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起:设计系统的,设计涉及文化、生活、市场等各领域,设计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发展是设计发展趋势和方向
分:设计提高生活品质
设计促进市场创造品牌价值(CIS设计、苹果logo设计)
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日本双轨制、中国银行logo、冰墩墩雪容融)
总结:设计师职责
工业革命后设计与制造相分离,设计作为单独的领域第一次出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功能与意义也在不断扩大,设计是系统的是跨学科多领域的设计,创新设计是满足当下和未来发展的设计,我们需要用创新设计来满足物质生活文化和市场的需要和促进未来创新发展。
(一)设计提高生活品质
威廉莫里斯曾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倡导为为大众而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今人人都可享有设计也可参与设计,设计从最初单纯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批量化生产到现在追逐高质量个性化轻定制,设计创新让市场上的产品更具有功能性和美学性,促进了人们对生活质量与生活美学的向往,提高了社会生活的品质。
(二)设计促进市场创造品牌价值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日,品牌效益越来越成为当今市场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何增加品牌效益需要个企业加强CIS建设,这其中VI作为视觉第一感知能给人为其品牌形象设计带来深刻印象。
例如苹果的logo设计——被咬过一口的苹果,简洁却令人印象深刻,并且苹果的从官方网站到产品和产品包装都十分的简约舒适,外在形象与其品牌“好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使人第一眼就能认出这属于苹果这一品牌,CIS的成功设计能使品牌在大众心理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作为一个能做到实现干预具有预见性的行为,能够通过对市场的预先把握来辅助企业对其进行形象设计,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其品牌价值。
(三)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设计能激活市场增添和塑造产业和品牌价值,但其作用远不止于此,当设计与文化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拆解创新再设计,赋予文化新的样式与功能,使之达到更好的宣传与传承效果。
这一点上日本设计做的非常好,二战后日本实行“双轨制”设计用来处理现代与传统设计的关系。其家具等一些手工艺制品设计上沿用传统文化风格,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运用现代风,但是在设计思维与外观上仍保留传统文化审美。例如柳宗理的蝴蝶凳设计便是传统风格与现代的结合。
当然国内也有将文化与设计结合的优秀案例,中国银行的logo设计就是将中国古铜钱的形象进行现代化创新改良设计;北京冬奥会的“熊猫”形象的“冰墩墩”与“灯笼”形象的“雪容融”,都是将中国的文化与形象进行创新设计,赋予纯文化玩偶收藏的功能,使其流通于市场,达到了很好的文化宣传效果。
设计所赋予文化的活力是巨大的,而文化也使设计拥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在进行文化设计使要尊重文化的本质含义,并且利用设计创新将文化的最大活力激发出来,让文化不只是单纯的存在,而是拥有新的功能与意义。
“设计使文化解码,设计增添产业价值,设计促进生活美学,设计塑造品牌价值”,作为设计师,我们需具备创新设计能力,并且拥有文化责任感,将设计创新融入生活当中,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
论述题: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城市中的老旧社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适老化”设计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请结合案例,从自身专业出发,谈一下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中适老化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总起:浅谈背景引出老旧社区改造及适老化设计问题
分:打造无障碍适老化功能社区
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
共同参与建设和谐新社区
总结:社会创新设计与社区改造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居民社区生活与建设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棘手难题。为了改善市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城市,政府大力推进老旧社区的全方位改造,这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此得到进一步关注,社区改造的适老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社区改造的适老化设计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打造无障碍适老化功能社区
适老化设计最先关注的应是功能适老。老年人群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各方面机能衰退,其行动有诸多不便;而许多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破旧且不完整,给老年人活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我们社区适老化改造首先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导视系统及夜间照明体系需进行无障碍设施设计;社区单元出入口多是步台,需设置无障碍的坡道;放大社区内在出入口、公共空间、展示空间以及主要道路的引导、交通知识类标识,让其更醒目等一些列无障碍的适老化设计,不仅解决了社区内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更是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环境。
(二)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也是适老化设计需要关注的一大问题。在科技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老旧社区的老年人大都是与老伴一起居住或独自一人居住,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可能会因无法快速跟上时代而产生孤独感。而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在满足基础功能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心理情感需求。这要求我们从两方面去改进这个问题,首先从社区建设上我们可以将部分公共空间分区设置成棋牌室、广场舞、健身器材等娱乐运动空间,并且对各个区域设置紧急报警按钮等装置,以防老年人突发健康情况;其次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社区可以建设社区文化墙,给老年人一个文化交流空间,填补他们心理的孤独感。
(三)共同参与建设和谐新社区
“赋能系统”是指即一个旨在让参与其中的社会角色获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活的主体部分,他们是社区问题的创造者,亦可以成为社区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对于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可以通过组织老年人自发的参与其中,让他们也成为社区改造的设计者,一起解决社区改造的适老化问题,如上海四平空间可持续社区项目就是与居民一起,打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可持续有温度的新社区。我们可以通过与社区老年居民一起,共同参与建设一个和谐创新的温暖社区。
在资源浪费问题严重的今日,我们通过社会创新将已有资源合理分配创造出新的价值与意义。在旧社会改造的适老化设计问题中,我们在遵循安全、舒适、多样的原则下,可以用到社会创新理念,让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改造设计中来,他们基于日常生活的智慧是社会创新的源头,也是重要的设计灵感与财富,能迸发出新的社区活力。
①设计要兼顾商业性与公益性
②商业设计要以“以人为本”为前提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设计师的职责
在经融危机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美国逐渐发展出商业性设计,把设计完全看做一种商业竞争手段——提出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设计从最初的“形式追随功能”到“形式追随市场”,这类设计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有机功能主义就此产生,其设计特点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时至今日,商业与生态的平衡依旧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如何平衡商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需要思考的一大问题。
