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
水晶宫是1851年在英国为举办国际工业博览会而建造的临时展览建筑,被视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建筑由园艺家帕克斯顿设计,采用钢铁骨架与玻璃幕墙结构,完全摒弃传统装饰,以预制构件快速装配完成,此次博览会旨在展示工业革命后的技术成就并提升公众审美水平,共展出约1.4万件来自欧洲及美国的工业产品。水晶宫本身因其新材料运用与工业化预制件建造方式被誉为“建筑奇迹”,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然而其展品普遍装饰繁复、风格混乱,暴露出工业设计缺乏统一美学原则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对设计改革的讨论。其历史意义在于它推动了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教育机构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设计走向系统化现代化发展的开端。(298字)
名解: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兴起的一个建筑师流派,标志着美国现代主义的开端。该学派强调功能性,主张形式服从功能,反对折衷主义装饰。其兴起与1871年的大火有关,这促使建筑师在有限市中心内探索高层建筑,故芝加哥的建筑师群体逐渐形成以功能性为核心、注重结构表现力的风格。其代表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主义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信条之一。而弗兰克·莱特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融合。尽管该学派强调功能优先,但在实践中并未完全摒弃装饰,沙利文本人仍偏好自然纹样的装饰元素,显示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性。该学派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奠定了理论基础。(291字)
名解:弗兰克·L·莱特(Frank Llyod Wright,1867-1959)(流水别墅)(Prairie School)
弗兰克·莱特是美国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被广泛誉为美国本土建筑的开拓者。他的建筑风格被称为“草原小屋风格”,特点是室内空间开放流畅,采用本地天然材料,使建筑与环境高度融合。他师承芝加哥学派代表路易斯·沙利文,在批判性继承其“形式追随功能”理念的基础上,主张建筑是一个由功能、结构、装饰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并提出了有机建筑六原则,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协调性。他对机械化持积极态度,但他未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应用,且后期将简洁的几何形式绝对化,导致部分设计过于僵硬。他的职业生涯跨越自然主义、有机主义、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其设计范围内容无所不包。他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为欧洲现代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启发,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339字)
名解: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是英国美术理论家、教育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和精神领袖,他针对水晶宫博览会作出的尖锐反响使他成为最早提出现代设计思想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为19世纪末的设计家们提供了理论根基。他强调小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设计应该为大众服务,显示了他的民主思想。在设计上他主张回到中世纪手工艺行会的传统,强调诚实、真挚的手工艺设计和设计应该师法自然,并提出早期功能主义设计的原则。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他将粗制滥造的产品怪罪于工业化的主张具有矛盾性和局限性,并未提出改善工业化生产等问题的方案。基于对手工艺文化的怀旧感和完全否定工业产品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可能性,都展示出他的典型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的一面,也概括了英国社会和知识概分子僵化、刻板的特点。(342字)