成为有心人戕害和平之路的帮凶。
(一)以创新主导的未来的设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创新是设计师独具个性的精神劳动和动力,设计师以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手段,以创造需求为目的,激发消费热情,在形式和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后德国表现主义采用了未来主义元素,将探索人群场景的运动和波动,为主观视觉加入了动态活力,将设计形式创新,影响到现在的设计例如动态酸性设计风格,提供了崭新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方法。
(二)以“人”为主导的未来的设计。当代的设计是大众化、平民化、流行化的。结合未来主义的观点“社会公平、反对强权、实验性”的观点,带有极强的民主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当下我们正处于万物互联的时代,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数字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形式不断创新,促使标准化生产转向定制化生产,而这些体制将随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需求变化,设计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以“跨界融合”为主导的未来的设计。在未来,变革和挑战将成为设计的主旋律,设计趋势将呈现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特点,结合虚拟技术赋予实体产品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科学技术模拟人的五感创造一个适人化的多维度的信息空间,共创造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作品,推动设计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这在未来的设计中会越来越常态化。
未来的设计趋势:
(一)可持续性设计。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性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行业的主流趋势。设计师需要关注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使用寿命等方面,建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熏昏经济和绿色设计理念将逐渐扑救,推动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与设计的融合。AI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便捷设计师的数据分析工作、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也不再是空谈。设计师可以利用VR、AR、XR技术模拟、展示和鸡哦呼,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三)个性化和定制化设计。随着消费则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设计师需要关注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定制化的设计方案。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习惯。
未来的设计是关注创新的,是关注“人”的,是跨界融合的,可持续性设计,定制化设计,科技与设计有机结合、这些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会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交织融合,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不断循环往复。

马家窑型距今约5800—5300年,位于黄河上游流域,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黑彩,少量花纹兼用黑白两彩绘成。有彩器物有碗、盆、瓶、罐。彩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打磨光滑;无彩陶主要是罐、瓮、瓿、砂锅等,其中泥质陶多为素面,有的打磨光滑。 常见鱼纹、蛙纹、蝌蚪纹、鸟纹、垂障纹、圆圈纹、多层三角纹、旋涡纹、水波纹、桃形纹、草叶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等。以蛙纹为最多,且很少有重复的式样。其舞蹈纹彩陶盆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马家窑类型以彩陶的曲线波浪纹、旋涡纹为特点,图案繁缛工整、疏密有致,线条奔放,飘逸流畅,富有动感,并具有强烈的韵律节奏,艺术表现极强,颇有美感、马家窑类型由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在彩陶上的演变规律清晰可寻。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