设计要兼顾商业性与公益性
设计可以分为两种属性,一种是商业性——设计能带动经济发展,一种是公益性——设计对于社会或生态环境具有责任感。设计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设计背景下,商业性更多时候大于公益性,设计作品即使是创造的社会责任的点,也避免不了商业性的需求。由此可见设计的商业性与公益性是一体的,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设计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去寻求这其中的一个平衡点。承认商业性设计的合理性,不要将商业性设计与公益性设计放在对立面——认为满足了商业性的设计一定是对环境具有破坏的,又或是公益性的设计一定无法盈利。我们要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在寻找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满足设计的商业性,就算商业性大于工业性也没关系,在不造成极端商业性的前提下,我们更多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创造出更多兼具商业性与公益性的设计。
商业设计要“以人为本”为前提
要实现设计兼顾商业性与公益性需要设计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责任感。“以人为本”的设计最早在威廉莫里斯时期提出,其目的是打破贵族独享设计限制,让更多大众也能享有设计,发展到今日“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更加广泛,不仅是为“当前的个人”的设计,更是为“人类”的设计,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关照。在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我们不否认设计确实需要商业性,一个设计它是否具有商业性,是否能被市场上的消费者所接受,也是用来评估一个设计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之一,不被市场所接受的设计产品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但当我们的产品过于追求市场与商业性,如美国后期的商业设计已经完全脱离了产品的功能需求;又或者为了盈利而降低产品的质量,如疫情时期一些无防护功能的劣质口罩,这些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可持续化,设计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时刻考虑为“人类”而设计为前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设计师的职责
在“地球村”里不仅生活有人类,更有其他非人类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将在以社会情境下整个人类及非人类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内部的行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导向的一组演绎设计实践称为“关联设计”。“关联性设计”不再执着于人类中心说,而是转向关联主义来建立我们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地球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关联性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向上的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发展,我国提出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此一个很好的诠释。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技术不断更新、消费个性化的时代,设计师的设计在拥有商业价值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设计产品的可持续性,在商业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设计师还要拥有更广的眼界去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以倡导并推进更健康美好且绿色方式为宗旨的绿色设计,应担负起“设计为更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平衡是当今一大命题,也是当今设计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设计师设计不止要顾及消费者与市场,也要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美好生活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设计。
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学科。自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与制造相分离,设计成为一门单独学科,并随着社会科技和信息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设计师的工作不再是单纯解决功能上的问题,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夹杂着许多其他学科,具有商业属性、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因此设计教育想要适应时代发展,就需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方式,积极培养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多学科、多领域交流合作,而学科交叉恰能为设计教育提供其所需的人才。
传统的设计教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是时代发展下选择的结果。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与制造分离,到包豪斯时期,设计教育作为一门单独学科出现,传统的设计院校较为重视技能教育培养,多是以过去和当下为主的经验为主,往往较多地关注技术、标准、技能等深度的垂直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的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加工技术与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等不同设计需求出现,这使得设计师需要与其他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交流,传统的设计教育也需革新,不止是垂直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设计师广度的培养,与多学科进行交流设计,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的成功合作,证实了学科交叉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学科交叉是时代发展下选择的结果。
未来的设计是多元化的,学科交叉能培养未来设计所需的人才。现今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互联网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初露雏形,专业的设计实践涉及到先进的多学科知识,这是以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合作和基础变革为前提,未来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师需要均衡的多学科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以此填充综合分析的素养和技能。因此,为适应未来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和设计教育需要以科学和研究作为基础,多学科交叉交流,设计出好的产品服务全人类。
综上,在科技水平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设计教育需要革新,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需要进行跨学科交流,而学科交叉能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也是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一大重要原因。
马家窑型:
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由庙底沟型发展而来。其造型有壶、罐、瓷、钵、豆、碗等。代表器物有“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型的装饰风格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了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面的装饰也十分丰满;也有流行采用大片网格纹,技法熟练,线条工整,细网格纹和粗线纹形成对比。其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内壁经彩也是其彩陶流行装饰的一种,并且马家窑型彩陶外面多运用点和螺纹,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此其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形容。
问 名词解释: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