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一、 科技推动设计的发展:从打制石器到新质生产力
二、 设计引领科技的发展: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三、 科技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科技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互发展
四、 Design×与设计未来:设计与科技的多元融合
正文:
论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一古老的造物活动,是人类自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实践。人类可追溯的设计发展历程包括原始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即现代设计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逐渐成为推动艺术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设计加以引领,以实现技术与设计的有效融合。科技与设计均与人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科技革新所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使产品的实用功能与美学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不偏不倚而归于中正”,既强调功能之质,又注重形式之文,追求二者的辩证统一。回顾设计史,把握设计之“文”与科技之“质”的尺度尤为重要。科技与设计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可以说,一部艺术设计史,就是一部科技与设计融合互动的历史。
一、 科技推动设计的发展:从打制石器到新质生产力
工业革命前,科技主要体现为手工业技术,依赖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打制石器的出现,最早体现了技术的力量和文明的萌芽,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则是人类首次通过化学变化实现材料转换的科学实践。《考工记》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制作经验,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体现了古人对技术与艺术内在统一关系的深刻认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驱动力是人性的解放与思想自由所激发的创造力。达芬奇的发明手稿和牛顿、伽利略的科学探索,推动了科技蓬勃发展。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普及与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揭示出技术与设计脱节造成工业产品的粗糙单调。由此,“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设计运动”等一系列设计思潮兴起,力求在技术和审美之间建立新的整合关系,如索涅特的维也纳咖啡椅和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便展示了新材料、新技术对应的新审美观念。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方式。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到苹果公司的Vision Pro混合现实设备,科技的发展使设计突破实体与虚拟的边界,从物质实体走向数字化的抽象表达。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与方法,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放,科技与设计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 设计引领科技的发展: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工艺美术体现了古代科技与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成为科学技术实现“为人所用”的重要途径。汉代长信宫灯将科学的实用性与宫女的艺术形象巧妙结合;东汉张衡的地动仪不仅结构精密,其造型更具艺术感。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若想深入人类日常生活,必然需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呈现。西方工业革命后,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传统手工艺走向机械化生产,设计逐渐忽视。机械效率的片面追求导致手工艺艺术与精神化艺术的分离,使工业产品的审美水准下降,也促使艺术界与产业界联合寻求变革。工业设计的诞生由此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从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运动皆强调设计与科技的高度统一,推动工业技术发展与审美设计的再结合。当代设计师通过概念性设计,如前瞻的交互设计与达·芬奇五百年前的飞行器构想,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探索。这些概念设计激励了科技的研究突破,而科学成果的艺术表达则凸显了艺术设计对科技发展的启发与推动作用,成为沟通科学与公众的重要媒介。
三、 科技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科技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互发展
从艺术设计的本质及发展轨迹来看,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技术是艺术设计固有的属性,艺术设计则体现为科技发展的最高表现形态。
设计师的创造性构想常常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分析则为设计理念的现实转化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持。例如飞机的发明最初源自人类对鸟类飞翔的模仿与憧憬。古代科技虽有限,但人们已尝试通过造型模仿鸟类来探索飞翔的可能性,这一设想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随着空气动力学和机械学的迅速进步,莱特兄弟结合传统飞行设想和先进科技创造出第一架飞机,实现了人类的飞行梦想。同样,珠海歌剧院以“日月贝”为灵感来源,在施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其成功将象征性艺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正是科学家的不断创新最终使其成功落成,充分体现了设计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历史经验反复验证,设计是一种“艺术创造行为”,同科技一样需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满足公众的功能需求。中国汉代的长信宫灯,设计精妙,将环保理念、人体工程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展示了古代设计智慧。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以跨领域的创作和研究,将科技与艺术实现了极高的融合。进入20世纪,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愈发紧密。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建筑设计新途径,贝聿铭等建筑师将美学、哲学与现代科技融入设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如埃菲尔铁塔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这些经典案例皆为设计与科技融合的典范。现代设计学科也由此确立,成为一个融合科技与美学的跨学科体系,推动设计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科技与设计日益交融,相互影响渗透。科技融入艺术的情感与审美,设计则借助科技实现创新。科技与设计的互动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推动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设计必须依靠科技提供的力量,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两者融合创造新时代的产品与体验。
四、 Design×与设计未来:设计与科技的多元融合
(一) Design×:面向复杂世界的设计研究
从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到现代设计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样式”问题展开。不同阶段的设计史关注点虽有差异,但本质聚焦于技术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转变:从最初反对工业化,崇尚自然,到包豪斯对工业生产适应性探索。设计史由此可归结为技术与形式间的互动与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学科与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设计路径扩展。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包豪斯,发展出更理性、系统的设计学科风格,强调系统性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关注设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前,全球问题复杂化促使设计范式突破传统界限,设计角色、使命、对象和方法不断更新。设计逐渐成为跨学科创新实践的场所与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 走向未来的整合
1392年意大利建筑大师让·维诺特提出:“放弃科学等于失去真正的艺术。”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一观点意义更加深远。艺术并非孤立存在,科学已成为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具有内在必然性。艺术与科技的整合催生新的艺术存在方式与形式,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还推动了艺术结构的变化。整合过程始终持续,随着科技发展,不断生成多元化艺术特征,艺术规范随之不断拓展。科技本身存在双重性,一方面推动人类进步,另一方面则带来环境危机等问题。科技系统的独立化进一步造成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分裂,强调文化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艺术与科技整合提供解决矛盾、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关键。整合需要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外在动力是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内在动力则是艺术自身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艺术本质上是开放的,通过与科技整合,推动自身变革与发展。在21世纪,艺术与科技的整合将持续深化,必然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