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克丝 2、五代陶瓷 3、纳石失 简答题: 1、简述哥窑工艺美术特点 — 26-武汉理工-姜仔瑶的回答

名词解释 一.克丝 宋代克丝又称“缂丝”“刻丝”,是宋代著著名丝织品种。其制作方法为“通经断纬法”,先 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依照图样缀织上去,本色经线,彩色纬线。图案花 纹凌空而视犹如雕镂而成,花纹两面相同。宋代的克丝以宣和时期最为鼎盛,而以河北定 州制作为最佳。南宋时制作婧祎更为精巧以云间为中心。以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沈 子蕃的《梅鹊图》等最具代表性。且经缂丝原为室内或佛殿装饰又或书画装裱,宋时缂丝 除实用外,已向装饰方面发展,成为独立欣赏品,多织造绘画或书法,使织物书画化或书 画织物化。 二.五代陶瓷 五代陶瓷指后梁,唐,晋,汉,周。虽历时短暂,但在陶瓷工艺上有一定的成就。以 钱越的越窑最具代表,也就是秘色窑。主要以青瓷为主,其中心在今慈溪上林湖地区。越 窑胎质细腻,如冰似玉, 一般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式,装饰题材也尤为广泛,使传 统的素面青瓷增添许多新意。体现了五代陶瓷的艺术美与技术的精湛。 三.纳石失 纳石失,或称纳克石,是元代著名的织金品。以金线为纬制成金锦,在战国时期就已出 现,后在元代得到空前发展,也称“织金锦”, 一般以片金线或圆金线为经纬织成的织金 缎。具体制作方法为:将黄金打成金箔后用纸或动物表皮作背衬,再切割成强丝线的片金 或将片金缠绕在一根芯线之外形成圆金,分为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唐宋时期织金技术已 趋于成熟,但织金锦真正流行要到女真族统治中国北部才开始,到元代达到极盛。其织造 技术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对明清流行的缎织物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哥窑的工艺美术特点 提纲: 总: :简要概括哥窑 分: 1.金丝铁线,开片之美 2.紫口铁足,特色鲜明 3.釉面多元,尽显个性 总:结语 正文: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最神秘的窑口之一,窑址至今尚未确定。哥窑之名最 早见于元代文献《至正直记》中“哥哥洞窑”的记载, 一般认为其与哥窑有关。明代《宣德 鼎彝谱》将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后《格古要论》等文献记载其特征及区别。其代表 作如哥窑青釉贯耳瓶,质地温润如玉,简洁大方。归其特点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以及釉 面多元。 一.金丝铁线,开片之美 哥窑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 过程中形成自然的开裂现象。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称为鱼子纹,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 大小相间的则为百圾碎。而最为著名的则是大小纹片结合黄黑参差的“金丝铁线”,由于釉 片炸开后,大纹片会渐成黑色,如铁线般遒劲有力; ;而小纹片间隙过小唯有空气能进去, 随时间而氧化成黄色,犹如金丝般纤细灵动,故被人们赋予“金丝铁线”这一特点,也被称 为传世哥窑,展现其独特的残缺美。 二。紫口铁足,特色鲜明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其“紫口铁足”的形成是由于胎骨含铁量过 高,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谓之“铁足”,而有一层薄釉的口缘部分便 泛灰紫色,俗称“紫口”。这在明代《格古要论》中也有所描述“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 有紫口铁足”。且其给人一种质朴厚重之感,与青瓷相衬,交映成趣。 三。釉面多元,尽显个性 哥窑釉色极为丰富,有灰青,粉青和米色等多种色彩,其釉面也颇具特色,极为多 元。在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的称为“聚球攒珠”,如珠隐现,此特征不易模仿,因此也被当今 视为辨别真伪的方式之一。还有出现葡萄状锈斑的称为“葡萄斑”,也是哥窑釉面较为特色 的一种。不同的釉面展示了哥窑多元的色彩与样式,也彰显了其个性的独特之美。 综上,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中窑址成谜的存在,哥窑的每一道开片都像是历史留下的文 化符号。当烧窑的裂纹化作天然纹饰,当缺陷称为美学符号,哥窑仿佛诉说着“残缺即圆 满,破碎即永恒”。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