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张同学
北师大-张同学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5月前

回答
10
文章
0
关注者
0

以下两个建筑作品均是贝聿铭所设计,第一幅图为法国卢浮宫、第二幅图为苏州博物馆。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回答了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一种新可能。这两幅图均是现代主义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创作背景为: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实施大规模的整修,因为这是打开变化中的现代法国的钥匙。密特朗随即任命埃米尔·比亚西尼来主持研究该改造项目。他认为贝聿铭的往期项目,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深深的打动了他,他坚信和保证贝聿铭能够胜任卢浮宫的改造工程。而最终,卢浮宫扩建改造的成功,成为了密特朗执政生涯的一个耀眼的政绩。金字塔由钢龙骨构成的4个三角形相互铰合而成,坐落在4个地下柱子之上,覆盖了形成了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的巨大公共空间。从大金字塔的入口能进入到地下部分,直走可以到达摆放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走廊,开始欣赏展览的旅程。大金字塔也充当了地下大厅的屋顶,而小金字塔则成为各个地下展厅的采光天井,室内室外浑然一体, 微妙地将一个整体的、光明的建筑印象投射进游客眼中。

设计:采用贝聿铭三角形的符号特征,对纪念碑进行设计,不同于三角形金字塔的结构和造型,不同于传统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而是在地面上斜着切入一个三角形的缝隙,在这个缝隙内刻有纪念人物的名字,也拉近了哀悼着与纪念人物的距离。

近年来关于艺术与科学互动的话题与研究讨论愈发热烈

立体主义

一、发展背景:

立体主义(Cubism)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革命性艺术流派,由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在巴黎发起。受到保罗·塞尚的启发,他们通过几何分解和多视角呈现来表达物体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强调一种多维度的空间观念。

二、发展阶段

立体主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分析立体主义(1907-1912年)和综合立体主义(1912-1919年)。在分析立体主义阶段,画面以单色调为主,物体被分解成几何碎片,呈现复杂的空间关系;而在综合立体主义阶段,艺术家开始采用拼贴、鲜艳色彩等手法,强化了作品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

四、代表人物与作品

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起点,画面中的五位裸女形象被分解成几何形状,形成独特的多视角效果。布拉克的《葡萄园》是分析立体主义的经典之作,以几何分解呈现物体的结构。毕加索的拼贴作品《吉他》则开创了综合立体主义的新表现手法。

五、影响

立体主义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多元化进程,影响了雕塑、建筑、设计等领域,对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后续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艺术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激发其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课程采用项目制学习,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设计,提升思维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面向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10-15岁),分为四大模块:感知力训练、基础技能、设计思维、作品呈现。课程围绕生活中的设计元素展开,结合跨学科内容(如数学、科学、历史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设计的价值。

  1. 感知力训练: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通过视觉观察和感官体验,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形状、色彩和材质差异,比如户外观察、静物写生等。
  2. 基础技能:教授绘画与草图、构图与配色、绘画工具的使用。学生将学习草图表达、色彩搭配和简单的绘画工具,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3. 设计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通过生活问题设计任务,帮助学生理解需求、进行头脑风暴并制作原型。例如,围绕“环保”主题,学生会观察塑料使用,设计可替代的环保产品。
  4. 作品呈现与反思:学生定期展示作品并反思,锻炼表达能力。通过撰写设计日记,记录从灵感到成品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三、课程安排

课程每周两节,每节1小时,每个模块6周,共24周。

• 第一学期:完成“感知力训练”和“基础技能”模块,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 第二学期:进行“设计思维训练”和“作品呈现”模块,通过项目实践激发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对设计的初步理解。

四、教学策略

  1. 引导式教学:以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自主探索。
  2. 合作学习:项目中安排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个性化评价:通过创意、表现力等多维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优势与不足。

本课程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思维发展,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理解他人、探索自我。希望学生在课程中逐步形成设计思维,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